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荣明专利>正文

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7394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包括承载底座、承载龙骨、卸车接口、硬质卸车导流管、引流管、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连接管头、调节阀及驱动控制系统,承载龙骨包覆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卸车接口与硬质卸车导流管连通,硬质卸车导流管与负压卸载泵连通,负压卸载泵通过引流管与空气消除机构一端连通,空气消除机构另一端通过增压泵与连接管头连通,驱动控制系统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其使用方法包括设备组装、车辆连接及卸载作业等三个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多种液体介质运输车辆配套运行;另一方面可防止液体介质卸载时在存储设备及输送设备中的残留而造成的物料损耗及对存储及输送设备造成的腐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相压裂仿真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对油料、酸液、碱液等化工物料从运载车辆中进行卸载时,往往均是通过增压泵直接对液体物料进行一次或多次加压后达到卸载的目的,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导致在卸载中当前的卸载设备往往仅能满足特定位置及特定液体介质卸载作业的需要,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差;另一方面在卸载中,液体介质卸载动力往往不足,而导致液体介质在车辆存储设备及卸载管道中存在大量残留,从而造成严重的物料浪费,并极易因残留的物料造成对车辆及卸载系统造成污染和腐蚀,同时也导致卸载过程中的液体介质及含有液体介质蒸汽、液雾的混合气体泄漏到空气及周边环境中,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物料浪费。同时在卸载中,也极易因液体介质物料中所包含的气体及输送中混杂的气体而导致液体物料流动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从而极易造成输送作业量计量不准,同时增加了液体介质液雾及蒸汽的产生量,增加了物料浪费及损耗的风险。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的通用性液体介质物料卸载系统,以满足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以达到灵活且精确进行工作压力和压裂效果检测作业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包括承载底座、承载龙骨、卸车接口、硬质卸车导流管、引流管、排气管、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硬质排液管、连接管头、调节阀及驱动控制系统,承载底座为横断面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矩形框架板状结构,承载龙骨为横断面呈“冂”字形框架结构,包覆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构成横断面呈矩形框架腔体结构,卸车接口至少两个,各卸车接口均位于承载龙骨前端面外侧并相互并联,卸车接口后端面与硬质卸车导流管连通,硬质卸车导流管有效长度的至少1/4部分嵌于承载龙骨内,并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上铰接,且硬质卸车导流管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硬质卸车导流管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与调节阀连通,调节阀通过引流管与负压卸载泵连通,负压卸载泵至少一个,且负压卸载泵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为位于承载龙骨内,负压卸载泵通过引流管与空气消除机构一端连通,空气消除机构另一端通过增压泵与硬质排液管连通,且增压泵至少一个,各增压泵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分别与空气消除机构及硬质排液管连通,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均通过排气管与气液分离机构连通,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及增压泵均位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硬质排液管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铰接,其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且硬质排液管后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内,前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后端面外并与连接管头连通,连接管头与硬质排液管同轴分布,且连接管头超出承载龙骨后端面至少10厘米,驱动控制系统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嵌于承载龙骨侧表面,且驱动控制系统分别与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调节阀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控制阀与承载底座上端面间通过滑槽滑动连接,且所述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控制阀、硬质卸车导流管及硬质排液管与引流管、排气管、卸车接口及连接管头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控制阀分别与驱动控制系统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空气消除机构包括罐体、调压泵、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调压阀、温度传感器及强制排液管,其中所示罐体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密闭腔体结构,其前端面及后端面分别设加液口和出液口,其中加液口与负压卸载泵连通,出液口与硬质排液管连通,所述加液口和出液口同轴分布,其轴线与罐体轴线平行分布,且与罐体底部间间距不小于罐体高度的1/2,所述罐体上端面设一个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调压泵连通,所述调压泵与罐体上端面连接,并与排气管连通,所述调压泵与导气管及排气管间通过调压阀连通,所述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均位于罐体内,并与罐体内表面连接,其中所述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位于加液口和出液口轴线上方至少5厘米处,所述强制排液管嵌于罐体内,其一端与罐体底部连接并与罐体轴线平行分布,另一端与出液口连通,所述调压泵、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调压阀、温度传感器均与驱动控制系统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导向滑轨、三维转台、三维位移台、位移驱动机构及定位夹具,所述导向滑轨通过三维转台与承载龙骨铰接,并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所述三维位移台后端面通过位移驱动机构与导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位移驱动机构嵌于导向滑轨内并与导向滑轨同轴分布,所述定位夹具至少一个,与三维位移台前端面连接并垂直分布,且定位夹具轴线与导向滑轨轴线平行分布,所述三维转台、三维位移台、位移驱动机构及定位夹具均与驱动控制系统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位移驱动机构为电动伸缩杆、丝杠机构、齿轮齿条机构、蜗轮蜗杆机构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卸车接口包括连接接头、测距装置、到位传感器、防护壳、定位卡扣,所述防护壳为与连接接头同轴分布的空心柱状结构,包覆在连接接头外并与连接接头外表面通过至少一条滑槽滑动连接,所述防护壳前端面超出连接接头前端面0—10厘米,所述测距装置、到位传感器均至少一个,嵌于防护壳外表面并环绕连接接头轴线均布,且所述测距装置、到位传感器轴线与连接接头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定位卡扣至少两个,嵌于防护壳前端面并环绕防护壳轴线均布。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系统包括智能控制终端及驱动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至少一个,且当驱动控制电路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驱动控制电路间相互并联,并通过通讯网关与智能控制终端电气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为基于CPLD、PLC及FPGA中任意一种或几种共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并分别与驱动控制系统分别与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调节阀电气连接;所述智能控制终端为基于AI智能辅助模块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智能控制终端另设至少一个数据通讯总线模块。