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8429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42
为了解决现阶段高功率激光切割头多采用一路进气的设计,这种方式难以满足20000W的切割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包括下保护腔体、玻璃纤维板、气路压盖、导气环、底座、内导气柱和外罩,在20000W切割头上采用双气路进气方式,增加气流量,保证20000W切割头使用时的切割效率以及切割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
本技术涉及激光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
技术介绍
激光切割是利用高功率密度的聚焦激光束扫描过材料表面,在极短时间内将材料加热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使得材料瞬间熔化或汽化,再用高压气体将熔化或汽化物质从切缝中吹走,以达到切割材料的目的。现阶段高功率激光切割头多采用一路进气的设计,这种方式难以满足20000W的切割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阶段高功率激光切割头多采用一路进气的设计,这种方式难以满足20000W的切割头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在20000W切割头上采用双气路进气方式,增加气流量,保证20000W切割头使用时的切割效率以及切割质量。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包括下保护腔体1、玻璃纤维板2、气路压盖3、导气环4、底座5、内导气柱6和外罩7,其特征在于:下保护腔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个设有一进气孔11,下保护腔体1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2,下保护腔体1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上圆弧形腔体13,上圆弧形腔体13与相应的进气孔11相连通,下保护腔体1的下面连接有气路压盖3,气路压盖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下圆弧形腔体31,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每个下圆弧形腔体3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气孔32,气路压盖3为环形结构,玻璃纤维板2内设有第二通孔21,气路压盖3的外围套接在玻璃纤维板2的第二通孔21处,玻璃纤维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下保护腔体1下端,气路压盖3的内围套接有导气环4,导气环4为环形结构,气路压盖3的下端连接有底座5,底座5的中部设有第三通孔51,第三通孔51的外围设有环形凹槽52,环形凹槽52处设有与第一气孔32对应的第二气孔53,第三通孔51套接有内导气柱6一端,导气柱的另一端外套接有外罩7,外罩7的上端与底座5的下端连接,外罩7的本体上端设有与第二气孔53对应的第三气孔72,外罩7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柱71,第二通孔柱71的下端设有与第三气孔72相连通的出气孔,内导气柱6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柱62,内导气柱6的外壁设有若干个条形槽61,气流通过进气孔11进入至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随后依次进入第一气孔32、第二气孔53和第三气孔72后流向出气孔后再流向条形槽61与第二通孔柱71形成的气流柱中再通过导气环4流向下保护镜。进一步的,导气环4的外壁为垂直面,导气环4的内壁为锥面,将切割气带着角度吹向下保护镜,气流更集中更稳定。进一步的,玻璃纤维板2的第一通孔12的直径与气路压盖3的外径相同,气路压盖3的内径与导气环4的外径相同。进一步的,气路压盖3的外径与环形凹槽52的外径相同,环形凹槽52的内径与内导气柱6的外径相同。进一步的,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1、第三通孔51、气路压盖3、导气环4、第一通孔柱62和第二通孔柱71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内导气柱6的外径与底座5的内径相同,内导气柱6的外径与外罩7的内径相同。进一步的,内导气柱6的上端设有圆柱体圆形连接件63,连接件63与内导气柱6一体成型,内导气柱6的本体上端套接在底座5的第三通孔51处,内导气柱6的本体下端和连接件63套接在第二通孔柱71处。进一步的,条形槽61间隔相同的设置在内导气柱6的外表面,条形槽61的数量为6~9条。进一步的,条形槽61的宽度为4~6mm,条形槽61的长度与内导气柱6的长度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下保护腔体1的两个进气孔11和依次对应的第一气孔32、第二气孔53、第三气孔72和出气孔形成的四条气路,气流通过进气孔11进入至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随后依次进入第一气孔32、第二气孔53和第三气孔72后流向出气孔后再流向条形槽61与第二通孔柱71形成的气流柱中再通过导气环4流向下保护镜,相对于普通高功率切割头拥有更大的气体流量,相同喷嘴下拥有更大的气体压力,将切割气吹入到更深位置可以切割更厚板材,吹残渣能够更干净保证切割面的光滑,同时较长的气路可保证气流的稳定型,最大程度上保证切割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下保护腔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下保护腔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气路压盖图。图5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底座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内导气柱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外罩结构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下保护腔体结构图;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下保护腔体结构图;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气路压盖图;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底座结构图;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内导气柱结构图;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的外罩结构图。