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对转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83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轮对生产和维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对转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转盘组件、限位组件、固定组件和检测组件,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和下转盘,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双头电机、离合器、第一螺杆和第一滑块,通槽中均设有限位组件,固定组件包括液压升降台、转动环体、电动推杆、第二双头电机、第二滑块以及作用组件,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以及第一角度传感器,下转盘由外部驱动装置驱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效率较低、安全性较低和稳定性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对转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轮对生产和维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轮对转盘。
技术介绍
列车轮对是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的一重要部件。不管新造或检修中的列车轮对都有缓存的需要,并且需要交错紧密存放以缩小占地面积;由于车间布局限制,这些缓存的列车轮对在进出缓存区时往往需要改变方向。由于轮对重量大,且定位在轨道上,调整方向十分困难。通常的方法是采用轮对转盘实现换向。在申请号为:CN201220724009.3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偏心轮对转盘,它包括转盘,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地基上的地基坑中,转盘的圆心偏离地基上的一对第一轨道的对称线;两对第二轨道相互平行设置在转盘的表面上,任一对第二轨道之间设置另一对第二轨道的一个第二轨道,两对第二轨道相对于转盘的圆心对称设置。本技术提供的偏心轮对转盘能轻快交替地向两组平行轨道转送轮对,以致轮对可交错紧密存放,大大缩小轮对缓存区的占地面积。但是其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效率较低,因为其在转向对准目标方向轨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者通过自身观察的方式来确定;第二,安全性较低,因为当轮对转盘一个方向的轨道上有列车轮对时,轮对转盘自身不能防止其他列车轮对从另一方向的轨道进入到轮对转盘上,这就存在轮对转盘不同方向轨道上有列车轮对发生碰撞的可能;第三,稳定性不佳,因为当轮对转盘进行换向时,其通常只是用楔形挡块插入轮对转盘中的轨道槽中,并使楔形挡块顶紧列车轮对来防止列车轮对在换向过程中发生位移,但是在这种方法下,列车轮对在换向的过程中依然能发生径向的移动和较大的切线方向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轮对转盘,包括转盘组件、限位组件、固定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和下转盘,所述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将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对称地分隔为一个正方体、四个相同的直角扇形体和四个相同的穹顶四边形体,所述正方体与上转盘同中轴线,所述直角扇形体和穹顶四边形体以正方体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呈等间距交错式的分布在正方体的外边缘,所述穹顶四边形体内部均贯穿有沿其与穹顶边相对的直角边的方向上的通槽,所述通槽的轮廓呈非圆形,所述直角扇形体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通槽匹配的插槽,所述穹顶四边形体与其穹顶边相邻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直角扇形体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双头电机、离合器、第一螺杆和第一滑块,所述通槽中均设有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双头电机设置在通槽内部中部,所述第一双头电机两端的电机轴上均设有离合器,所述离合器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螺接在第一滑块内部的螺纹盲槽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同心固定在正方体顶部表面的液压升降台、转动连接在液压升降台顶部的转动环体、对称设置在转动环体外侧壁上的一对电动推杆、固定设置在电动推杆自由端端部的第二双头电机、设置在第二双头电机两端的第二滑块以及设置在第二滑块上的作用组件,所述转动环体靠近其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内齿轮,所述液压升降台处于转动环体内环侧的顶部设有一组与内齿轮啮合的驱动电机;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的红外发射器、设置在第二凹槽中的红外接收器以及设置在液压升降台顶部且与内齿轮啮合的第一角度传感器,并且彼此正相对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为一对;所述第一双头电机、离合器、液压升降台、电动推杆、第二双头电机、驱动电机、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和第一角度传感器均由外部电源供电且由外部控制器控制,所述下转盘由外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下转盘与外部驱动装置之间还设有配合的第二角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通槽的形状为正多边形或矩形。优选地,所述第二双头电机的电机轴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螺杆,所述电动推杆自由端的端部均固定有与第二螺杆同方向的导杆,所述导杆末端与第二螺杆末端的连线与电动推杆的中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滑块靠近转动环体的一端分别贯穿有与第二螺杆、导杆匹配的螺纹通槽、滑槽。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杆和导杆的末端均设有防脱块。优选地,所述作用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滑块上、下两端的楔形块和U型夹,所述楔形块的斜面一端、U型夹的开口一端均沿第二螺杆的中轴线指向指向第二双头电机,所述楔形块的宽度等于轨道槽的宽度,所述U型夹的宽度大于等于轨道槽的宽度。优选地,所述楔形块的斜面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均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由外部电源供电且由外部控制器控制。优选地,所述U型夹的内侧壁均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中均设有电动气囊,所述电动气囊有外部气泵控制。优选地,所述电动气囊表面包覆有一层防割层。