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备组装,首先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承载底座、承载龙骨、卸车接口、硬质卸车导流管、引流管、排气管、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硬质排液管、连接管头、调节阀及驱动控制系统进行组装,然后将组装后的本专利技术通过承载底座安装到指定工作位置,然后将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管头与外部液体物料收集系统连通,将气液分离机构与外部尾气净化系统及废液收集系统连通,最后将驱动控制系统与外部的供电系统及远程操控系统连通,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卸车接口对应的位置设置停车区,停车区与卸车接口数量一致,即可完成本专利技术装配;S2,车辆连接,完成S1步骤后,首先待卸载车辆停放在停车区中,然后通过卸车接口通过测距装置、到位传感器确定卸车接口与车辆卸车管道接口间先对位置,并根据检测结果通过调节机构调整硬质卸车导流管及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包括承载底座、承载龙骨、卸车接口、硬质卸车导流管、引流管、排气管、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硬质排液管、连接管头、调节阀及驱动控制系统,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矩形框架板状结构,所述承载龙骨为横断面呈“冂”字形框架结构,包覆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构成横断面呈矩形框架腔体结构,所述卸车接口至少两个,各卸车接口均位于承载龙骨前端面外侧并相互并联,所述卸车接口后端面与硬质卸车导流管连通,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有效长度的至少1/4部分嵌于承载龙骨内,并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上铰接,且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与调节阀连通,所述调节阀通过引流管与负压卸载泵连通,所述负压卸载泵至少一个,且负压卸载泵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为位于承载龙骨内,所述负压卸载泵通过引流管与空气消除机构一端连通,所述空气消除机构另一端通过增压泵与硬质排液管连通,且所述增压泵至少一个,各增压泵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分别与空气消除机构及硬质排液管连通,所述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均通过排气管与气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及增压泵均位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所述硬质排液管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铰接,其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且所述硬质排液管后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内,前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后端面外并与连接管头连通,所述连接管头与硬质排液管同轴分布,且连接管头超出承载龙骨后端面至少10厘米,所述驱动控制系统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嵌于承载龙骨侧表面,且所述驱动控制系统分别与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调节阀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包括承载底座、承载龙骨、卸车接口、硬质卸车导流管、引流管、排气管、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硬质排液管、连接管头、调节阀及驱动控制系统,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矩形框架板状结构,所述承载龙骨为横断面呈“冂”字形框架结构,包覆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构成横断面呈矩形框架腔体结构,所述卸车接口至少两个,各卸车接口均位于承载龙骨前端面外侧并相互并联,所述卸车接口后端面与硬质卸车导流管连通,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有效长度的至少1/4部分嵌于承载龙骨内,并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上铰接,且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所述硬质卸车导流管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与调节阀连通,所述调节阀通过引流管与负压卸载泵连通,所述负压卸载泵至少一个,且负压卸载泵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为位于承载龙骨内,所述负压卸载泵通过引流管与空气消除机构一端连通,所述空气消除机构另一端通过增压泵与硬质排液管连通,且所述增压泵至少一个,各增压泵间相互并联,并通过引流管分别与空气消除机构及硬质排液管连通,所述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均通过排气管与气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及增压泵均位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所述硬质排液管通过调节机构与承载龙骨铰接,其轴线与水平面呈0°—180°夹角,且所述硬质排液管后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内,前半部位于承载龙骨后端面外并与连接管头连通,所述连接管头与硬质排液管同轴分布,且连接管头超出承载龙骨后端面至少10厘米,所述驱动控制系统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嵌于承载龙骨侧表面,且所述驱动控制系统分别与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调节阀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及控制阀与承载底座上端面间通过滑槽滑动连接,且所述负压卸载泵、空气消除机构、气液分离机构、增压泵、控制阀、硬质卸车导流管及硬质排液管与引流管、排气管、卸车接口及连接管头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控制阀分别与驱动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消除机构包括罐体、调压泵、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调压阀、温度传感器及强制排液管,其中所示罐体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密闭腔体结构,其前端面及后端面分别设加液口和出液口,其中加液口与负压卸载泵连通,出液口与硬质排液管连通,所述加液口和出液口同轴分布,其轴线与罐体轴线平行分布,且与罐体底部间间距不小于罐体高度的1/2,所述罐体上端面设一个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调压泵连通,所述调压泵与罐体上端面连接,并与排气管连通,所述调压泵与导气管及排气管间通过调压阀连通,所述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均位于罐体内,并与罐体内表面连接,其中所述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位于加液口和出液口轴线上方至少5厘米处,所述强制排液管嵌于罐体内,其一端与罐体底部连接并与罐体轴线平行分布,另一端与出液口连通,所述调压泵、液位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调压阀、温度传感器均与驱动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介质计量卸车控制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导向滑轨、三维转台、三维位移台、位移驱动机构及定位夹具,所述导向滑轨通过三维转台与承载龙骨铰接,并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所述三维位移台后端面通过位移驱动机构与导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位移驱动机构嵌于导向滑轨内并与导向滑轨同轴分布,所述定位夹具至少一个,与三维位移台前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荣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