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920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涉及智能泵安装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外壳层、内壳层和背板,内壳层外部往复缠绕有冷却水管,冷却水管两端穿过底座与底座内部的循环泵相连通,内壳层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板,内壳层内部上下两端对称设置有吸音减震机构,内壳层下端的吸音减震机构包括限位板、滑动板和吸音海绵条,限位板固定于内壳层底部,滑动板通过滑动机构分别与背板和侧板滑动连接,滑动板上设置多个通孔,限位板上设置多个海绵凸块,海绵凸块穿过通孔向内壳层中心处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智能泵进行固定的同时减少噪音的产生,提升智能泵使用的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
本技术涉及智能泵安装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
技术介绍
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智能泵是将泵的动力系统采用智能电子系统进行统一调控的一种新式泵,一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智能泵智能化程度高所以很少对其进行移动和调整。一般智能泵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机械噪音,对于智能泵的安装一般为了其稳定性大多采用焊接固定,但是之中固定方式极易传导智能泵运行过程中的震动,使智能本产生的噪音加重,极大地影响使用人员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本使用噪音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包括底座、外壳层、内壳层和背板,所述外壳层和内壳层设置于底座上方,且内壳层设置于外壳层内部,内壳层和外壳层通过一侧的背板相固定,所述外壳层和内壳层之间设置有中空层,内壳层外部往复缠绕有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两端穿过底座与底座内部的循环泵相连通,所述内壳层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板,内壳层内部上下两端对称设置有吸音减震机构,内壳层下端的吸音减震机构包括限位板、限位板上方设置的滑动板,以及限位板与滑动板之间设置的吸音海绵条,所述限位板固定于内壳层底部,滑动板通过左侧和前后两侧的多个滑动机构分别与背板和侧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上设置多个通孔,限位板上设置多个海绵凸块,所述海绵凸块与通孔在同一垂直线上,且海绵凸块穿过通孔向内壳层中心处延伸,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滑动板侧边的滑块和滑槽,所述滑槽分别开设于背板和侧板上,且滑块插入滑槽内部与滑槽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内壳层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两侧的侧板上的第一挤压板,以及连接第一挤压板和侧板之间连接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挤压板呈弧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挤压板的弧形内侧通过多个第二弹性件连接弧形的第二挤压板,且第二挤压板为镂空网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与滑槽内部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滑块上下两端分别与滑槽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采用第三弹性件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冷却器,冷却水管与冷却器相连通后再与循环泵的进水口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外壳层、内壳层、背板、限位板、滑动板、海绵凸块、吸音海绵条和滑动机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对智能泵进行弹性的安装放置,减少噪音的传导,同时海绵凸块、吸音海绵条能够有效对噪音进行吸附达到减噪的效果,并且海绵凸块能够对智能泵表面进行固定防滑,提升智能本安装的稳定性;2、通过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设置进一步对智能泵进行弹性固定,同时通过冷却水管、循环泵、冷却器的设置能够有效对智能泵进行降温,防止智能泵过热造成损坏。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对智能泵进行固定的同时减少噪音的产生,提升智能泵使用的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内壳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正视外壳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滑动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滑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外壳层、3内壳层、4背板、5限位板、6滑动板、7海绵凸块、8吸音海绵条、9第一挤压板、10第二挤压板、11滑动机构、12循环泵、13冷却器、14冷却水管、15中空层、16侧板、17第一弹性件、18第二弹性件、19滑块、20滑槽、21滚轮、22第三弹性件、2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包括底座1、外壳层2、内壳层3和背板4,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