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729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除尘通风技术领域,公开了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包括中间导流体,和多个分别设置于中间导流体两侧的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其中进风导流体与出风导流体设置数量不一致;该通过改进导流体,在设置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时,依据需求设置,进风导流体设置大于出风导流体时,可增强箱体内的通风,进风导流体设置小于出风导流体时,可增强厢体内的散热;且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固定在内框上,滤网连接的端框和边框通过固定销连接,整体的框架结构更加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对称式除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尘通风
,具体涉及非对称式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申请号为CN201910528542.9的专利公开了运输工具用设备舱除尘通风装置,该装置对称设置有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利用高铁动车组运行时,在裙板进气口处产生的强大的反向气流,将漂浮物与进气气流自行分离,分离后的漂浮物在主通风道气流裹挟下排回大气,同时,在导流板的导流面作用下,过滤网处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区,实现向设备舱的主动供风;其中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设置数量一致,针对性不强,高铁动车组等不同的位置对除尘通风装置的需求不同,车厢内主要需大量的空气循环以保持舒适的环境,而在设备间里电气设备、空调等设备散热较多,需增加其热空气流通以增强散热,而现有装置无法满足不同的需求,灵活度不高;且其框架结构稳定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非对称式除尘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包括中间导流体,和多个分别设置于中间导流体两侧的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其中进风导流体与出风导流体相对于中间导流体为非对称式设置。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进风导流体设置数量大于所述出风导流体,使得进风量大于出风量。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进风导流体设置数量小于所述出风导流体,使得进风量小于出风量。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上都设有引流面。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引流面为圆弧形面。在本技术中,优选的,还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内框,所述进风导流体、中间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固定在所述内框上。在本技术中,优选的,还包括滤网,设置在各导流体后侧,滤网通过端框与边框固定安装在内框上。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滤网上设有棱面,所述棱面之间设有通气孔。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棱面单侧设有反射面。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端框和边框通过固定销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装置通过改进导流体,在设置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时,依据需求设置,进风导流体设置大于出风导流体时,可增强箱体内的通风,进风导流体设置小于出风导流体时,可增强厢体内的散热;且进风导流体和出风导流体固定在内框上,滤网连接的端框和边框通过固定销连接,整体的框架结构更加牢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的进风导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的滤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1-进风导流体、2-出风导流体、3-引流面、4-中间导流体、5-内框、6-滤网、601-棱面、602-通气孔、603-反射面、604-过渡面、605-平接板、7-端框、8-边框、9-固定销、10-椭圆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7,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提供非对称式除尘装置,主要安装在高铁动车的通风口处,包括中间导流体4,和多个分别设置于中间导流体4两侧的进风导流体1和出风导流体2,进风导流体1用来引导空气进入装置中,出风导流体2将带着杂物的空气引导出装置,其中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相对于中间导流体4为非对称式设置,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设置数量不一致,当进风导流体1的数量比出风导流体2多时,进风量大于出风量,进入装置的空气会增加;当进风导流体1的数量比出风导流体2少时,进风量小于出风量,由于压差车厢内部空气有部分会外流出通过出风导流体流出,从而使车厢内部与外部实现空气的一个交换,将内部热空气排出,提高电气设备、空调等散热效果。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车体的通风口处安装本装置,其中进风导流体1设置数量为3个,出风导流体2设置数量为4个,在车体高速运行过程中,空气裹挟着大量的漂浮物顺着进风导流体1进入装置,通过进风导流体1的作用,使得空气在经过进风导流体1后产生高压,压力使得空气主动进入车厢内,出风导流体2与进风导流体1中间会产生强大的反向气流,该气流将空气中大的漂浮物如柳絮、植物叶片、纸屑等顺着出风导流体2随着气流排回到大气中;且由于进风导流体1的数量小于出风导流体2的数量,进风的量小于出风的量,在装置与厢体内之间产生压差,车厢内部分空气裹挟着热量顺着出风导流体2流出,增加了车厢内的散热,使得电气设备、空调等散热效果也随之增加,有利于车体的正常运行。如图4所示,具体的,在车体的通风口处安装本装置,其中进风导流体1设置数量为4个,出风导流体2设置数量为3个,在车体高速运行过程中,空气裹挟着大量的漂浮物顺着进风导流体1进入装置,通过进风导流体1的作用,使得空气在经过进风导流体1后产生高压,压力使得空气主动进入车厢内,又由于出风导流体2与进风导流体1中间会产生强大的反向气流,该气流将空气中大的漂浮物如柳絮、植物叶片、纸屑等顺着出风导流体2随着气流徘徊大气中;且由于进风导流体1的数量大于出风导流体2的数量,进风的量大于出风的量,这样进入车厢内空气增多,使得装置通风效果增加。在该实施方式中,进风导流体1与进风导流体1之间、出风导流体2与出风导流体2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在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设置数量不一致时,间距设置相同,以方便调整数量;也可将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数量设置相同,两者间距设置不同,进风导流体1之间间距大于出风导流体2之间间距时,增加通风效果;风导流体1之间间距小于出风导流体2之间间距时,增加换热效果。在该实施方式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导流体(4),和多个分别设置于中间导流体(4)两侧的进风导流体(1)和出风导流体(2),其中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相对于中间导流体(4)为非对称式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导流体(4),和多个分别设置于中间导流体(4)两侧的进风导流体(1)和出风导流体(2),其中进风导流体(1)与出风导流体(2)相对于中间导流体(4)为非对称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流体(1)设置数量大于所述出风导流体(2),使得进风量大于出风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流体(1)设置数量小于所述出风导流体(2),使得进风量小于出风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流体(1)和出风导流体(2)上都设有引流面(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对称式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面(3)为圆弧形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天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