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996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和系统,张力机构包括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送纱辊和收膜辊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分纱辊设置于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并且分纱辊处于从送纱辊到张力盘组接触点的走纱路径上,分纱辊与送纱辊和收膜辊分别具有设定角度,张力盘组至少包括两个张力盘。张力盘组设定于所述分纱辊的相对于送纱辊和收膜辊一侧,张力盘组的另一侧设置所述引导辊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的组合,能够实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调节张力盘组和引导滚组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目前整个市场对缠绕张力的需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运行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和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和系统,用于缠绕高速旋转产品,如永磁电机转子护套、储能飞轮、分离筒等。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特点,目前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其中长碳纤维纱束浸胶后,采用缠绕工艺成型高速旋转类产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高速旋转产品的特点是高速旋转时,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而且速度越快,产生的离心力越大。为了抵消离心力,可以通过缠绕上去的碳纤维纱束产生径向压力来实现。随着现代高速电机转子等产品的转速不断提高,要想抵消其较大的离心力,需要几百牛甚至上千牛的缠绕张力,而目前缠绕机自带的张力系统,多通过压缩空气控制,结构相对复杂,最关键的是通过压缩空气控制张力,缠绕张力无法满足上述大张力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和系统,可以提供较大的缠绕张力,并且结构简单,张力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包括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分纱辊设置于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并且分纱辊处于从送纱辊到张力盘组接触点的走纱路径上,分纱辊与送纱辊和收膜辊分别具有设定角度,所述张力盘组设定于所述分纱辊的相对于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所述张力盘组包括至少两个张力盘,两个张力盘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张力盘组的另一侧设置所述引导辊组,所述引导辊组在竖直方向不超过张力盘组。第二方面,为了提供自动化的预浸纱缠绕装置,同时满足较大缠绕张力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系统,包括张力机构和张力控制单元,所述张力机构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提供的张力机构,所述张力控制单元配备有电源模块、多个电机、减速机、张力传感器以及控制主机,电机分别与所述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和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连接,用于提供驱动,其中与张力盘组连接的电机输出轴还连接所述减速机,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控制主机、电机和减速机提供电源,所述引导辊组与张力传感器连接用于采集引导辊组的张力信号并传送至控制主机;所述控制主机连接电机和减速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的组合,能够实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调节张力盘组和引导辊组的数量,能够提供最大值为3000N的缠绕张力,基本可以满足目前整个市场对缠绕张力的需求。本技术结构简单,运行速度快,生产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浸纱缠绕张力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预浸纱缠绕张力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1-显示器,2-张力机构,3-张力控制柜,4-高速旋转产品,21-送纱辊,22-分纱辊,23-收膜辊,24-电机输出轴,25-张力盘组,26-引导辊组,27-减速机,2501-第一张力盘,2502-第二张力盘,2503-第三张力盘,2504-第四张力盘,2601-第一引导辊,2602-第二引导辊,2603-第三引导辊,2604-第四引导辊,28-电源模块,29-控制主机,30-张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参照附图1所示的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2,包括送纱辊21、分纱辊22、收膜辊23、张力盘组25以及引导辊组26;送纱辊21和收膜辊23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分纱辊22设置于送纱辊21和收膜辊23的一侧,并且分纱辊22处于从送纱辊21到张力盘组25接触点的走纱路径上,分纱辊22与送纱辊21和收膜辊23分别具有设定角度,张力盘组25设定于分纱辊22的相对于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张力盘组25包括至少两个张力盘,两个张力盘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张力盘组的另一侧设置引导辊组26,引导辊组在26竖直方向不超过张力盘组。