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7950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04
本申请公开了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使离心件能够顺畅地沿径向移动,并且形成为更简易的结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具有第一旋转体(2)、第二旋转体(3)、离心件(4)和凸轮机构(5)。离心件能够沿径向移动地配置在收纳部内。离心件接受基于第一旋转体或者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力。凸轮机构接受作用于离心件的离心力,将离心力转换成使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相位差减小的方向的周向力。凸轮机构具有凸轮面(51)和凸轮从动件(52)。凸轮面(51)形成于离心件。凸轮从动件(52)与凸轮面(51)抵接,在离心件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传递力。离心件构成为通过在收纳部的内壁面(22)上转动而沿径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具有输入部件及惯性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中,离心件能够沿径向移动地被配置在轮毂凸缘的凹部内。离心件接受基于轮毂凸缘的旋转的离心力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在离心件设有辊,使得该离心件能够顺畅地沿径向移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21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中,为了使离心件顺畅地沿径向移动,在离心件设置辊。与此相对,具有期望使离心件形成为更简易的结构的需求。因此,本申请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使离心件能够顺畅地沿径向移动,并且形成为更简易的结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具有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离心件和凸轮机构。第一旋转体被配置成能够旋转。第二旋转体被配置成能够与第一旋转体一起旋转,而且能够与第一旋转体相对旋转。离心件能够沿径向移动地配置在收纳部内。离心件接受基于第一旋转体或者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力。凸轮机构接受作用于离心件的离心力,将离心力转换成使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相位差减小的方向的周向力。凸轮机构具有凸轮面和凸轮从动件。凸轮面形成于离心件。凸轮从动件与凸轮面抵接,在离心件和第二旋转体之间传递力。离心件构成为通过在收纳部的内壁面上转动而沿径向移动。根据该结构,离心件通过在收纳部的内壁面上转动而沿径向移动,因而与收纳部的内壁面上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顺畅地沿径向移动。优选的是,凸轮从动件在凸轮面上转动。优选的是,离心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贯通孔。凸轮面由第一贯通孔的内壁面构成。优选的是,凸轮从动件能够绕自身的旋转轴转动地被安装于第二旋转体。优选的是,第二旋转体具有第二贯通孔。凸轮从动件在第二贯通孔的内壁面上转动。优选的是,凸轮从动件是圆筒状或者圆柱状的辊。另外,凸轮从动件的直径可以是固定的,还可以是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的形状。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上述任一项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输出部件被从输入部件传递转矩。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离心件顺畅地沿径向移动,并且能够形成为更简易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变矩器的示意图。图2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未被输入转矩变动的状态的离心件、凸轮从动件及惯性环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7是表示被输入转矩变动的状态的离心件、凸轮从动件及惯性环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8是表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特性的一例的曲线图。图9是有关变形例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图10是减振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轮毂凸缘;21…收纳部;3…惯性环;31…第二贯通孔;4…离心件;41…第一贯通孔;5…凸轮机构;51…凸轮面;52…凸轮从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变矩器(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谓轴向是指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旋转轴O延伸的方向。另外,所谓周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所谓径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此外,所谓周向不一定需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完全一致,例如在图5中是还包括以离心件为基准的左右方向的概念。此外,所谓径向不一定需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完全一致,例如在图5中是还包括以离心件为基准的上下方向的概念。[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变矩器100具有前盖11、变矩器本体12、锁定装置13和输出轮毂14(输出部件的一例)。前盖11被从引擎输入转矩。变矩器本体12具有被连接于前盖11的叶轮121、涡轮122和定子(未图示)。涡轮122被连接于输出轮毂14。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花键嵌合于输出轮毂14。[锁定装置13]锁定装置13具有离合部3和凭借油压进行动作的活塞等,能够采取锁定有效状态和锁定无效状态。在锁定有效状态时,被输入给前盖11的转矩不经由变矩器本体12,而经由锁定装置13被传递至输出轮毂14。另一方面,在锁定无效状态时,被输入给前盖11的转矩经由变矩器本体12被传递至输出轮毂14。锁定装置13具有输入侧旋转体131(输入部件的一例)、减振器132、和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输入侧旋转体131包括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活塞,在前盖11侧的侧面上被固定有摩擦部件133。通过该摩擦部件133被前盖11按压,转矩从前盖11被传递至输入侧旋转体131。减振器132被配置在输入侧旋转体131和后述的轮毂凸缘2之间。减振器132具有多个扭簧,沿周向弹性地连接输入侧旋转体131和轮毂凸缘2。通过该减振器132,转矩从输入侧旋转体131被传递至轮毂凸缘2,并且转矩变动被吸收、衰减。[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图2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立体图,图3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及图3中,一方(近前侧)的惯性环3被卸下。在图2及图3中,仅示出了四个离心件4中的一个离心件4,省略了剩余的三个离心件4的记述。并且,对于凸轮从动件52也一样仅记述了一个,省略了剩余三个的记述。如图2~图4所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具有轮毂凸缘2(第一旋转体的一例)、一对惯性环3(第二旋转体的一例)、离心件4及凸轮机构5。<轮毂凸缘2>轮毂凸缘2被配置成能够旋转。轮毂凸缘2被配置成在轴向上与输入侧旋转体131对置。轮毂凸缘2能够与输入侧旋转体131进行相对旋转。轮毂凸缘2被连接于输出轮毂14。即,轮毂凸缘2与输出轮毂14一体旋转。另外,轮毂凸缘2还能够与输出轮毂14构成为一个部件。轮毂凸缘2形成为环状。轮毂凸缘2的内周部被连接于输出轮毂14。轮毂凸缘2具有多个收纳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轮毂凸缘2具有四个收纳部21。多个收纳部21在周向上被相互隔开间隔进行配置。各收纳部21形成于轮毂凸缘2的外周部。各收纳部21在径向外侧开口。收纳部21具有规定的深度。图5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划定收纳部21的内壁面22具有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21a、221b和圆弧面222。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21a、221b面向着圆周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21a、221b面向着离心件4。在没有离心件4的情况下,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21a、221b对置。第一引导面221a和第二引导面221b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21a、221b是平面。圆弧面222连接第一引导面221a和第二引导面221b。圆弧面222在正面观察时(沿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圆弧面222具有沿着离心件4的外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第一旋转体,具有收纳部,被配置成能够旋转;/n第二旋转体,被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起旋转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n离心件,能够沿径向移动地配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接受基于所述第一旋转体或者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力;以及/n凸轮机构,接受作用于所述离心件的离心力,将所述离心力转换成使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相位差减小的方向的周向力,/n所述凸轮机构具有:/n凸轮面,形成于所述离心件;以及/n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面抵接,在所述离心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传递力,/n所述离心件构成为通过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壁面上转动而沿径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13 JP 2019-1672731.一种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体,具有收纳部,被配置成能够旋转;
第二旋转体,被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起旋转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
离心件,能够沿径向移动地配置在所述收纳部内,接受基于所述第一旋转体或者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力;以及
凸轮机构,接受作用于所述离心件的离心力,将所述离心力转换成使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相位差减小的方向的周向力,
所述凸轮机构具有:
凸轮面,形成于所述离心件;以及
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面抵接,在所述离心件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传递力,
所述离心件构成为通过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壁面上转动而沿径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从动件在所述凸轮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樋口晃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