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3612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包括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一号过道板、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二号过道板,所述一号立柱的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过道板,所述支一号过道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立柱,所述一号立柱的底部套接有一号中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有一号底座固定安装在屏蔽门中部前侧站台上,一号底座的中心处设置有的固定凸块与一号中环中部的固定凹槽子母结构对接,然后旋转中环,实现了中环与底座的固定,通过设置有的阻挡环体将一号立柱包围,此时屏蔽门开门,乘客下车从两板之间穿过,上车乘客从一侧进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屏蔽门
,具体为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
技术介绍
屏蔽门是指在月台上以玻璃幕墙的方式包围地铁站台与列车上落空间。列车到达时,再开启玻璃幕墙上电动门供乘客上下列车,屏蔽门主要目的防止乘客利用站台坠轨自杀或发生意外,节约能源,防止站台空调温度流失。半高式屏蔽门是一种铁路运输的月台设备,它的装配目的与屏蔽门一样是为了防止候车中的乘客无意堕下路轨受伤的安全设施,但前者一般只有后者的一半的高度所以前者价格亦较低。但是屏蔽门打开后,只有一个门,让先下后上、中间下两边排队上的指示牌没有一点作用,也有的时候人多,上车的乘客蜂拥挤进去,下车人员还没下,让礼貌、文明瞬间失效。为让乘客重拾尊严、文明,让下车的人下的去,上来的上的来为宗旨,提供一种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轨道交通车辆上下客拥挤的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包括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一号过道板、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二号过道板,所述一号立柱的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过道板,所述支一号过道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立柱,所述一号立柱的底部套接有一号中环,所述一号中环的内壁上侧固定连接有阻挡环体,所述一号中环的一侧面栓接有一号三角锁,所述一号中环的下侧内部开槽有固定凹槽,所述一号中环的中心处套接有一号底座,所述一号底座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凸块,所述二号立柱的底部套接有二号中环,所述二号中环的一侧中间栓接有二号三角锁,所述二号中环的底部套接有二号底座。其中,一号过道板与二号过道板均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过道板与二号过道板材质为PVC,所述一号过道板与二号过道板为平行关系。其中,所述一号立柱与二号立柱、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为相同材质,且高度大小相同,所述一号立柱与二号立柱、三号立柱、四号立柱均为圆柱结构,且高度均为150CM。其中,所述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一号过道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二号过道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一号过道板与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二号过道板为平行结构,所述一号立柱与二号立柱的间距为100CM。其中,所述一号中环与二号中环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中环与一号立柱为套接配合,所述二号中环与二号立柱为套接配合。其中,所述一号底座与二号底座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底座、二号底座与一号中环、二号中环均为卡接关系。其中,所述一号三角锁、二号三角锁外端均为三角形结构。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一号过道板3和二号过道板,材质为PVC,为透明结构,使上下车乘客在经过秩序过道时,及时有效观看周边环境状态,以做出预警计划,防止危险出现。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三号立柱、四号立柱、一号过道板、二号过道板之间配合,且一号立柱安装在屏蔽门中部前侧,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一号过道板整体与屏蔽门中部形成垂直结构,刚好使上下车客分流开来。3、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一号底座、二号底座、一号中环、二号中环配合,使本装置使用稳固,上下车乘客碰撞不会使装置倒地,且应急需要去除本装置,通过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专有的三角锁钥匙,轻易打开取走本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座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底座与立柱与中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一号立柱;2、二号立柱;3、一号过道板;4、二号中环;5、二号三角锁;6、二号底座;7、一号中环;8、一号三角锁;9、一号底座;10、固定凸块;11、固定凹槽;12、阻挡环体;13、三号立柱;14、二号过道板;15、四号立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5,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包括一号立柱1、二号立柱2、一号过道板3、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二号过道板14,所述一号立柱1的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过道板3,所述支一号过道板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立柱2,所述一号立柱1的底部套接有一号中环7,所述一号中环7的内壁上侧固定连接有阻挡环体12,所述一号中环7的一侧面栓接有一号三角锁8,所述一号中环7的下侧内部开槽有固定凹槽11,所述一号中环7的中心处套接有一号底座9,所述一号底座9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凸块10,所述二号立柱2的底部套接有二号中环4,所述二号中环4的一侧中间栓接有二号三角锁5,所述二号中环4的底部套接有二号底座6。进一步地,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均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材质为PVC,所述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为平行关系,PVC透明材质,增加可视面。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立柱1与二号立柱2、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为相同材质,且高度大小相同,所述一号立柱1与二号立柱2、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均为圆柱结构,且高度均为150CM,等高与屏蔽门及防护栏杆,具有美感。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立柱1、二号立柱2、一号过道板3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二号过道板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一号立柱1、二号立柱2、一号过道板3与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二号过道板14为平行结构,所述一号立柱1与二号立柱2的间距为100CM,保持间距大小相同,且结构对称,使行人有效通过。进一步地,所述一号中环7与二号中环4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中环7与一号立柱1为套接配合,所述二号中环4与二号立柱2为套接配合,使用方便,可相互切换。进一步地,所述一号底座9与二号底座6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底座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包括一号立柱(1)、二号立柱(2)、一号过道板(3)、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二号过道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立柱(1)的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过道板(3),所述一号过道板(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立柱(2),所述一号立柱(1)的底部套接有一号中环(7),所述一号中环(7)的内壁上侧固定连接有阻挡环体(12),所述一号中环(7)的一侧面栓接有一号三角锁(8),所述一号中环(7)的下侧内部开槽有固定凹槽(11),所述一号中环(7)的中心处套接有一号底座(9),所述一号底座(9)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凸块(10),所述二号立柱(2)的底部套接有二号中环(4),所述二号中环(4)的一侧中间栓接有二号三角锁(5),所述二号中环(4)的底部套接有二号底座(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包括一号立柱(1)、二号立柱(2)、一号过道板(3)、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二号过道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立柱(1)的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号过道板(3),所述一号过道板(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二号立柱(2),所述一号立柱(1)的底部套接有一号中环(7),所述一号中环(7)的内壁上侧固定连接有阻挡环体(12),所述一号中环(7)的一侧面栓接有一号三角锁(8),所述一号中环(7)的下侧内部开槽有固定凹槽(11),所述一号中环(7)的中心处套接有一号底座(9),所述一号底座(9)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凸块(10),所述二号立柱(2)的底部套接有二号中环(4),所述二号中环(4)的一侧中间栓接有二号三角锁(5),所述二号中环(4)的底部套接有二号底座(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均为相同结构,所述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材质为PVC,所述一号过道板(3)与二号过道板(14)为平行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屏蔽门前秩序过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立柱(1)与二号立柱(2)、三号立柱(13)、四号立柱(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索今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