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744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包括生化池、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清水池和污泥回收池,所述生化池和第一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抽吸泵,所述生化池的出口固定连接第一三通管的左端进口,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风口与第一三通管的开口顶端密闭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右端出口固定连接第一抽吸管的进口端,第三抽吸泵和回流管的设置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清洗管的设置可防止污泥结板,有利于污泥的排出,该设备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修理,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污泥回收效率,值得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国的水处理行业也在根据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要求。但是现有的污泥收集装置结构复杂,污泥容易堵塞管道,不利于后期维护,并且使用成本较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现有的污泥收集装置结构复杂,污泥容易堵塞管道,不利于后期维护,并且使用成本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包括生化池、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清水池和污泥回收池,所述生化池和第一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抽吸泵,所述生化池的出口固定连接第一三通管的左端进口,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风口与第一三通管的开口顶端密闭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右端出口固定连接第一抽吸管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的进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的出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的出口端并延伸至第一沉淀池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的出水端贯穿第一沉淀池的顶部并密闭连接有清洗管,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内腔右侧径向设置有渗透板,所述清洗管的底部右端贯穿渗透板并延伸至第二沉淀池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左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浊度仪A,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储泥槽,所述第一储泥槽的出口端密闭连接有第二三通管的左侧进口,且第二三通管的左侧进口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沉淀池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贯穿第二沉淀池的顶部并通过联轴器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搅拌板,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气压表和曝气管,所述气压表位于曝气管的右侧,所述曝气管内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设置有引流管,且第一沉淀池的右侧壁顶部通过引流管与第二沉淀池的左侧壁顶部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侧外壁固定安装有药液储存盒和絮凝剂储存盒,所述药液储存盒和絮凝剂储存盒的右壁密闭连接有第三三通管,所述第三三通管的上出口处和下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第四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沉淀池的顶部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抽吸泵,所述第三三通管的右端出口与第二抽吸泵进口之间密闭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口端密闭连接第二抽吸泵的出口端并贯穿第二沉淀池的顶部,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浊度仪B,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储泥槽,所述第二储泥槽的出口端密闭连接有第二三通管的右侧进口,且第二三通管的右侧进口处设置有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二三通管的出口底端可拆卸连接回收池的进泥口,所述第二沉淀池和清水池之间设置有水管,第二沉淀池的右侧壁底部通过水管与第二沉淀池的左侧壁底部连通,且水管的内腔设置有第七电磁阀,所述清水池的内腔顶部固定设置有紫外线灯,所述清水池的底部右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左侧外壁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抽吸泵、第一电磁阀门、加压泵、浊度仪A、第二电磁阀、搅拌电机、气压表、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二抽吸泵、浊度仪B、第六电磁阀、第七电磁阀和紫外线灯电性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清洗管的外壁设置有清洗孔,且清洗孔可为圆形、矩形三角形其中的一种形状。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搅拌轴上固定设置有卡槽,所述搅拌板固定插接在卡槽的内腔。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生化池的内腔底部斜向设置有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表面设置有钢化玻璃层。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加压泵的顶部密闭连接有回流管,且回流管的末端连接有过滤球,过滤球清水池的内腔,所述回流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抽吸泵,且第三抽吸泵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储泥槽和第二储泥槽均呈倒锥形,且第一储泥槽和第二储泥槽内壁均设置有玻璃垫片。与现有技术相比:导流板的设置更有利于污泥的汇集,气泵的设置可防止污泥将管道堵塞,提高了污泥收集速度,污泥经过两次沉淀使得污泥收集率大大提高,第三抽吸泵和回流管的设置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清洗管的设置可防止污泥结板,有利于污泥的排出,该设备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修理,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污泥回收效率,值得广泛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A部放大图。