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包括下保护腔体1、玻璃纤维板2、气路压盖3、导气环4、底座5、内导气柱6和外罩7,其特征在于:下保护腔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个设有一进气孔11,下保护腔体1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2,下保护腔体1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上圆弧形腔体13,上圆弧形腔体13与相应的进气孔11相连通,下保护腔体1的下面连接有气路压盖3,气路压盖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下圆弧形腔体31,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每个下圆弧形腔体3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气孔32,气路压盖3为环形结构,玻璃纤维板2内设有第二通孔21,气路压盖3的外围套接在玻璃纤维板2的第二通孔21处,玻璃纤维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下保护腔体1下端,气路压盖3的内围套接有导气环4,导气环4为环形结构,气路压盖3的下端连接有底座5,底座5的中部设有第三通孔51,第三通孔51的外围设有环形凹槽52,环形凹槽52处设有与第一气孔32对应的第二气孔53,第三通孔51套接有内导气柱6一端,导气柱的另一端外套接有外罩7,外罩7的上端与底座5的下端连接,外罩7的本体上端设有与第二气孔53对应的第三气孔72,外罩7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柱71,第二通孔柱71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包括下保护腔体(1)、玻璃纤维板(2)、气路压盖(3)、导气环(4)、底座(5)、内导气柱(6)和外罩(7),其特征在于:下保护腔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各设有一进气孔(11),下保护腔体(1)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2),下保护腔体(1)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上圆弧形腔体(13),上圆弧形腔体(13)与相应的进气孔(11)相连通,下保护腔体(1)的下面连接有气路压盖(3),气路压盖(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下圆弧形腔体(31),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每个下圆弧形腔体(3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气孔(32),气路压盖(3)为环形结构,玻璃纤维板(2)内设有第二通孔(21),气路压盖(3)的外围套接在玻璃纤维板(2)的第二通孔(21)处,玻璃纤维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下保护腔体(1)下端,气路压盖(3)的内围套接有导气环(4),导气环(4)为环形结构,气路压盖(3)的下端连接有底座(5),底座(5)的中部设有第三通孔(51),第三通孔(51)的外围设有环形凹槽(52),环形凹槽(52)处设有与第一气孔(32)对应的第二气孔(53),第三通孔(51)套接有内导气柱(6)一端,导气柱的另一端外套接有外罩(7),外罩(7)的上端与底座(5)的下端连接,外罩(7)的本体上端设有与第二气孔(53)对应的第三气孔(72),外罩(7)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柱(71),第二通孔柱(71)的下端设有与第三气孔(72)相连通的出气孔,内导气柱(6)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柱(62),内导气柱(6)的外壁设有若干个条形槽(61),气流通过进气孔(11)进入至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随后依次进入第一气孔(32)、第二气孔(53)和第三气孔(72)后流向出气孔后再流向条形槽(61)与第二通孔柱(71)形成的气流柱中再通过导气环(4)流向下保护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20000W切割头上的气路装置,包括下保护腔体(1)、玻璃纤维板(2)、气路压盖(3)、导气环(4)、底座(5)、内导气柱(6)和外罩(7),其特征在于:下保护腔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各设有一进气孔(11),下保护腔体(1)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2),下保护腔体(1)的底部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上圆弧形腔体(13),上圆弧形腔体(13)与相应的进气孔(11)相连通,下保护腔体(1)的下面连接有气路压盖(3),气路压盖(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下圆弧形腔体(31),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每个下圆弧形腔体(3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气孔(32),气路压盖(3)为环形结构,玻璃纤维板(2)内设有第二通孔(21),气路压盖(3)的外围套接在玻璃纤维板(2)的第二通孔(21)处,玻璃纤维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下保护腔体(1)下端,气路压盖(3)的内围套接有导气环(4),导气环(4)为环形结构,气路压盖(3)的下端连接有底座(5),底座(5)的中部设有第三通孔(51),第三通孔(51)的外围设有环形凹槽(52),环形凹槽(52)处设有与第一气孔(32)对应的第二气孔(53),第三通孔(51)套接有内导气柱(6)一端,导气柱的另一端外套接有外罩(7),外罩(7)的上端与底座(5)的下端连接,外罩(7)的本体上端设有与第二气孔(53)对应的第三气孔(72),外罩(7)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柱(71),第二通孔柱(71)的下端设有与第三气孔(72)相连通的出气孔,内导气柱(6)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柱(62),内导气柱(6)的外壁设有若干个条形槽(61),气流通过进气孔(11)进入至下圆弧形腔体(31)与对应的上圆弧形腔体(13)形成一个独立的气流腔室随后依次进入第一气孔(32)、第二气孔(53)和第三气孔(72)后流向出气孔后再流向条形槽(61)与第二通孔柱(71)形成的气流柱中再通过导气环(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钋镭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