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543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将电池本体容纳在内的底壳,设置在底壳顶面的顶盖。顶盖侧壁设置有内凹部,底壳与顶盖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电池本体包括卷芯、正极片、负极片,正极片及负极片卷绕在卷芯上,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置有隔膜。通过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内凹部,使得顶盖在内凹部处的厚度变小,纽扣电池发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冲破较薄的内凹部,并使冲击力从该位置泄出,避免将电池的底壳炸开,避免了发生伤人等安全事故,提高了纽扣电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内凹部使得纽扣电池整体仍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避免外界液体渗入或外力对电池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
技术介绍
电池是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现在电池也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电子产品逐渐朝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因产品本身的尺寸缩小,小型的纽扣电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市面上的纽扣电池,当电池内部出现短路或其他状况时,就可能造成电池爆炸,而纽扣电池相对密闭的结构,在发生爆炸时冲击力无处发散,可能会将外部的金属壳炸开,甚至发生伤人的事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现有的纽扣电池有些通过设置开孔,将爆炸的冲击力从开孔向外引出,但是设置开孔容易引发漏液或外界液体渗入,外力透过开孔也容易损伤电池,使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包括电池本体,将电池本体容纳在内的底壳,设置在底壳顶面的顶盖;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卷芯、正极片、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及负极片卷绕在卷芯上,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置有隔膜;所述正极片与顶盖电性连接,所述负极片与底壳底部电性连接;所述顶盖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部;所述底壳与顶盖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的深度等于所述底壳侧壁厚度的一半。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的深度大于所述底壳侧壁厚度的一半。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内凹部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壳的外侧壁。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呈十字形。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呈圆形。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呈矩形。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为“X”形。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了内凹部,使得顶盖在内凹部处的厚度变小,在纽扣电池发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可冲破较薄的内凹部,并使冲击力从该位置泄出,避免将电池的底壳炸开,进而避免了发生伤人等安全事故,提高了纽扣电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内凹部使得纽扣电池整体仍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避免外界液体渗入或外力对电池造成损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个十字形内凹部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十字形内凹部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圆形的内凹部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矩形的内凹部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X”形的内凹部的主视图。图内标号:1-电池本体;11-卷芯;12-正极片;13-负极片;14-隔膜;2-底壳;21-顶盖;22-密封圈;23-内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将电池本体1容纳在内的底壳2,底壳2顶面设置有顶盖21。所述电池本体1包括设置在底壳2中心位置的卷芯11、正极片12、负极片13,所述正极片12、负极片13卷绕在卷芯11上,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之间设置有隔膜14。所述正极片12与顶盖21电性连接,所述负极片13底壳2底部电性连接。所述底壳2成圆柱形,底壳2与顶盖2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22。所述顶盖21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部23。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同时在底壳的内壁设置内凹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22为绝缘材质。该纽扣电池,通过设置密封圈22,密封圈22可防止液体从底壳2与顶盖21的连接位置处渗出或渗入,导致纽扣电池漏液或进水无法使用。通过设置内凹部23,使得底壳2在内凹部23处的厚度变小,在纽扣电池发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可冲破较薄的内凹部23,并使冲击力从该位置泄出,避免将电池的底壳2炸开,进而避免了发生伤人等安全事故,提高了纽扣电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顶盖21的侧壁外侧设置内凹部23使得纽扣电池整体仍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避免外界液体渗入或外力对电池造成损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的深度等于所述顶盖21侧壁厚度的一半。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的深度大于所述顶盖21侧壁厚度的一半。通过增加内凹部23的深度,在电池本体发生爆炸时,内凹部23相对于底壳2侧壁可更容易的被冲破。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内凹部23均匀分布在所述顶盖21的外侧壁。通过设置多个内凹部23,可避免底壳2内设置过于紧凑,导致爆炸产生的冲击力难以从单个内凹部23位置引出。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呈十字形。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呈圆形。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呈矩形。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内凹部23为“X”形。本技术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了内凹部,使得顶盖在内凹部处的厚度变小,在纽扣电池发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可冲破较薄的内凹部,并使冲击力从该位置泄出,避免将电池的底壳炸开,进而避免了发生伤人等安全事故,提高了纽扣电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顶盖的侧壁外侧设置内凹部使得纽扣电池整体仍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避免外界液体渗入或外力对电池造成损伤,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1),将电池本体(1)容纳在内的底壳(2),设置在底壳(2)顶面的顶盖(21);所述电池本体(1)包括卷芯(11)、正极片(12)、负极片(13),所述正极片(12)及负极片(13)卷绕在卷芯(11)上,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之间设置有隔膜(14);所述正极片与顶盖(21)电性连接,所述负极片(13)与底壳(2)底部电性连接;所述顶盖(21)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部(23);所述底壳(2)与顶盖(2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安全性防爆结构的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1),将电池本体(1)容纳在内的底壳(2),设置在底壳(2)顶面的顶盖(21);所述电池本体(1)包括卷芯(11)、正极片(12)、负极片(13),所述正极片(12)及负极片(13)卷绕在卷芯(11)上,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之间设置有隔膜(14);所述正极片与顶盖(21)电性连接,所述负极片(13)与底壳(2)底部电性连接;所述顶盖(21)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部(23);所述底壳(2)与顶盖(2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圈(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23)的深度等于所述顶盖(21)侧壁厚度的一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江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惠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