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35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38
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包括上推杆、下推杆、前支杆、后支杆、侧撑杆、前连杆、后连杆、前座板及后座板;上推杆的下端与下推杆的上端铰接,前支杆的上端与后支杆的上端铰接,下推杆的下端与后支杆的上端铰接,上推杆的下端与侧撑杆的上端铰接,侧撑杆的下端铰接于后支杆上,前连杆的后端与后连杆的前端铰接,前连杆的前端铰接于前支杆上,后连杆的后端铰接于后支杆上;还包括小连杆,上端铰接于侧撑杆下端,下端铰接于后连杆前端;后座板的后端固定于后支杆的上端,前端与前座板的后端铰接;还包括座板撑杆,上端铰接于前座板的前端,下端铰接于前支杆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座位部分可进行有效折叠,以减小收纳体积;解锁后,折叠操作步骤简便,且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一款童车,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
技术介绍
童车(包括婴儿推车),根据功能的不同有很多的种类,但通常都包括车架和座位两部分。为了便于携带和储藏,有厂家设计了一种折叠式的童车,这种童车的车架可以折叠,目的是通过折叠实现体积的缩小,解决收纳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童车在使用时发现,虽然车架可以折叠,方便了收纳,但依旧存在以下不足:一、座位部分存在无法折叠或折叠后体积较大的问题,且折叠后,座位不能很好的折叠进车架中以减小收纳体积,并且座位延伸板都需要单独再折叠来以达到体积更小的目的;二、车架在打开状态下,座位对孩童的支撑稳定性欠佳;三、传统的婴儿推车折叠时都需要手扶车架使其完全折叠,较为费力,折叠步骤复杂,折叠时各杆件之间的连动操作也不流畅,所以存在折叠方式不够简化以及折叠不便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包括上推杆、下推杆、前支杆、后支杆、侧撑杆、前连杆、后连杆、前座板以及后座板;所述前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后轮;其中,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一铰接点;所述前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二铰接点;所述下推杆的下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三铰接点,该第三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上方;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侧撑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四铰接点,该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的下方;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五铰接点,该第五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前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六铰接点;所述前连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前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七铰接点,该第七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后连杆的后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八铰接点,该第八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还包括一小连杆,该小连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处为第九铰接点,该第九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小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铰接处为第十铰接点,该第十铰接点位于所述第六铰接点的后侧;所述后座板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后座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座板的后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十一铰接点;还包括一座板撑杆,该座位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前座板的前端,铰接处为第十二铰接点;座位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前支杆的上端,铰接处为第十三铰接点,该第十三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拉簧,该拉簧的一端作用于所述后座板后端的底部,另一端作用于所述前座板前端的底部。2.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背靠板,该背靠板铰接于所述后座板的后端。3.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座板延伸板,该座板延伸板铰接于所述前座板的前端。4.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座位扶手杆,该座位扶手杆的后端铰接于后支杆上端。5.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前篷杆,该前篷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本技术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包括上推杆、下推杆、前支杆、后支杆、侧撑杆、前连杆、后连杆、前座板及后座板;上推杆的下端与下推杆的上端铰接,前支杆的上端与后支杆的上端铰接,下推杆的下端与后支杆的上端铰接,上推杆的下端与侧撑杆的上端铰接,侧撑杆的下端铰接于后支杆上,前连杆的后端与后连杆的前端铰接,前连杆的前端铰接于前支杆上,后连杆的后端铰接于后支杆上;还包括小连杆,上端铰接于侧撑杆下端,下端铰接于后连杆前端;后座板的后端固定于后支杆的上端,前端与前座板的后端铰接;还包括座板撑杆,上端铰接于前座板的前端,下端铰接于前支杆的上端。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优点包括:一、座位部分可进行有效折叠,且折叠后,座位能够很好的折叠进车架中以减小收纳体积;二、车架在打开状态下,可通过座板撑杆对孩童提供稳定支撑;三、解锁后,可通过拉簧的作用配合车架自身重力直接完成折叠,折叠操作步骤简便,且省时省力。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打开状态下的侧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打开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以上附图中:1.上推杆;2.下推杆;3.前支杆;4.后支杆;5.侧撑杆;6.前连杆;7.后连杆;8.前座板;9.后座板;10.前轮;11.后轮;12.第一铰接点;13.第二铰接点;14.第三铰接点;15.第四铰接点;16.第五铰接点;17.第六铰接点;18.第七铰接点;19.第八铰接点;20.小连杆;21.第九铰接点;22.第十铰接点;23.第十一铰接点;24.座位撑杆;25.第十二铰接点;26.第十三铰接点;27.拉簧;28.背靠板;29.座板延伸板;30.座位扶手杆;31.前篷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案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案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案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案的精神与范围。本文的用语只为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为本案的限制。单数形式如“一”、“这”、“此”、“本”以及“该”,如本文所用,同样也包含复数形式。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定位”,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本案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案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案描述上额外的引导。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前”、“后”、“上”、“下”等,均为方向性用词,在本案中仅为说明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保护方案及实际实施时的具体方向。参见附图1~6所示,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前支杆3、后支杆4、侧撑杆5、前连杆6、后连杆7、前座板8以及后座板9;所述前支杆3的下端连设有前轮10,所述后支杆4的下端连设有后轮11。其中,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所述上推杆1的下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推杆、下推杆、前支杆、后支杆、侧撑杆、前连杆、后连杆、前座板以及后座板;所述前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后轮;/n其中,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一铰接点;所述前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二铰接点;所述下推杆的下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三铰接点,该第三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上方;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侧撑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四铰接点,该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的下方;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五铰接点,该第五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前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六铰接点;所述前连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前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七铰接点,该第七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后连杆的后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八铰接点,该第八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n还包括一小连杆,该小连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处为第九铰接点,该第九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小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铰接处为第十铰接点,该第十铰接点位于所述第六铰接点的后侧;/n所述后座板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后座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座板的后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十一铰接点;/n还包括一座板撑杆,该座位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前座板的前端,铰接处为第十二铰接点;座位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前支杆的上端,铰接处为第十三铰接点,该第十三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折叠的童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推杆、下推杆、前支杆、后支杆、侧撑杆、前连杆、后连杆、前座板以及后座板;所述前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前轮,所述后支杆的下端连设有后轮;
其中,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一铰接点;所述前支杆的上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二铰接点;所述下推杆的下端与所述后支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三铰接点,该第三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上方;所述上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侧撑杆的上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四铰接点,该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的下方;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五铰接点,该第五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前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铰接,铰接处为第六铰接点;所述前连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前支杆上,铰接处为第七铰接点,该第七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后连杆的后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铰接处为第八铰接点,该第八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
还包括一小连杆,该小连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侧撑杆的下端,铰接处为第九铰接点,该第九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点的下方;小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后连杆的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倍凯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