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999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承载主梁两侧的两个支腿部,所述支腿部分别由至少一个支腿单元构成,所述支腿单元包括:支腿机构,所述支腿机构具有外套筒和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的套接段设置有固定单元;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的伸缩量;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用于带动支腿机构整体位移;其中,支腿机构和调整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安装操作方便,能够将支腿增长或减短来达到起重适应的坡度,保持承载主梁水平达到起重机安装规范值内。解决了上坡下坡高低落差问题,杜绝了起重机倾斜和改造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配件磨损过快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
本技术涉及门式起重机,尤其是涉及一种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
技术介绍
门式起重机主要用于室外货场,如工程施工工地、造船厂等场地的装卸作业,其结构像门型框架,承载主梁下有两套支腿,可以直接行走在地面的轨道上,有很多场地条件受限,部分轨道长度有的达到2000-3000米长度,由于工程量过于重大无法实现整体轨道的找平,往往会出现基础轨道成上坡或下坡状态;同时由于两轨道水平有落差,会造成门式起重机倾斜状态,使主梁水平状态不在规定范围内,造成小车溜车、车轮和众多配件磨损过度等情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高低落差问题的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承载主梁两侧的两个支腿部,所述支腿部分别由至少一个支腿单元构成,所述支腿单元包括:支腿机构,所述支腿机构具有外套筒和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的套接段设置有固定单元;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的伸缩量;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用于带动支腿机构整体位移;其中,支腿机构和调整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具体的,所述行走机构为轮箱,所述调整机构为液压油缸,在所述轮箱顶部间隔设置有第一铰座和第二铰座,在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三铰座;所述外套筒顶端与承载主梁相连接,所述内套筒底部与所述第一铰座相铰接,所述液压油缸底部与所述第二铰座相铰接,液压油缸的液压推杆顶端与所述第三铰座相铰接。具体的,所述固定单元包括间隔开设在所述外套筒下方的多个外调整孔,和间隔开设在所述内套筒上的多个内调整孔,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调整孔之间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所述内调整孔之间的间距一致,在其中一个对应位置处的外调整孔和内调整孔内插设有销轴。具体的,所述支腿部分别由前后设置的两个支腿单元构成,在每个所述支腿部的两个支腿单元之间设置有稳定机构;具体的,所述稳定机构具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一支杆水平设置在所述支腿部的两个外套筒上部之间,第一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套筒相铰接;所述第二支杆水平设置在所述支腿部的两个内套筒底部之间,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内套筒相铰接;所述第三支杆的顶端铰接在第一支杆下方的左侧外套筒上,第三支杆的底端铰接在第二支杆的中部偏左位置处;所述第四支杆的顶端铰接在第一支杆下方的右侧外套筒上,第四支杆的底端铰接在第二支杆的中部偏右位置处。本技术优点在于安装操作方便,能够将支腿增长或减短来达到起重适应的坡度,保持承载主梁水平达到起重机安装规范值内。解决了上坡下坡高低落差问题,杜绝了起重机倾斜和改造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配件磨损过快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支腿单元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2、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承载主梁1两侧的两个支腿部2,支腿部2分别由前后设置的两个支腿单元20构成,其中:支腿单元20均包括:支腿机构,支腿机构具有外套筒210和内套筒220,在外套筒210和内套筒220的套接段设置有固定单元;调整机构,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外套筒210和内套筒220之间的伸缩量;行走机构,行走机构用于带动支腿机构整体位移;其中,支腿机构和调整机构均设置在行走机构上;具体的,行走机构为轮箱30,调整机构为液压油缸40,在轮箱30顶部间隔设置有第一铰座310和第二铰座320,在外套筒210上设置有第三铰座330;外套筒210顶端与承载主梁1相连接,内套筒220底部与第一铰座310相铰接,液压油缸40底部与第二铰座320相铰接,液压油缸40的液压推杆410顶端与第三铰座330相铰接;具体的,固定单元包括间隔开设在外套筒210下方的多个外调整孔211,和间隔开设在内套筒220上的多个内调整孔221,两个相邻的外调整孔211之间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内调整孔221之间的间距一致,在其中一个对应位置处的外调整孔211和内调整孔221内插设有销轴212,通过液压油缸40的液压推杆410伸缩带动外套筒210和内套筒220伸缩,将支腿机构增长或减短来达到起重适应的坡度,保持承载主梁1的水平度达到起重机安装规范值内,每两个相邻的外调整孔211之间的间距为一高度调整档位,当调整至所需的高度调整档位后,将销轴212插上,防止液压油缸40泄压或故障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具体的,在每个支腿部2的两个支腿单元20之间分别设置有稳定机构,稳定机构能够保证整机的结构稳定性,大大加强了整机的强度和刚度;具体的,稳定机构具有第一支杆50、第二支杆60、第三支杆70和第四支杆80;第一支杆50水平设置在支腿部2的两个外套筒210上部之间,第一支杆50的两端分别与左右的两个外套筒210相铰接;第二支杆60水平设置在支腿部2的两个内套筒220底部之间,第二支杆60的两端分别与左右的两个内套筒220相铰接;第三支杆70的顶端铰接在第一支杆50下方的左侧外套筒210上,第三支杆70的底端铰接在第二支杆60的中部偏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承载主梁两侧的两个支腿部,所述支腿部分别由至少一个支腿单元构成,其特征是,所述支腿单元包括:/n支腿机构,所述支腿机构具有外套筒和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的套接段设置有固定单元;/n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的伸缩量;/n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用于带动支腿机构整体位移;/n其中,支腿机构和调整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承载主梁两侧的两个支腿部,所述支腿部分别由至少一个支腿单元构成,其特征是,所述支腿单元包括:
支腿机构,所述支腿机构具有外套筒和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的套接段设置有固定单元;
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的伸缩量;
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用于带动支腿机构整体位移;
其中,支腿机构和调整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行走机构为轮箱,所述调整机构为液压油缸,在所述轮箱顶部间隔设置有第一铰座和第二铰座,在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三铰座;所述外套筒顶端与承载主梁相连接,所述内套筒底部与所述第一铰座相铰接,所述液压油缸底部与所述第二铰座相铰接,液压油缸的液压推杆顶端与所述第三铰座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承载主梁调整系统,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间隔开设在所述外套筒下方的多个外调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大河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