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158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电装置,具有减少了臭氧及氧化氮等放电生成物的生成的良好带电均匀性,可在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带电。通过对与感光鼓非接触地配置的离子发生针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小于电晕放电起始电压的电压,使其不伴随电晕放电地产生离子,利用所产生的离子使感光鼓带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及氧化氮等放电生成物的产生量少、带电均匀性良好,可长期稳定带电的带电装置,以及配置了前述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多年来,在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用于使感光体均匀带电的带电装置,用于使感光体等上形成的色粉图像静电转印到记录纸等上的转印装置,用于使与感光体等静电接触的记录纸等剥离的剥离装置等通常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作为此种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通常使用所谓电晕管(コロトロン,corotron)或所谓超电晕管(スコロトロン,scorotron),所述电晕管具有屏蔽罩,具有与感光体及记录纸等被带电物相对的开口部;以及放电电极,架设在该屏蔽罩内部,呈线丝状或锯齿状,通过向放电电极施加高压,使其产生电晕放电,使被带电物均匀带电,上述超电晕管(スコロトロン,scorotron)在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设置了栅电极(grid electrode),通过向该栅电极施加所需电压,使被带电物均匀带电(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6-11946号公报(公开日1994年1月21日)。图14是示意性表示现用的电晕放电式带电装置的带电机理的说明图。正如上述,电晕放电式的带电装置由线状、锯齿状,或针状的放电电极101、以及感光体102、栅电极103等的相对电极(放电对象物)构成。并通过在曲率半径小的放电电极101和相对电极(放电对象物)之间施加高电压,在该两个电极间形成不平等电场,利用放电电极101近旁产生的强电场造成的局部电离作用释放出电子(电子雪崩式放电),使作为被带电物的感光体102等被带电物带电。此外,栅电极103是用来控制朝向感光体102等被带电物的电子数量的装置,对该栅电极103同样可进行电子放电。然而,在现用的电晕放电方式带电装置中,存在大量生成臭氧(O3)及氧化氮(NOx)等放电生成物的问题。即,由于上述电子放电伴随的能量(电子的对撞等),氮分子(N2)分解为氮原子(N),其通过与氧分子(O2)结合,生成氧化氮(二氧化氮(NO2))。同样地,氧分子(O2)分解为氧原子(O),其通过与氧分子(O2)结合,生成大量臭氧(O3)。臭氧一旦被大量生成,会产生臭氧气味,对人体有害的影响,以及强氧化力引起的元件劣化等问题。此外,氧化氮一旦生成,即作为铵盐(硝酸铵)付着在感光体上,从而产生图像异常等问题。此外,由于氧化氮付着到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的栅电极上,可使栅电极的表面氧化腐蚀,在栅电极上2次生成绝缘性的金属氧化物,从而存在因带电均匀性受损由带电不匀引起的图像恶化的问题。为此,作为使臭氧产生量下降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160711号公报(公开日1996年6月21日)中公开出下述带电装置,其配置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大致固定的间距在规定的轴向上排列;高压电源,用于向放电电极施加放电起始电压以上的电压;阻抗体,设置在高压电源的输出电极和放电电极之间;栅电极,设置在靠近放电电极的该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的位置上;以及栅极电源,用于向栅电极施加栅极电压;通过将放电电极和栅电极的间距设定在4mm以下,减少放电电流,从而减少臭氧产生量。然而,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虽可通过减少放电电流减少臭氧产生量,但是臭氧的减少量并不充分,仍有1.0ppm左右的臭氧产生。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还存在下述问题由于放电生成物及色粉、纸粉等付着到电极上,以及由于放电能量,电极顶端部损耗及劣化,使放电不稳定。此外还存在下述问题由于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的间距狭小,容易产生源于多个放电电极的间距的长度方向上(放电电极的间距方向)的带电不一致。而为了消除带电的不一致,虽可考虑缩小放电电极间距,但在此情况下又会因放电电极数量增加而增大生产成本。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316395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11月10日)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利用碳纳米材料使潜影承载体表面带电,而不会产生遵守帕邢(Paschen)放电定律的放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装置及带电方法,可减少臭氧及氧化氮等放电生成物的生成,带电均匀性良好,可长期持续稳定带电,以及配置了前述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小于电晕放电起始电压的电压。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是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的装置,前述被带电物和前述带电用电极的间隔是可利用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离子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的间隔,并且设定成比电晕放电起始距离更大的间隔。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且小于臭氧产生量开始急剧增长的电压即臭氧急增起始电压的电压。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是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的装置,前述被带电物和前述带电用电极的间隔是可利用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离子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的间隔,并且设定成比臭氧产生量开始急剧增加的距离即臭氧急增起始距离更大的间隔。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且小于从前述电压施加装置提供到前述带电用电极的电流开始急剧增加的电压即电流急增起始电压的电压。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前述电压施加装置是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的装置,前述被带电物和前述带电用电极的间隔是可利用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离子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的间隔,并且设定成比从前述电压施加装置供给到前述带电用电极的电流开始急剧增加的距离即臭氧急增起始距离更大的间隔。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该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电装置,具有:与配置在电子照相装置内的被带电物非接触地配置的带电用电极;以及用于向该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通过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电压,使前述被带电物带电,该带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前述电压施加装置向前述带电用电极施加 离子产生起始电压以上、小于电晕放电起始电压的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川敏章佐桑徹大西英树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