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机的数量至少为2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增加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和下转盘,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轨道槽将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对称地分隔为一个正方体、四个相同的直角扇形体和四个相同的穹顶四边形体,正方体与上转盘同中轴线,直角扇形体和穹顶四边形体以正方体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呈等间距交错式的分布在正方体的外边缘,正方体顶部表面固定有同心的液压升降台,转动环体转动连接在液压升降台的顶部,转动环体靠近其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内齿轮,液压升降台处于转动环体内环侧的顶部设有一组与内齿轮啮合的驱动电机,下转盘由外部驱动装置驱动,下转盘与外部驱动装置之间还设有配合的第二角度传感器的设计;这样使用者便可以通过第二角度传感器的反馈数据并通过外部控制器来精确且快速地控制转盘组件的旋转角度;达到有效地的提升换向速度和精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增加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和下转盘,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轨道槽将上转盘的顶部表面对称地分隔为一个正方体、四个相同的直角扇形体和四个相同的穹顶四边形体,正方体与上转盘同中轴线,直角扇形体和穹顶四边形体以正方体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呈等间距交错式的分布在正方体的外边缘,穹顶四边形体内部均贯穿有沿其与穹顶边相对的直角边的方向上的通槽,通槽的轮廓呈非圆形,直角扇形体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通槽匹配的插槽,穹顶四边形体与其穹顶边相邻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凹槽,直角扇形体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凹槽,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双头电机、离合器、第一螺杆和第一滑块,通槽中均设有限位组件,第一双头电机设置在通槽内部中部,第一双头电机两端的电机轴上均设有离合器,离合器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螺接在第一滑块内部的螺纹盲槽中,第一凹槽中均设有红外发射器、第二凹槽中均设有红外接收器,并且彼此正相对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为一对的设计;这样可以当上转盘任意一个方向的轨道上有列车轮对驶入,则外部控制器控制上转盘另一方向两端的限位组件工作,从而将另一方向轨道的两端封闭,直至原方向轨道另一端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对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组件、限位组件、固定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1)和下转盘(2),所述上转盘(1)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3),所述轨道槽(3)将上转盘(1)的顶部表面对称地分隔为一个正方体(4)、四个相同的直角扇形体(5)和四个相同的穹顶四边形体(6),所述正方体(4)与上转盘(1)同中轴线,所述直角扇形体(5)和穹顶四边形体(6)以正方体(4)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呈等间距交错式的分布在正方体(4)的外边缘,所述穹顶四边形体(6)内部均贯穿有沿其与穹顶边相对的直角边的方向上的通槽(7),所述通槽(7)的轮廓呈非圆形,所述直角扇形体(5)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通槽(7)匹配的插槽(8),所述穹顶四边形体(6)与其穹顶边相邻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直角扇形体(5)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凹槽(9)匹配的第二凹槽(10);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双头电机(11)、离合器(12)、第一螺杆(13)和第一滑块(14),所述通槽(7)中均设有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设置在通槽(7)内部中部,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两端的电机轴上均设有离合器(12),所述离合器(12)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螺杆(13),所述第一螺杆(13)螺接在第一滑块(14)内部的螺纹盲槽(15)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同心固定在正方体(4)顶部表面的液压升降台(16)、转动连接在液压升降台(16)顶部的转动环体(17)、对称设置在转动环体(17)外侧壁上的一对电动推杆(18)、固定设置在电动推杆(18)自由端端部的第二双头电机(19)、设置在第二双头电机(19)两端的第二滑块(37)以及设置在第二滑块(37)上的作用组件,所述转动环体(17)靠近其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内齿轮(20),所述液压升降台(16)处于转动环体(17)内环侧的顶部设有一组与内齿轮(20)啮合的驱动电机(21);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凹槽(9)中的红外发射器(22)、设置在第二凹槽(10)中的红外接收器(23)以及设置在液压升降台(16)顶部且与内齿轮(20)啮合的第一角度传感器(24),并且彼此正相对的红外发射器(22)和红外接收器(23)为一对;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离合器(12)、液压升降台(16)、电动推杆(18)、第二双头电机(19)、驱动电机(21)、红外发射器(22)、红外接收器(23)和第一角度传感器(24)均由外部电源供电且由外部控制器控制,所述下转盘(2)由外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下转盘(2)与外部驱动装置之间还设有配合的第二角度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对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组件、限位组件、固定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转盘组件包括同心固定设置的上转盘(1)和下转盘(2),所述上转盘(1)的顶部表面垂直向下开设有“井”字型的轨道槽(3),所述轨道槽(3)将上转盘(1)的顶部表面对称地分隔为一个正方体(4)、四个相同的直角扇形体(5)和四个相同的穹顶四边形体(6),所述正方体(4)与上转盘(1)同中轴线,所述直角扇形体(5)和穹顶四边形体(6)以正方体(4)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呈等间距交错式的分布在正方体(4)的外边缘,所述穹顶四边形体(6)内部均贯穿有沿其与穹顶边相对的直角边的方向上的通槽(7),所述通槽(7)的轮廓呈非圆形,所述直角扇形体(5)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通槽(7)匹配的插槽(8),所述穹顶四边形体(6)与其穹顶边相邻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直角扇形体(5)的直角边侧壁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凹槽(9)匹配的第二凹槽(10);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双头电机(11)、离合器(12)、第一螺杆(13)和第一滑块(14),所述通槽(7)中均设有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设置在通槽(7)内部中部,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两端的电机轴上均设有离合器(12),所述离合器(12)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一螺杆(13),所述第一螺杆(13)螺接在第一滑块(14)内部的螺纹盲槽(15)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同心固定在正方体(4)顶部表面的液压升降台(16)、转动连接在液压升降台(16)顶部的转动环体(17)、对称设置在转动环体(17)外侧壁上的一对电动推杆(18)、固定设置在电动推杆(18)自由端端部的第二双头电机(19)、设置在第二双头电机(19)两端的第二滑块(37)以及设置在第二滑块(37)上的作用组件,所述转动环体(17)靠近其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内齿轮(20),所述液压升降台(16)处于转动环体(17)内环侧的顶部设有一组与内齿轮(20)啮合的驱动电机(21);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凹槽(9)中的红外发射器(22)、设置在第二凹槽(10)中的红外接收器(23)以及设置在液压升降台(16)顶部且与内齿轮(20)啮合的第一角度传感器(24),并且彼此正相对的红外发射器(22)和红外接收器(23)为一对;所述第一双头电机(11)、离合器(12)、液压升降台(16)、电动推杆(18)、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昕吴文兵江小山李立群黄胜强王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