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898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路面排水技术领域域,提供了一种道路排水装置。该道路排水装置包括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以及升降组件;排污结构单元包括排水盖和设置于排污沟的过滤框;升降组件包括多个升降结构单元和驱动组件。该道路排水装置能够在排水的过程中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并在清理杂质时方便过滤框的取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清理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排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路面排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道路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现有技术中,多通过在道路两侧挖设排污沟,并在排污沟上设置排水盖来达到排水的目的。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路面排水系统很容易造成堵水,导致排水不通畅,引发污水倒流,甚至引起恶臭,污染环境。申请号为CN207660080U的专利公开一种道路路面的排水盖,该装置在排水盖的正下方设置有过滤板,使水中的杂物在进入下水道之前被过滤,从而不易出现下水道被堵塞的情况,提高了下水道排水的稳定性。由于在一条道路上通常会设置多个排水沟,有的是需要连续设置多个排水盖,根据上述专利,过滤板中的杂物是需要定期清理的,如果每次清理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将过滤板取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排水装置,该道路排水装置能够在排水的过程中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并在清理杂质时方便过滤框的取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清理时间。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沿排污沟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以及升降组件;排污结构单元包括排水盖和设置于排污沟的过滤框;升降组件包括多个升降结构单元和驱动组件;多个升降结构单元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个排污结构单元;升降结构单元包括升降架,以及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升降单元;升降单元包括与排污沟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辊,固定套设于转动辊的第一转动轮,以及至少一个固定套设于转动辊的齿轮;升降架包括用于支撑过滤框的支撑框和至少两条齿条;支撑框设置于齿轮的上方;齿条的一端与支撑框连接,另一端朝向排污沟的底壁延伸;齿条一一对应地与齿轮啮合;驱动组件与第一转动轮连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轮、第三转动轮、支撑台、手轮、第二转动轴;支撑台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与支撑台连接;手轮固定套设于第一转动轴;地面凹设有凹槽;凹槽与排污沟连通;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凹槽的侧壁;第二转动轴的轴心线同时平行于转动辊的轴心线和第一转动轴的轴心线;第二转动轮和第三转动轮均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轴;第一传动带套设于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轮,第二传动带套设于第三转动轮和多个第一转动轮。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包括限位钩部;限位钩部的一端与地面铰接连接,另一端可与手轮形成抵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排污结构单元还包括与排污沟固定连接的固定外框;排水盖与固定外框铰接连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单元包括两个齿轮;两个齿轮一一对应地固定套设于转动辊的相对两端。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升降架包括四条齿条;齿条一一对应地与齿轮啮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撑框与过滤框的底部接触。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道路排水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沿排污沟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以及升降组件,排污结构单元包括排水盖和设置于所述排污沟的过滤框;根据上述对排污结构单元和升降组件各自的结构设计,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排列关系的设置,得到的道路排水装置,在路面排水过程中,通过过滤框的设计,能够过滤掉大部分的杂质,避免在排污沟中引起堵水的情况。在需要清理过滤框中的杂质时,通过对驱动组件的控制,带动升降组件进行升降从而可以同时将多个过滤框进行抬升,一方面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过滤框的取放,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挨个进行过滤框的换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装置的第一视角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第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第二使用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图标:10-道路排水装置,20-地面,110-排污结构单元,120-升降组件,130-排污沟,111-排水盖,112-固定外框,113-过滤框,121-升降结构单元,122-驱动组件,1211-升降架,1212-支撑框,1213-齿条,1214-转动辊,1215-第一转动轮,1216-齿轮,1221-第一传动带,1222-第二传动带,1223-第一转动轴,1224-第二转动轮,1225-支撑台,1226-手轮,1227-第二转动轴,1228-限位钩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排水装置10,请参阅图1-3,该道路排水装置10包括沿排污沟130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110,以及升降组件120。其中,排污结构单元110包括排水盖111,与排污沟130固定连接的固定外框112,以及设置于排污沟130的过滤框113。排水盖111与固定外框112铰接连接,以方便排水盖111的打开和关闭。升降组件12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120包括多个升降结构单元121和驱动组件122。其中,多个升降结构单元121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个排污结构单元110。在本实施例中,升降结构单元121包括升降架1211,以及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升降单元(图中未标注)。其中,升降架1211包括支撑框1212和四条齿条1213。升降单元包括与排污沟130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壁(图中未标注)分别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辊1214,固定套设于转动辊1214的第一转动轮1215,以及两个固定套设于转动辊1214的齿轮1216。两个齿轮1216一一对应地固定套设于转动辊1214的相对两端。支撑框1212设置于齿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排污沟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以及升降组件;所述排污结构单元包括排水盖和设置于所述排污沟的过滤框;/n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多个升降结构单元和驱动组件;多个所述升降结构单元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个所述排污结构单元;所述升降结构单元包括升降架,以及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与所述排污沟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辊,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辊的第一转动轮,以及至少一个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辊的齿轮;所述升降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过滤框的支撑框和至少两条齿条;所述支撑框设置于所述齿轮的上方;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框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排污沟的底壁延伸;所述齿条一一对应地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排污沟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污结构单元,以及升降组件;所述排污结构单元包括排水盖和设置于所述排污沟的过滤框;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多个升降结构单元和驱动组件;多个所述升降结构单元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每个所述排污结构单元;所述升降结构单元包括升降架,以及呈对称设置的两组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与所述排污沟沿自身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辊,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辊的第一转动轮,以及至少一个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辊的齿轮;所述升降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过滤框的支撑框和至少两条齿条;所述支撑框设置于所述齿轮的上方;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框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排污沟的底壁延伸;所述齿条一一对应地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轮、第三转动轮、支撑台、手轮、第二转动轴;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于地面,所述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撑台连接;所述手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地面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排污沟连通;所述第二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伟何钟文李伟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蜀水生态环境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