设置于底座1上方,且内壳层3设置于外壳层2内部,内壳层3和外壳层2通过一侧的背板4相固定,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之间设置有中空层15,内壳层3外部往复缠绕有冷却水管14,所述冷却水管14两端穿过底座1与底座1内部的循环泵12相连通,所述内壳层3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板16,内壳层3内部上下两端对称设置有吸音减震机构,内壳层3下端的吸音减震机构包括限位板5、限位板5上方设置的滑动板6,以及限位板5与滑动板6之间设置的吸音海绵条8,所述限位板5固定于内壳层3底部,滑动板6通过左侧和前后两侧的多个滑动机构11分别与背板4和侧板16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6上设置多个通孔23,限位板5上设置多个海绵凸块7,所述海绵凸块7与通孔23在同一垂直线上,且海绵凸块7穿过通孔23向内壳层3中心处延伸,所述滑动机构11包括固定于滑动板6侧边的滑块19和滑槽20,所述滑槽20分别开设于背板4和侧板16上,且滑块19插入滑槽20内部与滑槽20滑动连接。为了方便对智能泵进行固定,优选的,所述内壳层3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两侧的侧板16上的第一挤压板9,以及连接第一挤压板9和侧板16之间连接的第一弹性件17,所述第一挤压板9呈弧形结构。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智能泵固定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第一挤压板9的弧形内侧通过多个第二弹性件18连接弧形的第二挤压板10,且第二挤压板10为镂空网状结构。为了提升滑块19滑动的顺滑性,优选的,所述滑块19与滑槽20滑动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滚轮21,所述滚轮21与滑槽20内部滑动连接。为了提升滑动板6滑动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滑块19上下两端分别与滑槽20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采用第三弹性件22相连接。为了提升装置的冷却效果,优选的,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有冷却器13,冷却水管14与冷却器13相连通后再与循环泵12的进水口相连接。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智能泵放置于装置的内壳层3内部,后滑动板6通过滑动机构11对智能泵上下两端进行夹持,且第一挤压板9、第二挤压板10对智能泵前后两侧进行固定夹持,在智能泵使用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海绵凸块7、吸音海绵条8的吸附和中空层15的隔离进行减弱,同时在智能泵产生热量是,启动循环泵12、冷却器13,使冷却水管14中的冷却液在中空层15内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包括底座(1)、外壳层(2)、内壳层(3)和背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设置于底座(1)上方,且内壳层(3)设置于外壳层(2)内部,内壳层(3)和外壳层(2)通过一侧的背板(4)相固定,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之间设置有中空层(15),内壳层(3)外部往复缠绕有冷却水管(14),所述冷却水管(14)两端穿过底座(1)与底座(1)内部的循环泵(12)相连通,所述内壳层(3)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板(16),内壳层(3)内部上下两端对称设置有吸音减震机构,内壳层(3)下端的吸音减震机构包括限位板(5)、限位板(5)上方设置的滑动板(6),以及限位板(5)与滑动板(6)之间设置的吸音海绵条(8),所述限位板(5)固定于内壳层(3)底部,滑动板(6)通过左侧和前后两侧的多个滑动机构(11)分别与背板(4)和侧板(16)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6)上设置多个通孔(23),限位板(5)上设置多个海绵凸块(7),所述海绵凸块(7)与通孔(23)在同一垂直线上,且海绵凸块(7)穿过通孔(23)向内壳层(3)中心处延伸,所述滑动机构(11)包括固定于滑动板(6)侧边的滑块(19)和滑槽(20),所述滑槽(20)分别开设于背板(4)和侧板(16)上,且滑块(19)插入滑槽(20)内部与滑槽(20)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泵减噪装置,包括底座(1)、外壳层(2)、内壳层(3)和背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设置于底座(1)上方,且内壳层(3)设置于外壳层(2)内部,内壳层(3)和外壳层(2)通过一侧的背板(4)相固定,所述外壳层(2)和内壳层(3)之间设置有中空层(15),内壳层(3)外部往复缠绕有冷却水管(14),所述冷却水管(14)两端穿过底座(1)与底座(1)内部的循环泵(12)相连通,所述内壳层(3)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板(16),内壳层(3)内部上下两端对称设置有吸音减震机构,内壳层(3)下端的吸音减震机构包括限位板(5)、限位板(5)上方设置的滑动板(6),以及限位板(5)与滑动板(6)之间设置的吸音海绵条(8),所述限位板(5)固定于内壳层(3)底部,滑动板(6)通过左侧和前后两侧的多个滑动机构(11)分别与背板(4)和侧板(16)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6)上设置多个通孔(23),限位板(5)上设置多个海绵凸块(7),所述海绵凸块(7)与通孔(23)在同一垂直线上,且海绵凸块(7)穿过通孔(23)向内壳层(3)中心处延伸,所述滑动机构(11)包括固定于滑动板(6)侧边的滑块(19)和滑槽(20),所述滑槽(20)分别开设于背板(4)和侧板(16)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福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