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转减振器及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164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主动盘、从动盘、隔振组件以及吸振组件,从动盘与主动盘同心设置,且主动盘和从动盘中的一者上开设有多个在圆周方向上分布的长圆孔,另外一者上开设有与长圆孔对应的通孔,穿过通孔和长圆孔的连接件将主动盘和从动盘活动连接;隔振组件设置在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在主动盘与从动盘产生相对转动时,隔振组件受压产生形变;吸振组件至少包括一对固定设置在主动盘上的吸振单元,任意一吸振单元中均具有磁流变弹性体,以及用于改变磁流变弹性体的扭转刚度的电磁线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达到理想减振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机械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公开了一种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扭转减振器及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传动系统扭转减振
,特别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及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

技术介绍

[0002]扭矩传动系统在多种机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既是机械的动力来源,亦是机械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
[0003]以车辆为例,随着扭矩传动系统功率密度的不断提高,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增强,扭矩传动系统发生振动疲劳损伤的概率增加,且系统长时间的宽频振动对乘员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消减扭矩传动系统的宽频振动成为各汽车厂商以及广大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0004]在车辆的扭矩传递系统中安装扭转减振器能够有效的消减扭转振动,现阶段使用的扭转减振器主要为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以及盖斯林格联轴器等,上述几种被动式扭转减振器虽然能够将扭矩传递系统的扭转振动进行部分消减,但需同时承担传递动力转矩和消减波动转矩的双重任务,传递大的动力转矩要求高的扭转刚度,消减波动转矩需要低的扭转刚度,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被动式扭转减振器工作频带狭窄,难以实现扭矩传动系统宽频减振。
[0005]针对上述问题,半主动和主动式扭转减振器应运而生,主动式扭转减振器,所需主动控制力耗能较大,性价比不高。现有半主动式扭转减振器,虽然兼顾了主动和被动的优势,但其结构复杂,半主动控制所需液压元器件造价昂贵,不利于工程推广。
[0006]因此,开发新型半主动控制扭转减振技术,以便能够在达到理想减振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机械结构,并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以便能够在达到理想减振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机械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扭转减振器,包括主动盘、从动盘、隔振组件以及吸振组件,其中,
[0011]所述从动盘与所述主动盘同心设置,且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中的一者上开设有多个在圆周方向上分布的长圆孔,另外一者上开设有与所述长圆孔对应的通孔,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长圆孔的连接件将所述主动盘和所述从动盘活动连接;
[0012]所述隔振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动盘与所述从动盘之间,且在所述主动盘与所述从动盘产生相对转动时,所述隔振组件受压产生形变;
[0013]所述吸振组件至少包括一对固定设置在所述主动盘上的吸振单元,每一对所述吸振单元均关于所述主动盘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形式布置,且任意一所述吸振单元中均具有磁流变弹性体,以及用于改变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扭转刚度的电磁线圈。
[0014]优选地,所述主动盘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圈和内圈,且所述外圈和内圈之间通过至少一对肋板连为一体,任意一对所述肋板均关于所述主动盘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形式布置,其中,所述长圆孔开设于所述肋板上。
[0015]优选地,所述从动盘包括对称布置在所述主动盘两侧的两个半体,两个所述半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固连为一体。
[0016]优选地,所述内圈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多个内圈安装槽,任意一所述内圈安装槽内均设置有所述隔振组件,其中,
[0017]所述隔振组件包括隔振弹簧和设置于所述隔振弹簧两端的端板,其中一个端板与所述内圈安装槽的一个周向端面相抵,另一个端板与所述内圈安装槽的另一个周向端面相抵;
[0018]所述半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圈安装槽一一对应的半体缓冲槽,所述端板延伸至所述半体缓冲槽内,以在所述从动盘与所述主动盘产生相对转动时通过所述半体缓冲槽的周向端面挤压所述端板。
