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405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对湿垃圾进行破碎成碎垃圾;步骤二,所述碎垃圾行进脱水、脱盐、脱油成分解物料;步骤三,所述分解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成有机化合物;步骤四,将所述有机化合物杀菌烘干成有机肥料。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脱水、脱盐、脱油的充分挤压,使得湿垃圾在进行有机反应时,含油量、含盐量和含水量降低,有利于有机肥料的利用;通过微生物对碎垃圾的发酵降解,用于蔬菜、花草的底肥,合理的二次利用资源,且降低了工业成本;最后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废水经过处理,排放气味无异味,废水将油、水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水可二次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垃圾处理回收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保护环境,便于进行垃圾处理,全国均在陆续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而当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开回收后,湿垃圾的处理变成了一大难题,湿垃圾中含有较高的水分、盐分和油,先当下在进行垃圾处理时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处理餐厨垃圾时所产生的废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废水中含有盐.油及大量的餐厨垃圾微细颗粒。长期运行后,容易使下水管道堵塞,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压力增大,且不能循环利用。(2)处理餐厨垃圾时所产生的废气处理不达标或完全不处理,居民路过时可闻到恶臭味,居民意见大。(3)处理湿垃圾时没有脱盐工序,造成湿垃圾产生的废水和有机肥含盐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对湿垃圾进行破碎成碎垃圾;步骤二,所述碎垃圾行进脱水、脱盐、脱油成分解物料;步骤三,所述分解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成有机化合物;步骤四,将所述有机化合物杀菌烘干成有机肥料。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碎垃圾的破碎工艺流程包括:人工对垃圾进行分类,将餐厨湿垃圾置入湿垃圾桶;所述湿垃圾桶通过提升机上传到撕裂机上方;所述湿垃圾桶内的湿垃圾倒入到所述撕裂机内,对所述湿垃圾进行撕破成碎垃圾。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脱水、脱盐、脱油分为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通过传送管内螺旋向上传送,输送并挤压所述碎垃圾,所述碎垃圾中水通过所述传送管的低端将水挤压排出,且所述碎垃圾中的盐和油初步挤压排出;第二道工序,对经过第一道工序的碎垃圾进行喷淋,通过滚筒和滤网对碎垃圾进行二次脱水、脱盐、脱油;第三道工序,通过变径变齿的螺旋片对经过所述第二道工序的碎垃圾进行脱水。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三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中的齿上设有横截面为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凹槽;其中,所述第三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齿,前后交替排放;其中,所述第一道工序和第二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间距是10mm,所述第三道工序中螺旋片上的齿间距是20mm~25mm;其中,所述第一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25°~45°,所述第二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45°,所述第三道工序中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25°~8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传送管的尾端设有挡板和调节板,对所述第三道工序进行脱水、压干和粉碎。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微生物发酵降解的温度环境采用变温方式;所述变温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温度为0℃~50℃,反应时间为9小时,进行生化反应降解;第二阶段,反应温度为50℃~100℃,反应时间为5小时,进行加速反应;第三阶段,反应温度为100℃~400℃,反应时间为6小时,进行脱水烘干。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微生物发酵降解的时间为16~24小时。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从所述有机化合物到所述有机肥料的形成,经过6小时杀菌烘干。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脱水、脱盐、脱油的工序中产生的废水处理步骤:S21,将废水集中流至集水箱内;S22,所述集水箱内的水位达到其高位线后,所述集水箱通过提升泵输送至废水净化装置;S221,所述废水进入油水分离器;S222,将油水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油流至储油桶;S223,分理出的水通过提升泵提升至前置过滤器,过滤掉500微米以下的微细颗粒;S224,通过提升泵再提升至OR超滤过滤器;S225,经超滤过滤的水流至循环水箱。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微生物发酵降解产生的废气通过喷淋除臭和活性炭吸附,所述废气达标后排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本专利技术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的脱水、脱盐、脱油的充分挤压,使得湿垃圾在进行有机反应时,含油量、含盐量和含水量降低,有利于有机肥料的利用;(2)通过微生物对碎垃圾的发酵降解,其产物能够作为有机肥,用于蔬菜、花草的底肥,合理的二次利用资源,且降低了工业成本;(3)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工艺最后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废水经过处理,排放气味无异味,废水将油、水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水可二次利用。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该工艺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对湿垃圾进行破碎成碎垃圾;步骤二,所述碎垃圾行进脱水、脱盐、脱油成分解物料;步骤三,所述分解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成有机化合物;步骤四,将所述有机化合物杀菌烘干成有机肥料。具体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湿垃圾中存在块状体(例如玉米骨头)或者骨头之类残渣,因为残渣较硬,会造成后期不便于后重复利用的问题,因此在工艺步骤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生活中的湿垃圾(在本实施例中以餐厨垃圾为例做具体说明)进行破碎,而在步骤一中所述碎垃圾的破碎工艺流程包括:S11,人工对垃圾进行分类,将餐厨湿垃圾置入湿垃圾桶;S12,所述湿垃圾桶通过提升机上传到撕裂机上方;S13,所述湿垃圾桶内的湿垃圾倒入到所述撕裂机内,通过所述撕裂机对所述湿垃圾进行撕破成碎垃圾。较佳的,在S13中对湿垃圾进行撕破时,为了不造成堵塞,所述撕裂机一边撕破湿垃圾一边加水,使得湿垃圾在撕破时,不会轻易卡在所述撕破机的撕裂的齿轮上。盐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我们吃的各种各样的菜没有盐来调味,那世上就会少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n步骤一,将湿垃圾破碎成碎垃圾;/n步骤二,将所述碎垃圾进行脱水、脱盐、脱油成分解物料;/n步骤三,所述分解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成有机化合物;/n步骤四,将所述有机化合物杀菌烘干成有机肥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将湿垃圾破碎成碎垃圾;
步骤二,将所述碎垃圾进行脱水、脱盐、脱油成分解物料;
步骤三,所述分解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成有机化合物;
步骤四,将所述有机化合物杀菌烘干成有机肥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碎垃圾的破碎工艺流程包括:
S11,人工对垃圾进行分类,将餐厨湿垃圾置入湿垃圾桶;
S12,所述湿垃圾桶通过提升机上传到撕裂机上方;
S13,所述湿垃圾桶内的湿垃圾倒入到所述撕裂机内,对所述湿垃圾进行撕破成碎垃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脱盐、脱油分为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通过传送管内螺旋向上传送,输送并挤压所述碎垃圾,所述碎垃圾中水通过所述传送管的低端将水挤压排出,且所述碎垃圾中的盐和油初步挤压排出;
第二道工序,对经过第一道工序的碎垃圾进行喷淋,通过滚筒和滤网对碎垃圾进行二次脱水、脱盐、脱油;
第三道工序,通过变径变齿的螺旋片对经过所述第二道工序的碎垃圾进行脱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垃圾处理分解成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中的齿上设有横截面为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凹槽;
其中,所述第三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中的每相邻的两个齿,前后交替排放;
其中,所述第一道工序和第二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间距是10mm,所述第三道工序中螺旋片上的齿间距是20mm~25mm;
其中,所述第一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25°~45°,所述第二道工序中的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45°,所述第三道工序中螺旋片上的齿的角度为25°~8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赛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