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552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该中间接头主要由绝缘连接头、第一电缆极板、第二电缆极板以及绝缘盖构成,其中,第一电缆极板和第二电缆极板均为圆筒型,且分别与待连接的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导通,并分别对应插设在绝缘连接头中的第一环型容纳腔和第二环型容纳腔中,而绝缘盖板扣装在绝缘连接头的端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分别从绝缘盖板中的两个导向槽孔中引出;该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故障率低、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
本技术公开涉及电缆接头的
,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
技术介绍
目前,将两条电缆连接导通时,大多采用热缩或冷缩的方式进行,即将两根电缆端部的绝缘层去掉露出缆芯后,将缆芯连接到一起,并在连接部位通过缠绕热绝缘/冷绝缘材料以实现绝缘恢复。而上述的连接操作均需在施工现场进行,即在施工现场将电缆外绝缘层剥离露出内芯后,将内芯对接,然后在缆芯外部缠绕热绝缘/冷缩绝缘材料以恢复电缆的外绝缘。上述的导线连接导通方法,施工步骤繁琐,施工工艺复杂,易受现场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影响。实际中,现场制作的电缆接头往往达不到工艺要求标准,在日后运行中容易出现接头处发热严重,绝缘层厚度不均匀,绝缘慢慢老化,绝缘强度慢慢降低,电缆击穿造成事故,存在故障率高的问题。而且传统的电缆接头一旦连接就只能采取剪断电缆的方式断开电缆,不能重复利用,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新型的电缆接头,以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以解决以往通过热缩或冷缩的方式将两根电缆连接导通,存在故障率高以及浪费资源等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用于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之间的导通,所述电缆中间接头包括:绝缘连接头、第一电缆极板、第二电缆极板以及绝缘盖;所述绝缘连接头为实心的柱形绝缘连接头,在所述绝缘连接头一端端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型容纳腔和第二环型容纳腔,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和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同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套装在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的外部;所述第一电缆极板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一电缆极板与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对应,且所述第一电缆极板可插入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电缆极板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二电缆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二电缆极板与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对应,所述第二电缆极板可插入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内;所述绝缘盖扣装于所述绝缘连接头中设置有第一环型容纳腔和第二环型容纳腔的端部,且在所述绝缘盖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槽孔,每个所述导向槽孔的一端端部均与外部连通。优选,所述第一电缆极板和所述第二电缆极板均包括:导电基板以及包覆在所述导电基板外表面的绝缘层。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导向槽孔均沿着所述绝缘盖的径向设置。进一步优选,所述绝缘盖与所述绝缘连接头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该中间接头主要由绝缘连接头、第一电缆极板、第二电缆极板以及绝缘盖构成,其中,第一电缆极板和第二电缆极板均为圆筒型,且分别与待连接的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导通,并分别对应插设在绝缘连接头中的第一环型容纳腔和第二环型容纳腔中,而绝缘盖板扣装在绝缘连接头的端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分别从绝缘盖板中的两个导向槽孔中引出;通过上述中间连接头的结构设计,第一电缆极板、第二电缆极板以及绝缘连接头可形成电容,并由绝缘盖将三者固定到一起,形成电容结构,由于电容的通交流阻直流特性,可使得两块极板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但又可以传输电能,实现两根电缆的连接,避免以往采用热缩或冷缩方式进行连接时,容易出现电缆击穿的现象,故障率高的问题。同时上述中间接头将第一电缆极板和第二电缆极板均设计为圆筒型,减小了极板的体积,使得在电缆穿管敷设式时,电缆极板可以方便通过电缆保护管。而且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中间接头中的绝缘连接头、第一电缆极板、第二电缆极板以及绝缘盖均可在工厂直接加工成型,现场使用时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受施工环境影响小,且每次连接使用结束后,可拆除后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故障率低、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的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的组成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为了解决以往采用热缩或冷缩的方式进行导线连接导通时,存在施工步骤繁琐,施工工艺复杂的问题,易受现场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影响,而且连接处容易出现接头处发热严重,绝缘层厚度不均匀等现象,导致故障率高。此外传统的电缆接头一旦连接就只能采取剪断电缆的方式断开电缆,不能重复利用,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中间接头结构,该中间接头可使两根电缆在电气上连接,而物理上断开,避免连接处过热导致的故障率高的问题,而且该中间接头可重复利用,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具体而言,本实施方案提供的为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用于第一电缆A与第二电缆B之间的导通,参见图1、图2,为了清晰表明该中间接头的结构,图1中将绝缘连接头1以剖面图的形式展示,具体而言,该电缆中间接头主要由绝缘连接头1、第一电缆极板2、第二电缆极板3以及绝缘盖4构成,其中,绝缘连接头1为实心的柱形绝缘连接头,参见图2,在绝缘连接头1一端端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同轴平行设置,且第二环型容纳腔12套装在第一环型容纳腔11的外部,参见图2,第一电缆极板2呈圆筒型,与第一电缆A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第一电缆极板2与第一环型容纳腔11对应,且第一电缆极板2可插入第一环型容纳腔11内,第二电缆极板3呈圆筒型,与第二电缆B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第二电缆极板3与第二环型容纳腔12对应,第二电缆极板3可插入第二环型容纳腔12内,参见图1,绝缘盖4扣装于绝缘连接头1中设置有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的端部,参见图2,在绝缘盖4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槽孔41,每个导向槽孔41的一端端部均与外部连通。采用上述实施方案提供的中间接头将第一电缆A和第二电缆B进行连接时,相当于在线路中串联电容,略微改变了线路的电气参数,但不会影响电能的正常传输。由于电容是有两块平行导体极板构成,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绝缘介子,两块极板间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但又可以传输电能,且该电缆中间接头可以多次进行连接或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用于第一电缆(A)与第二电缆(B)之间的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中间接头包括:绝缘连接头(1)、第一电缆极板(2)、第二电缆极板(3)以及绝缘盖(4);/n所述绝缘连接头(1)为实心的柱形绝缘连接头,在所述绝缘连接头(1)一端端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同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套装在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的外部;/n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一电缆(A)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与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对应,且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可插入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内;/n所述第二电缆极板(3)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二电缆(B)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二电缆极板(3)与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对应,所述第二电缆极板(3)可插入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内;/n所述绝缘盖(4)扣装于所述绝缘连接头(1)中设置有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的端部,且在所述绝缘盖(4)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槽孔(41),每个所述导向槽孔(41)的一端端部均与外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式电缆中间接头,用于第一电缆(A)与第二电缆(B)之间的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中间接头包括:绝缘连接头(1)、第一电缆极板(2)、第二电缆极板(3)以及绝缘盖(4);
所述绝缘连接头(1)为实心的柱形绝缘连接头,在所述绝缘连接头(1)一端端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第二环型容纳腔(12),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和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同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环型容纳腔(12)套装在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的外部;
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一电缆(A)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与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对应,且所述第一电缆极板(2)可插入所述第一环型容纳腔(11)内;
所述第二电缆极板(3)呈圆筒型,与所述第二电缆(B)的缆芯端头连接导通,所述第二电缆极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赫李海娜刘国勇鞠凯臣赵海波刘世闯张雪品曾海腾李琦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襄平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