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7468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包括减震外筒、减震内筒和活塞杆,活塞杆位于减震外筒内,减震内筒套设在活塞杆内,减震内筒的底部安装有堵头,堵头的上部安装有阻尼销,阻尼销与减震内筒的内壁过盈配合,堵头上沿活塞杆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阻尼销沿活塞杆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活塞杆的底部通过密封塞密封;活塞杆内形成油液腔,减震内筒内形成空气腔。本申请通过将减震内筒套设在活塞杆内,将活塞跟套设在减震外筒内,通过套装的方式组装,因此结构比较简单,在组装和维修的时候拆卸比较方便。通过调节第二通孔、第一通孔、油液腔和空气腔之间的关系,可以调节减震器的减震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减震支柱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减震支柱。
技术介绍
无人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它通常由机体、动力装置、飞行控制与管理设备、发射回收设备等组成,能够遥控或自动飞行,既能一次性使用,也能回收、多次使用。它是当今高新技术装备之一,广泛的应用于战场侦查、电子对抗、战后损伤评估、对地攻击等诸多军事行动,是信息化战争必不可少的装备。在民用领域,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人工增雨、航空遥感、航空测绘、森林防火、海岸线巡逻等领域。当无人机在着陆滑跑过程中需要采用减震器对系统进行减震否则无人机在受到底面向上的力的一瞬间又会被弹射离开地面。现有的减震器结构复杂组装和维修的时候拆卸不方便,当无人机在着陆的一瞬间由于减震效果不好导致无人机的颠簸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减震器结构复杂组装和维修时拆卸不方便,无人机在着陆的时候与减震器的减震效果不好,无人机的颠簸比较厉害的问题,提供一种油气减震支柱。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包括减震外筒、减震内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减震外筒内,所述减震内筒套设在所述活塞杆内,所述减震内筒的底部安装有堵头,所述堵头的上部安装有阻尼销,所述阻尼销与所述减震内筒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堵头上沿活塞杆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阻尼销沿活塞杆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活塞杆的底部通过密封塞密封;所述活塞杆内形成油液腔,所述减震内筒内形成空气腔。优选的,所述减震内筒上均匀设有若干个油气过孔。减震内筒的空气腔通过油气过孔与减震外筒连通,从而增加空气腔的体积。优选的,相邻所述油气过孔垂直设置。油气通过垂直的油气孔向震动外筒流动,流动性更好。优选的,所述减震外筒的底部安装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减震外筒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减震外筒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密封组件为中空的,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减震内筒套接。通过在减震外筒的底部安装密封组件,在密封组件与减震外筒之间安装第一密封圈使得减震外筒内的油气不会泄漏。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的内部与所述活塞杆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通过第二密封圈进一步防止震动外筒内的油气通过密封组件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泄漏。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的底部设有台阶,所述台阶与所述减震外筒之间安装有防松垫,所述防松垫套设在所述密封组件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油气减震支柱,通过在减震内筒内过盈安装阻尼销,阻尼销内的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堵头上第一通孔的直径,这样当无人机在着落的一瞬间,活塞杆的底端收到地面向上的力,活塞杆运动,将油液腔内的液压油经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后流到减震内筒的空气腔内,直至活塞杆运动至平衡位置,由于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的直径,因此液压油的从油液腔向空气强流动的速度减慢,油液腔内的液压油的变化速度减慢,从而能有效减少震动的幅度,达到减震的效果。本申请通过将减震内筒套设在活塞杆内,将活塞跟套设在减震外筒内,通过套装的方式组装,因此结构比较简单,在组装和维修的时候拆卸比较方便。通过调节第二通孔、第一通孔、油液腔和空气腔之间的关系,可以调节减震器的减震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油气减震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B的放大图。图中标记:1-密封塞,2-活塞杆,3-密封组件,4-减震外筒,5-减震内筒,6-阻尼销,7-堵头,8-防松垫,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油气过孔,12-第一密封圈,13-第二密封圈,14-油液腔,15-空气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包括减震外筒4、减震内筒5和活塞杆2,减震内筒5、减震外筒4和活塞杆2都是中空的;减震内筒5的两端是开口状的,减震内筒5和减震外筒4的两端均是开口状的,活塞杆2的两端是开口状的。活塞杆2套设在减震内筒5外,活塞杆2套设在减震外筒4内,减震内筒5的顶部与减震外筒4的顶部密封连接,减震内筒5的顶部通过密封塞1。在减震内筒5的底部安装有堵头7,堵头7与减震内筒5螺纹连接,堵头7沿着活塞杆2运动的方向设有第一通孔9,堵头7的上部安装有阻尼销6,阻尼销6与减震内筒5的内壁过盈配合,这样阻尼销6不会因为受到液压油的冲击而改变位置;阻尼销6上沿着活塞杆2运动的上下放下设有第二通孔10。为了达到减震的效果,第二通孔10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9的直径,中空的活塞杆2形成油液腔14,中空的减震内筒5形成空气腔15。减震内筒5上设有多个油气过孔11使得减震内筒5与减震外筒4连通,使得减震外筒4与减震内筒5之间的空间也形成空气腔15,减震的时候如果活塞需要向上运动很长的距离才能达到平衡,则减震内筒5的液压油和空气可以通过油气过孔11进入减震内筒5外部的空气腔15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只需要调节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油液腔14和空气腔15之间的关系即可以调整活塞杆2运动过程中减震的效果。减震外筒4的底部安装有密封组件3,密封组件3与减震外筒4螺纹连接;密封组件3与减震外筒4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2,密封组件3为中空的,活塞杆2穿过密封组件3与减震内筒5套接。密封组件3的内部与活塞杆2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13;密封组件3的底部设有台阶,台阶与减震外筒4之间安装有防松垫8,防松垫8套设在密封组件3外。油液腔14内填充有液压油和压缩空气,当活塞杆2的底部受到的压力增大时,活塞杆2向上运动,油液腔14的体积减少,油液腔14内的液压油和压缩空气经过堵头7的第一通孔9,当液压油和压缩空气通过阻尼销6的第二通孔10时,由于第二通孔10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9的直径,因此可以延长液压油和压缩空气通过的时间,使得活塞杆2向上的运动被减缓,从而实现减少震动幅度的目的。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筒(4)、减震内筒(5)和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位于所述减震外筒(4)内,所述减震内筒(5)套设在所述活塞杆(2)内,所述减震内筒(5)的底部安装有堵头(7),所述堵头(7)的上部安装有阻尼销(6),所述阻尼销(6)与所述减震内筒(5)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堵头(7)上沿活塞杆(2)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9),所述阻尼销(6)沿活塞杆(2)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10),所述第二通孔(1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9)的直径;所述活塞杆(2)的底部通过密封塞(1)密封;所述活塞杆(2)内形成油液腔(14),所述减震内筒(5)内形成空气腔(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减震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外筒(4)、减震内筒(5)和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位于所述减震外筒(4)内,所述减震内筒(5)套设在所述活塞杆(2)内,所述减震内筒(5)的底部安装有堵头(7),所述堵头(7)的上部安装有阻尼销(6),所述阻尼销(6)与所述减震内筒(5)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堵头(7)上沿活塞杆(2)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9),所述阻尼销(6)沿活塞杆(2)的运动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10),所述第二通孔(1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9)的直径;所述活塞杆(2)的底部通过密封塞(1)密封;所述活塞杆(2)内形成油液腔(14),所述减震内筒(5)内形成空气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减震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内筒(5)上均匀设有若干个油气过孔(11)。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今杨昌林蒋大军安庆宋禹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朗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