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阀及使用该复合阀的车用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774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3:24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阀,通过使多个电磁阀、膨胀阀复合化,能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复合阀(81)包括: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88)、第一制冷剂出口(89)、第二制冷剂入口(92)、第二制冷剂出口(93)和第三制冷剂出口(97)的外壳(82);第一制冷剂通路(91);第二制冷剂通路(94);第一开闭阀部(21);第二开闭阀部(22);第三制冷剂通路(98);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膨胀阀部(6);驱动装置(83);设置于连通路径(96)的止回阀(18),所述连通路径使比第一开闭阀部更靠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路与比第二开闭阀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复合阀及使用该复合阀的车用空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制冷剂回路的复合阀及使用该复合阀的热泵式的车用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能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空调装置,开发出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散热器、吸热器、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切换并执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等,在所述制热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在使在所述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中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以对车室内进行制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以对车室内进行制冷。此外,上述这种车室内的运转模式是通过使用大量的电磁阀、膨胀阀进行切换来实现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3705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454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样,由于通过使用大量的电磁阀、膨胀阀来切换以往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因此,部件个数变多,成本也上升,并且存在占用有限的发动机舱(在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不存在发动机,则意味着供与行驶、空气调节相关的装置设置的车室外的空间)的空间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开发出一种通过单一驱动手段对多个阀芯进行驱动的综合阀(复合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车用空调装置中以往使用的多个电磁阀、膨胀阀复合化,从而能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的复合阀及使用该复合阀的车用空调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应用于制冷剂回路,其特征是,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第一制冷剂出口、第二制冷剂入口、第二制冷剂出口和第三制冷剂出口;第一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跨及第一制冷剂入口与第一制冷剂出口之间;第二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形成在外壳内,并跨及第二制冷剂入口与第二制冷剂出口之间;第一开闭阀部,所述第一开闭阀部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开闭;第二开闭阀部,所述第二开闭阀部设置于第二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开闭;第三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形成在外壳内,并从比第二开闭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直至第三制冷剂出口;膨胀阀部,所述膨胀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并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经由致动器来对膨胀阀部、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进行驱动;连通路径,所述连通路路径形成在外壳内,并使比第一开闭阀部更靠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路与比第二开闭阀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连通;以及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连通路径,并将第二制冷剂通路方向设为顺时针方向。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通过驱动装置设置为: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将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打开,膨胀阀部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以及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将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关闭,膨胀阀部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在上述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比第一开闭阀部更靠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比第二开闭阀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在外壳内相邻形成。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在上述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外壳是将第一外壳部件、第二外壳部件和第三外壳部件结合而成的,其中,所述第一外壳部件设置有第一制冷剂入口、第一制冷剂出口、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一开闭阀部;所述第二外壳部件设置有第二制冷剂入口、第二制冷剂出口、第二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开闭阀部;所述第三外壳部件设置有第三制冷剂出口、第三制冷剂通路和膨胀阀部,致动器跨及各外壳部件而设置,并对膨胀阀部和各开闭阀部进行驱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比第一开闭阀部更靠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路以靠近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件内,比第二开闭阀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以靠近第二外壳部件的一各面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外壳部件内,第一外壳部件具有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从比第一开闭阀部更靠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路直至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所述第二外壳部件具有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从比第二开闭阀部更靠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直至第二外壳部件的一个面,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与第二外壳部件的一个面彼此被结合,并在该状态下使各连通部对准而构成连通路径,第三外壳部件与第二外壳的另一个面结合。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的车用空调装置包括:上述各专利技术的复合阀;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用于使制冷剂散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吸热器,所述吸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一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设置于车室外;室内膨胀阀,所述室内膨胀阀用于使流入吸热器的制冷剂减压;以及控制装置,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复合阀的第一制冷剂入口连接,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与复合阀的第一制冷剂出口连接,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复合阀的第二制冷剂入口连接,室内膨胀阀的制冷剂入口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复合阀的第二制冷剂出口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复合阀的第三制冷剂出口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对复合阀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的车用空调装置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控制装置通过对复合阀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以能切换并执行制热模式、除湿制热模式、除湿制冷模式和制冷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设置为通过复合阀的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将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打开,通过膨胀阀部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阻止制冷剂朝吸热器的流入,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所述制冷剂在膨胀阀部中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在所述除湿制热模式下,设置为通过复合阀的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将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打开,通过膨胀阀部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制冷剂在膨胀阀部中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吸热,使来自旁通回路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之后在吸热器中吸热;在所述除湿制冷模式下,设置通过复合阀的第一开闭阀部和第二开闭阀部将第一制冷剂通路和第二制冷剂通路关闭,通过膨胀阀部对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和室外热交换器中散热,并使散热后的制冷剂经过复合阀的止回阀流至室内膨胀阀,并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阀,应用于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第一制冷剂出口、第二制冷剂入口、第二制冷剂出口和第三制冷剂出口;/n第一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跨及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之间;/n第二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跨及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之间;/n第一开闭阀部,所述第一开闭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开闭;/n第二开闭阀部,所述第二开闭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开闭;/n第三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从比所述第二开闭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直至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n膨胀阀部,所述膨胀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并对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n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经由致动器来对所述膨胀阀部、所述第一开闭阀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阀部进行驱动;/n连通路径,所述连通路路径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使比所述第一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与比所述第二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连通;以及/n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连通路径,并将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方向设为顺时针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27 JP 2018-1583301.一种复合阀,应用于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第一制冷剂出口、第二制冷剂入口、第二制冷剂出口和第三制冷剂出口;
第一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跨及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之间;
第二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跨及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之间;
第一开闭阀部,所述第一开闭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开闭;
第二开闭阀部,所述第二开闭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并将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开闭;
第三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从比所述第二开闭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直至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
膨胀阀部,所述膨胀阀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并对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经由致动器来对所述膨胀阀部、所述第一开闭阀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阀部进行驱动;
连通路径,所述连通路路径形成在所述外壳内,并使比所述第一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与比所述第二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连通;以及
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所述连通路径,并将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方向设为顺时针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
所述第一开闭阀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阀部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打开,所述膨胀阀部对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
所述第一开闭阀部和所述第二开闭阀部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关闭,所述膨胀阀部对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的开度进行调节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比所述第二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在所述外壳内相邻形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是将第一外壳部件、第二外壳部件和第三外壳部件结合而成的,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部件设置有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一开闭阀部;
所述第二外壳部件设置有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二开闭阀部;
所述第三外壳部件设置有所述第三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和所述膨胀阀部,
所述致动器跨及各所述外壳部件而设置,并对所述膨胀阀部和各所述开闭阀部进行驱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以靠近所述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件内,
比所述第二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以靠近所述第二外壳部件的一个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壳部件内,
所述第一外壳部件具有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从比所述第一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直至所述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
所述第二外壳部件具有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从比所述第二开闭阀部更靠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直至所述第二外壳部件的一个面,
所述第一外壳部件的一个面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件的一个面彼此被结合,并在该状态下使各所述连通部对准而构成所述连通路径,所述第三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个面结合。


6.一种车用空调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用于使制冷剂散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吸热器,所述吸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用于使制冷剂吸热以对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室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関徹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