[0019]优选地,还包括两个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半体缓冲槽的限位夹板,两个所述限位夹板分别对称扣设在两个所述半体上,以防止所述隔振组件由所述半体缓冲槽脱出。
[0020]优选的,任意一个所述半体与所述主动盘之间还设置有阻尼片。
[0021]优选的,任意一所述肋板均为扇形肋板,所述扇形肋板将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的区域分隔形成至少一对扇形嵌装槽,任意一所述扇形嵌装槽内均嵌装有一个所述吸振单元。
[0022]优选的,所述吸振单元包括:
[0023]扣合于所述内圈的外边缘上的弧形下磁轭;
[0024]靠近所述外圈的内边缘设置的弧形上磁轭;
[0025]沿所述内圈径向设置的两个磁流变弹性体;
[0026]缠绕于所述磁流变弹性体上的电磁线圈;
[0027]其中,所述弧形上磁轭、弧形下磁轭以及两个所述磁流变弹性体共同围合形成与所述扇形嵌装槽形状适配的扇形吸振单元。
[0028]优选的,所述吸振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动盘同心设置的环形连接夹板,所述环形连接夹板与每个所述吸振单元中的所述弧形上磁轭固定连接,以将全部所述吸振单元连为整体。
[0029]本专利技术中所公开的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包括控制器、加速度传感器、电源、导电滑环以及上述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扭转减振器,所述主动盘与动力输入轴相连,其中,
[0030]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入轴上,所述电源通过导电滑环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动力输入轴的加速度信号调节所述电源的输出电流,以使所述吸振单元的固有频率与所述动力输入轴的振动频率相等。
[0031]本专利技术中所公开的扭转减振器中,从动盘与主动盘之间通过长圆孔、通孔以及连接件活动连接,这使得从动盘相对于主动盘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而从动盘与主动盘之间设置有隔振组件,在从动盘与主动盘产生相对转动时,隔振组件受压产生形变,从而在传递扭矩的同时还能够消减主动盘的扭转振动;
[0032]与此同时,吸振组件中的电磁线圈还能够对磁流变弹性体的扭转刚度进行调节,
以使整个吸振单元的固有频率与主动盘的振动频率相等,从而使吸振单元产生共振,达到吸收振动的效果。
[0033]吸振组件的应用能够消减吸收主动盘关键频段的振动,从而解决目前被动扭转减振器工作频带窄和工作原理单一的缺点;并且该扭转减振器中所包含的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进行工程推广。
[0034]本专利技术中所公开的扭转减振器控制总成,由于包含上述扭转减振器,因而其兼具上述扭转减振器相应的技术优点,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扭转减振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扭转减振器中的主动盘与从动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吸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盘(1)、从动盘(2)、隔振组件(3)以及吸振组件(4),其中,所述从动盘(2)与所述主动盘(1)同心设置,且所述主动盘(1)和所述从动盘(2)中的一者上开设有多个在圆周方向上分布的长圆孔(131),另外一者上开设有与所述长圆孔(131)对应的通孔,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长圆孔(131)的连接件将所述主动盘(1)和所述从动盘(2)活动连接;所述隔振组件(3)设置在所述主动盘(1)与所述从动盘(2)之间,且在所述主动盘(1)与所述从动盘(2)产生相对转动时,所述隔振组件(3)受压产生形变;所述吸振组件(4)至少包括一对固定设置在所述主动盘(1)上的吸振单元,每一对所述吸振单元均关于所述主动盘(1)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形式布置,且任意一所述吸振单元中均具有磁流变弹性体(43),以及用于改变所述磁流变弹性体(43)的扭转刚度的电磁线圈(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1)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圈(11)和内圈(12),且所述外圈(11)和内圈(12)之间通过至少一对肋板(13)连为一体,任意一对所述肋板(13)均关于所述主动盘(1)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形式布置,其中,所述长圆孔(131)开设于所述肋板(1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盘(2)包括对称布置在所述主动盘(1)两侧的两个半体(21),两个所述半体(21)通过所述连接件固连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2)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多个内圈安装槽(121),任意一所述内圈安装槽(121)内均设置有所述隔振组件(3),其中,所述隔振组件(3)包括隔振弹簧和设置于所述隔振弹簧两端的端板,其中一个端板与所述内圈安装槽(121)的一个周向端面相抵,另一个端板与所述内圈安装槽(121)的另一个周向端面相抵;所述半体(21)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圈安装槽(121)一一对应的半体缓冲槽(211),所述端板延伸至所述半体缓冲槽(211)内,以在所述从动盘(2)与所述主动盘(1)产生相对转动时通过所述半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普刘辉项昌乐严鹏飞张伟贝文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