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6315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属于家畜养殖技术领域;所述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包括猪舍,设置在猪舍上方的顶棚,设置在猪舍内的供电装置,并排设置在猪舍内的若干个隔间,设置在隔间内的食槽,以及投喂机构;所述投喂机构包括向各个食槽输送猪饲料的猪食管道,向各个食槽输送饮用水的输水管道以及输送装置;还包括沿猪舍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末端连接有粪水处理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智能生态养猪系统无需人工定时定量投喂,亦无需每隔一段时间收集猪群的粪便,人员的参与程度低,可大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
本技术涉及家畜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优势,如土地资源富足,人口基数大,悠久的农业发展史都为发展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养殖方式多为人工养殖,以养猪为例,传统的养猪模式是通过人工定时定量投喂,全天候的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要收集猪群的粪便,并将收集起来的粪便统一运送到加工厂处理加工成农作物化肥,极大程度地增加了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存在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大部分的能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等缺点,现有的人工养猪模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养猪模式劳动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包括猪舍,设置在猪舍上方的顶棚,设置在猪舍内的供电装置,并排设置在猪舍内的若干个隔间,设置在隔间内的食槽,以及投喂机构;所述投喂机构包括向各个食槽输送猪饲料的猪食管道,向各个食槽输送饮用水的输水管道以及输送装置;还包括沿猪舍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末端连接有粪水处理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猪食搅拌输送机构、储水输送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猪舍内还设有猪饲料存储间,所述猪饲料存储间与猪食搅拌输送机构连接,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与猪食管道连接;所述储水输送机构与输水管道连接;所述猪食管道的尾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输水管道的尾端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储水输送机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猪舍的顶部设有清洗管道,所述清洗管道的侧壁设有朝向猪舍方向倾斜的导管;所述导管的末端依次连接有第三阀门和高压水枪;所述第三阀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导管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3~8°;所述排水槽与隔间连接处的地面为倾斜地面,隔间位于高倾角处,所述倾斜地面的倾斜角度为3~5°;所述食槽位于隔间的前部。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粪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沟、粪水分离机、化粪池、沉沙池以及调节池;所述排水槽的末端通过一条倾斜角度为3~5°的水沟与所述粪水分离机连接;所述排水槽位于水沟的高倾角处;所述粪水分离机设有粪便出口以及污水出口;所述粪便出口与化粪池连接;所述污水出口与沉沙池连接,沉沙池的出口与调节池连接。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猪舍内设有监控室,所述监控室位于隔间的外侧;所述监控室的墙壁上设有朝向所述隔间的图像捕捉装置。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隔间相对设置,两排隔间的中间设有过道。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隔间的前方设有前围栏,所述相连的两个隔间之间设有侧围栏。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顶棚为人字形顶棚,顶棚的上方设有光伏电池组件;所述光伏电池组件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中,所述排水槽中固定设有排泄物检测传感器;所述猪舍与顶棚通过设在猪舍两端的门以及设在猪舍两侧的玻璃围成,所述猪舍的顶部设有温湿度调节机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通过设置自动投喂机构可实现将猪饲料以及饮用水自动输送至食槽中,所述排水槽用于排走猪只的粪便、尿水等脏污,所述脏污通过排水槽流至粪水处理装置,粪水处理装置将粪便和尿水实现分离。可见,通过上述设置,无需人工定时定量投喂,亦无需每隔一段时间收集猪群的粪便,人员的参与程度低,可大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所述智能生态养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所述智能生态养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图3中A部放大图。图5为所述智能生态养猪系统的右视图。附图标记中:1-猪舍、11-供电装置、12-隔间、121-前围栏、122-侧围栏、13-食槽、14-猪食管道、15-输水管道、16-输送装置、161-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2-储水输送机构、17-排水槽、18-猪饲料存储间、19-清洗管道、191-导管、20-过道、2-顶棚、3-粪水处理装置、31-水沟、32-粪水分离机、321-粪便出口、322-污水出口、33-化粪池、34-沉沙池、4-监控室、41-图像捕捉装置、42-窗口、5-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6-温湿度调节机构、100-倾斜地面。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包括猪舍1,设置在猪舍1上方的顶棚2,设置在猪舍1内的供电装置11,并排设置在猪舍1内的若干个隔间12,设置在隔间12内的食槽13,以及投喂机构;所述投喂机构包括向各个食槽13输送猪饲料的猪食管道14,向各个食槽13输送饮用水的输水管道15以及输送装置16;还包括沿猪舍1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17,所述排水槽17的末端连接有粪水处理装置3;所述供电装置11分别与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3连接。通过设置自动投喂机构可实现将猪饲料以及饮用水自动输送至食槽13中,所述排水槽17用于排走猪只的粪便、尿水等脏污,所述脏污通过排水槽17流至粪水处理装置3,粪水处理装置3将粪便和尿水实现分离;所述隔间12为猪只的生活及活动区;所述供电装置11用于为猪舍1内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3等提供所需的电能。可见,通过上述设置,无需人工定时定量投喂,亦无需每隔一段时间收集猪群的粪便,人员的参与程度低,可大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请参阅图1、3-4,进一步的,所述输送装置16包括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1、储水输送机构162和控制器(图中未视出);所述猪舍1内还设有猪饲料存储间18,所述猪饲料存储间18与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1连接,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1与猪食管道14连接;所述储水输送机构162与输水管道15连接;所述猪食管道14的尾端设有第一阀门(图中未视出),所述输水管道15的尾端设有第二阀门(图中未视出);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1、储水输送机构162、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猪饲料存储间18用于储存猪饲料,猪食搅拌输送机构161将猪食搅拌后通过猪食管道14输送至食槽13中,同样的,储水输送机构162用于将饮用水通过输水管道15输送至食槽13中;设置在管道尾端的阀门通过PLC控制器定时控制其开启和关闭,能够做到控水控食。具体的,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可为电磁阀、流量阀等。通常,为了节省空间,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猪舍,设置在猪舍上方的顶棚,设置在猪舍内的供电装置,并排设置在猪舍内的若干个隔间,设置在隔间内的食槽,以及投喂机构;所述投喂机构包括向各个食槽输送猪饲料的猪食管道,向各个食槽输送饮用水的输水管道以及输送装置;还包括沿猪舍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末端连接有粪水处理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猪舍,设置在猪舍上方的顶棚,设置在猪舍内的供电装置,并排设置在猪舍内的若干个隔间,设置在隔间内的食槽,以及投喂机构;所述投喂机构包括向各个食槽输送猪饲料的猪食管道,向各个食槽输送饮用水的输水管道以及输送装置;还包括沿猪舍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末端连接有粪水处理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投喂机构、粪水处理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猪食搅拌输送机构、储水输送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猪舍内还设有猪饲料存储间,所述猪饲料存储间与猪食搅拌输送机构连接,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与猪食管道连接;所述储水输送机构与输水管道连接;所述猪食管道的尾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输水管道的尾端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猪食搅拌输送机构、储水输送机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猪舍的顶部设有清洗管道,所述清洗管道的侧壁设有朝向猪舍方向倾斜的导管;所述导管的末端依次连接有第三阀门和高压水枪;所述第三阀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生态养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3~8°;所述排水槽与隔间连接处的地面为倾斜地面,隔间位于高倾角处,所述倾斜地面的倾斜角度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博郑琳许继源冯泽君陈冰冰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