图1中带箭头的实线和虚线是预浸纱缠绕张力增大的两种方式实线和虚线两种不同的走纱方式,其缠绕张力大小不同。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的实线走线),张力盘组25中的设置了三个张力盘,分别为第一张力盘2501、第二张力盘2502和第三张力盘2503,引导辊组26设置了四个引导辊,分别为第一引导辊2601,第二引导辊2602,第三引导辊2603和第四引导辊2604,各引导辊交错设置。如图1所示实线所示,预浸纱纱卷固定在送纱辊21上,按照设定的路径,通过分纱辊22以后,PE膜和预浸纱分离,PE膜收卷于收膜辊23上。分离后的预浸纱到达第一张力盘2501的接触点后经过第一张力盘2501、第二张力盘2502和第三张力盘2503,然后预浸纱到达引导辊26,穿过第一引导辊2601,第二引导辊2602,第三引导辊2603和第四引导辊2604,最后预浸纱到达模具处,成型缠绕制品4。其中所述预浸纱穿过张力盘组的形式为S形。可选的,为了实现自动缠绕可以在所述送纱辊21、分纱辊22、收膜辊23、张力盘组25以及引导辊组26均设置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通过对电机转速的设定可以调节缠绕张力。可选地其它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电机输出轴24连接减速机27,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连接张力盘驱动张力盘转动,能够实现对张力盘转速的调节。具体实施时,要保证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的转速互相适应。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本技术提供的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增设用于驱动送纱辊21、分纱辊22、收膜辊23、张力盘组25以及引导辊组26的手动驱动模块,实现手动缠绕。需要说明的是,手动驱动模块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非本技术的技术点,不再赘述。第二实施方式,图1中虚线是预浸纱缠绕张力增大的另一种方式,张力盘组25中的设置了四个张力盘,第一张力盘2501、第二张力盘2502、第三张力盘2503和第四张力盘2504,引导辊组26设置了三个引导辊,分别为第二引导辊2602,第三引导辊2603和第四引导辊2604,各引导辊交错设置。本技术中预浸纱经过张力盘组25后,缠绕张力由小到大,达到设定值。缠绕张力大小,可以通过调整张力盘组25中张力盘的数量实现,张力盘组25张力盘的数量不少于2个,缠绕张力最大可以达到3000N。可选地本技术中张力盘组25的张力盘材质为合金钢、合金铝或者聚四氟乙烯,具体材质以耐磨,所需张力下,缠绕纱束不打滑为准。本技术中张力系统可以运行的预浸纱宽为1mm-100mm,具体可以根据预浸纱的极限强度和所需要的缠绕张力确定。本技术实施方式,为了增加张力,可选地引导辊组包括至少三个交错设置的引导辊。在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本技术提供的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能够实现手动操作,也可以自动运行。研发型产品,采用手动运行,可以根据运行情况调整张力大小。批产型产品,可以事先设定好张力递减程序,自动运行。本技术中预浸纱经过一系列张力盘25后,缠绕张力由小到大,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分纱辊设置于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并且分纱辊处于从送纱辊到张力盘组接触点的走纱路径上,分纱辊与送纱辊和收膜辊分别具有设定角度,所述张力盘组设定于所述分纱辊的相对于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所述张力盘组包括至少两个张力盘,两个张力盘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张力盘组的另一侧设置所述引导辊组,所述引导辊组在竖直方向不超过张力盘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送纱辊、分纱辊、收膜辊、张力盘组以及引导辊组;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分纱辊设置于所述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并且分纱辊处于从送纱辊到张力盘组接触点的走纱路径上,分纱辊与送纱辊和收膜辊分别具有设定角度,所述张力盘组设定于所述分纱辊的相对于送纱辊和收膜辊的一侧,所述张力盘组包括至少两个张力盘,两个张力盘设置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张力盘组的另一侧设置所述引导辊组,所述引导辊组在竖直方向不超过张力盘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盘的直径为100mm-500mm,宽度为10mm-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盘材质为合金钢、合金铝或者聚四氟乙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辊组包括至少三个交错设置的引导辊。


5.一种预浸纱缠绕张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张力机构和张力控制单元,所述张力机构采用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新曹永强沙源王磊陈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