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6094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控制模块,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驱动泵、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电子器件和冷凝器。水箱中预先放置工质,水箱的出口与驱动泵的入口连接,驱动泵的出口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连接;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电子器件对应设置,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冷凝器的出口与水箱的入口连接;控制模块与驱动泵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向驱动泵发送控制指令,驱动泵用于根据控制指令,驱动工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带走电子器件的热量;工质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后,经过冷凝器散发热量,重新流回至水箱。由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具有较大的散热能力,能够对发热密度较大的电子器件高效、可靠地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系统
本实用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进步各个产业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的三大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越来越高的热流密度。而电子器件例如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对温度十分敏感,研究表明当电子器件的温度高于80℃之后,温度每增加1℃,其可靠性降低5%。通过对各种造成电子器件失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后发现,55%电子器件失效是由于温度而引起的,因此电子器件热可靠性问题亟待解决。相关技术中,对电子器件进行热分析与热设计后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水平,但由于热设计往往有冗余,只依赖热设计并不能电子器件安全可靠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具有较大的散热能力,能够对发热密度较大的电子器件高效、可靠地进行散热,解决了器件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发展而带来的器件热流密度急剧升高的问题。为此,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驱动泵、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电子器件和冷凝器:所述水箱中预先放置工质,所述水箱的出口与所述驱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驱动泵的出口与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连接;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电子器件对应设置,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水箱的入口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驱动泵发送控制指令,所述驱动泵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驱动所述工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带走所述电子器件的热量;所述工质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后,经过所述冷凝器散发热量,重新通过所述水箱的入口流回至所述水箱。可选的,所述驱动泵还用于控制所述工质的流量。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电子器件的温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和预设阈值计算工质的流量,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驱动泵发送的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工质的流量。可选的,所述温度采集模块中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上位机,所述上位机用于设置预设阈值,所述控制模块中的所述预设阈值是所述上位机发送的。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上位机与所述控制模块之间通过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可选的,所述电子器件设置在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的上方。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是以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为控制单元实现的。可选的,所述FPGA中内嵌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可选的,所述FPGA中包括温度采集模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控制模块,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驱动泵、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电子器件和冷凝器。水箱中预先放置工质,水箱的出口与驱动泵的入口连接,驱动泵的出口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连接;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电子器件对应设置,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冷凝器的入口连接,冷凝器的出口与水箱的入口连接;控制模块与驱动泵连接,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驱动泵发送控制指令,驱动泵用于根据控制指令,驱动工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带走电子器件的热量;工质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后,经过冷凝器散发热量,重新通过水箱的入口流回至水箱。由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具有较大的散热能力,因此在利用微通道相变散热器构建散热系统时,能够对发热密度较大的电子器件高效、可靠地进行散热,解决了器件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发展而带来的器件热流密度急剧升高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控制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给出提高毛细管电泳的检测速度的实现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相关技术中,对电子器件进行热分析与热设计后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水平,但由于热设计往往有冗余,只依赖热设计并不能电子器件安全可靠工作。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该系统以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为基础进行构建,从而在电子器件温度过高时,利用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对电子器件进行散热,由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具有较大的散热能力,因此在利用微通道相变散热器构建散热系统时,能够对发热密度较大的电子器件高效、可靠地进行散热,解决了器件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发展而带来的器件热流密度急剧升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系统可以应用于多种使用发热密度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场景中,例如应用于高速磁浮列车中,解决高速磁浮列车夹层电气设备中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提高电气设备可靠性。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参见图1,所述系统包括散热装置100和控制模块200,所述散热装置100包括水箱101、驱动泵102、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电子器件104和冷凝器105:水箱101中预先放置工质,水箱101的出口与驱动泵102的入口连接,驱动泵102的出口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连接;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与电子器件104对应设置,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与冷凝器105的入口连接,冷凝器105的出口与水箱101的入口连接;控制模块200与驱动泵102连接,控制模块200用于向驱动泵102发送控制指令,驱动泵102用于根据控制指令,驱动工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带走电子器件104的热量;工质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后,经过冷凝器105散发热量,重新通过水箱101的入口流回至水箱101。基于图1的散热系统,在需要对电子器件104进行散热时,可以通过控制模块200向驱动泵102发送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驱动泵102驱动水箱101中的工质流出。水箱101中的工质在驱动泵102的作用下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带走电子器件104的热量,从而降低电子器件104的温度。然后工质经过冷凝器105散发热量,冷却的工质重新通过水箱101的入口流回至水箱101。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与电子器件104对应设置可以是指二者面积较大的表面接触放置,使得工质在流经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时,尽量多的带走电子器件104的热量。例如,图1所示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可以设置在电子器件104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的散热能力基本与工质的流量正比,工质的流量越大,微通道相变散热器103的散热能力越强,反之,工质的流量越小,微通道相变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驱动泵、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电子器件和冷凝器:/n所述水箱中预先放置工质,所述水箱的出口与所述驱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驱动泵的出口与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连接;/n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电子器件对应设置,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水箱的入口连接;/n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驱动泵发送控制指令,所述驱动泵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驱动所述工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带走所述电子器件的热量;所述工质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后,经过所述冷凝器散发热量,重新通过所述水箱的入口流回至所述水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水箱、驱动泵、微通道相变散热器、电子器件和冷凝器:
所述水箱中预先放置工质,所述水箱的出口与所述驱动泵的入口连接,所述驱动泵的出口与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连接;
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电子器件对应设置,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水箱的入口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驱动泵发送控制指令,所述驱动泵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驱动所述工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带走所述电子器件的热量;所述工质在流经所述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后,经过所述冷凝器散发热量,重新通过所述水箱的入口流回至所述水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泵还用于控制所述工质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电子器件的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和预设阈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叁叁王群郭海霞亓帅兵谢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