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9025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包括矩形框体、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所述矩形框体由杆件拼接而成,所述矩形框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横杆,所述矩形框体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平行于所述矩形框体顶面设置;所述前后侧斜撑成对设置于矩形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两侧;所述左右侧斜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侧或下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可以预制支撑装置并将其安装与钢骨柱的底部,有效降低了钢骨柱的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室钢骨柱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骨柱定位处位于悬空位置,钢骨柱难以固定于设计定位位置,且部分区域需塔吊持续配合调整、安装,故需要在施工现场通过钢筋、角钢等材料与邻近结构进行焊接固定,以保证钢骨柱定位准确及固定牢固。现有的结构形式,需要塔吊或其他吊装装备配合施工,增加了施工难度,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可以预制支撑装置并将其安装与钢骨柱的底部,有效降低了钢骨柱的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包括矩形框体、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所述矩形框体由杆件拼接而成,所述矩形框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横杆,所述矩形框体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平行于所述矩形框体顶面设置;所述前后侧斜撑成对设置于矩形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两侧;所述左右侧斜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侧或下侧。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杆件焊接形成矩形框体,所述杆件为角钢或槽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为角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杆为角钢或槽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横杆为角钢或槽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前后侧斜撑倾斜焊接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前后侧斜撑与第二横杆的夹角为锐角。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前后侧斜撑与第二横杆的夹角为20°-45°。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左右侧斜撑倾斜设置,其与第二横杆的夹角为20°-45°。作为优选实施例,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板,其焊接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底部;所述支板由Q235制成,其厚度为3mm-8mm。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可以预制支撑装置并将其安装与钢骨柱的底部,有效降低了钢骨柱的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述支撑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图2对应的俯视图;图4是图2对应的右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0.矩形框体;11.第一横杆;12.第二横杆;20.前后侧斜撑;30.左右侧斜撑。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是本申请所述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技术所述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包括矩形框体10、前后侧斜撑20和左右侧斜撑30;所述矩形框体10由杆件拼接而成,所述矩形框体10顶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横杆11,如图3所示,所述矩形框体10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横杆12,所述第二横杆12平行于所述矩形框体10顶面设置;所述前后侧斜撑20成对设置于矩形框体1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12的两侧;所述左右侧斜撑30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12的上侧或下侧。本技术中,矩形框体10的顶面为平面,其直接与核心筒钢骨柱连接。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的设置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支撑装置可以提前制作,有效缩小了在核心筒下部作业的时间,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左右侧斜撑30单个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即设置在述矩形框体10左侧面的左右侧斜撑30的数量为1件,其位于第二横杆12的上侧;设置在述矩形框体10右侧面的左右侧斜撑30的数量为1件,其位于第二横杆12的上侧。图2中,所述杆件焊接形成矩形框体10,所述杆件为角钢。可以理解的是,构成矩形框体10的杆件也可以为槽钢。杆件与杆件之间采用角焊接,焊缝长度为5mm-10mm,以保证矩形框体1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后侧斜撑20和左右侧斜撑30为角钢。所述第一横杆11为角钢或槽钢,所述第二横杆12为角钢或槽钢。图1中,所述前后侧斜撑20倾斜焊接于所述矩形框体1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前后侧斜撑20与第二横杆12的夹角为锐角。具体地,所述前后侧斜撑20与第二横杆12的夹角为20°-45°。优选地,前后侧斜撑20与第二横杆12的夹角为30°。前后侧斜撑20的设置有利保障支撑装置的安全性。图4中,左右侧斜撑30倾斜设置,其与第二横杆的夹角为20°-45°。优选地,左右侧斜撑30与第二横杆12的夹角为30°。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右侧斜撑30也可以成对设置并对称设置于第二横杆12的两侧,以增加支撑装置的整体刚度。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板,其焊接于所述矩形框体10的底部。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支板由Q235制成,其厚度为3mm-8mm。优选地,所述支板由厚度为5mm的Q235制成。支板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杆件的截面积,以增加支撑装置的支撑面积,保证支撑装置固定的可靠性。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可以预制支撑装置并将其安装与钢骨柱的底部,有效降低了钢骨柱的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体、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所述矩形框体由杆件拼接而成,所述矩形框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横杆,所述矩形框体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平行于所述矩形框体顶面设置;所述前后侧斜撑成对设置于矩形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两侧;所述左右侧斜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侧或下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核心筒钢骨柱底部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体、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所述矩形框体由杆件拼接而成,所述矩形框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一横杆,所述矩形框体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平行于所述矩形框体顶面设置;所述前后侧斜撑成对设置于矩形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两侧;所述左右侧斜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侧或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件焊接形成矩形框体,所述杆件为角钢或槽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侧斜撑和左右侧斜撑为角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为角钢或槽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家欢廖志毅邱时秒安磊简盛恒杨弘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