图中:1生化池、2第一沉淀池、3第二沉淀池、4清水池、5污泥回收池、6导流板、7第一抽吸泵、8第一抽吸管、9第一三通管、10气泵、11第一电磁阀门、12加压泵、13清洗管、14清洗孔、15渗透板、16浊度仪A、17第一储泥槽、18第二电磁阀、19搅拌电机、20搅拌杆、21卡槽、22搅拌板、23气压表、24曝气管、25第三电磁阀、26第二储泥槽、27第六电磁阀、28第二三通管、29絮凝剂储存盒、30第五电磁阀、31第三三通管、32第四电磁阀、33药液储存盒、34第二抽吸泵、35导流管、36浊度仪B、37第三抽吸泵、38回流管、39水管、40第七电磁阀、41引流管、42过滤球、43紫外线灯、44排水口、45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其次,本专利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清水池(4)和污泥回收池(5),所述生化池(1)和第一沉淀池(2)之间设置有第一抽吸泵(7),所述生化池(1)的出口固定连接第一三通管(9)的左端进口,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门(11),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10),所述气泵(10)的出风口与第一三通管(9)的开口顶端密闭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右端出口固定连接第一抽吸管(8)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8)的进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7)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8)的出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7)的出口端并延伸至第一沉淀池(2)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加压泵(12),所述加压泵(12)的出水端贯穿第一沉淀池(2)的顶部并密闭连接有清洗管(13),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内腔右侧径向设置有渗透板(15),所述清洗管(13)的底部右端贯穿渗透板(15)并延伸至第二沉淀池(3)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左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浊度仪A(16),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储泥槽(17),所述第一储泥槽(17)的出口端密闭连接有第二三通管(28)的左侧进口,且第二三通管(28)的左侧进口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8),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搅拌电机(19),所述搅拌电机(19)的动力输出端贯穿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并通过联轴器连接有搅拌杆(20),所述搅拌杆(20)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搅拌板(22),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气压表(23)和曝气管(24),所述气压表(23)位于曝气管(24)的右侧,所述曝气管(24)内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5),所述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引流管(41),且第一沉淀池(2)的右侧壁顶部通过引流管(41)与第二沉淀池(3)的左侧壁顶部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右侧外壁固定安装有药液储存盒(33)和絮凝剂储存盒(29),所述药液储存盒(33)和絮凝剂储存盒(29)的右壁密闭连接有第三三通管(31),所述第三三通管(31)的上出口处和下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第四电磁阀(32)和第五电磁阀(30),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抽吸泵(34),所述第三三通管(31)的右端出口与第二抽吸泵(34)进口之间密闭连接有导流管(35),所述导流管(35)的出口端密闭连接第二抽吸泵(34)的出口端并贯穿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右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浊度仪B(36),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储泥槽(26),所述第二储泥槽(26)的出口端密闭连接有第二三通管(28)的右侧进口,且第二三通管(28)的右侧进口处设置有第六电磁阀(27),所述第二三通管(28)的出口底端可拆卸连接回收池(5)的进泥口,所述第二沉淀池(3)和清水池(4)之间设置有水管(39),第二沉淀池(3)的右侧壁底部通过水管(39)与第二沉淀池(3)的左侧壁底部连通,且水管(39)的内腔设置有第七电磁阀(40),所述清水池(4)的内腔顶部固定设置有紫外线灯(43),所述清水池(4)的底部右端设置有排水口(44),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左侧外壁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45),所述控制装置(45)分别与第一抽吸泵(7)、第一电磁阀门(11)、加压泵(12)、浊度仪A(16)、第二电磁阀(18)、搅拌电机(19)、气压表(23)、第三电磁阀(25)、第四电磁阀(32)、第五电磁阀(30)、第二抽吸泵(34)、浊度仪B(36)、第六电磁阀(27)、第七电磁阀(40)和紫外线灯(43)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生化池污泥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清水池(4)和污泥回收池(5),所述生化池(1)和第一沉淀池(2)之间设置有第一抽吸泵(7),所述生化池(1)的出口固定连接第一三通管(9)的左端进口,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电磁阀门(11),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气泵(10),所述气泵(10)的出风口与第一三通管(9)的开口顶端密闭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管(9)的右端出口固定连接第一抽吸管(8)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8)的进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7)的进口端,所述第一抽吸管(8)的出水端密闭连接第一抽吸泵(7)的出口端并延伸至第一沉淀池(2)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加压泵(12),所述加压泵(12)的出水端贯穿第一沉淀池(2)的顶部并密闭连接有清洗管(13),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内腔右侧径向设置有渗透板(15),所述清洗管(13)的底部右端贯穿渗透板(15)并延伸至第二沉淀池(3)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左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浊度仪A(16),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储泥槽(17),所述第一储泥槽(17)的出口端密闭连接有第二三通管(28)的左侧进口,且第二三通管(28)的左侧进口处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8),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搅拌电机(19),所述搅拌电机(19)的动力输出端贯穿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并通过联轴器连接有搅拌杆(20),所述搅拌杆(20)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搅拌板(22),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气压表(23)和曝气管(24),所述气压表(23)位于曝气管(24)的右侧,所述曝气管(24)内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5),所述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引流管(41),且第一沉淀池(2)的右侧壁顶部通过引流管(41)与第二沉淀池(3)的左侧壁顶部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右侧外壁固定安装有药液储存盒(33)和絮凝剂储存盒(29),所述药液储存盒(33)和絮凝剂储存盒(29)的右壁密闭连接有第三三通管(31),所述第三三通管(31)的上出口处和下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第四电磁阀(32)和第五电磁阀(30),所述第二沉淀池(3)的顶部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抽吸泵(34),所述第三三通管(31)的右端出口与第二抽吸泵(34)进口之间密闭连接有导流管(35),所述导流管(35)的出口端密闭连接第二抽吸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校洪根惠沈飞凯王成李林许晗夏玉坤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旦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