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61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其包括外套管以及设置于外套管内的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第一阻尼轴承、第二阻尼轴承以及丝杆,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与丝杆之间通过内连接部相连,所述丝杆由内连接部中心处穿过,所述丝杆外壁与内连接部内径相互咬合,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与外套管之间通过外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管内设置有驱使丝杆转动的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与丝杆之间通过电机侧联轴器和内连接部相连,所述电机总成带动丝杆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内外圈产生作用于丝杆上的阻尼力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汽车配件技术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汽车配件技术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汽车配件技术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撑杆是传统气动撑杆的改进产物,具有结构紧凑、防尘防水优、性能稳定等优点,是汽车尾门开闭实现舒适性发展的趋势。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电动撑杆的平衡杆侧采用随意停气弹簧的方式产生撑杆系统所需要的阻尼力。
[0003]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随意停气弹簧的开发成本高,供应链资源较少,造成电动撑杆的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较长的情况,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通过双阻尼轴承提供足够的系统阻力代替随意停气弹簧,有效解决随意停气弹簧开发成本高所带来的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的问题。
[0005]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包括外套管以及设置于外套管内的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第一阻尼轴承、第二阻尼轴承以及丝杆,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与丝杆之间通过内连接部相连,所述丝杆由内连接部中心处穿过,所述丝杆外壁与内连接部内径相互咬合,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与外套管之间通过外连接部固定连接;
[0006]所述外套管内设置有驱使丝杆转动的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与丝杆之间通过电机侧联轴器和内连接部相连,所述电机总成带动丝杆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内外圈产生作用于丝杆上的阻尼力矩。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连接部包括第一内套和第二内套,所述第一内套的外壁与第一阻尼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套的内孔的孔壁上形成有内花键,所述丝杆侧壁上形成有与内花键相互咬合的外花键,所述第二内套的外壁与第二阻尼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内套的内孔与丝杆外壁过盈配合。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外圈与外连接部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外连接部的内壁上平行分布有三个限位环,三个所述限位环分别与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两端贴合。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总成与外连接部之间通过电机衬套相连,所述外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轴承衬套、轴承连接套以及止推衬套,所述轴承衬套远离止推衬套的一端与电机衬套相连,所述止推衬套远离轴承衬套的一端与外套管侧壁抵接。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衬套、轴承衬套、轴承连接套以及止推衬套之间均通过设置于垂直于外套管长度方向端部的插块和插槽相互连接。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止推衬套的侧壁上远离轴承衬套处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外套管侧壁上形成有与限位槽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限位槽相互嵌合。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侧联轴器与第一内套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垂直于外套管长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多个连接槽,所述电机侧联轴器以及第一内套相互靠近一侧均插接于连接槽内。
[0013]电机总成开始转动后,带动电机侧联轴器以及第一内套转动,与第一内套花键连接的丝杆开始转动,通过第二内套带动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内圈开始转动,此时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产生阻尼力矩,通过第一内套和第二内套再次作用于丝杆上,两个阻尼轴承的阻尼力矩达到所需大小,代替现有的随意停气弹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通过由第一阻尼轴承、第二阻尼轴承以及丝杆构成的阻尼结构代替现有的随意停气弹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0016]2.通过第一内套与丝杆之间花键连接、第二内套与丝杆过盈配合的设置,在丝杆转动状态下能够带动第一阻尼轴承内圈转动;
[0017]3.通过形成于外连接部内壁的限位环,对第一阻尼轴承和第二阻尼轴承的径向位置进行有效限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用于内部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用于体现具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5为图4中B部放大图;
[0023]图6为图4中C部放大图。
[0024]图中,1、外套管;11、定位槽;2、阻尼结构;21、第一阻尼轴承; 22、第二阻尼轴承;23、丝杆;231、外花键;3、内连接部;31、第一内套;311、内花键;32、第二内套;4、电机总成;41、电机侧联轴器;42、电机衬套;5、外连接部;51、轴承衬套;52、轴承连接套;53、止推衬套; 531、限位槽;54、插块;55、插槽;56、限位环;6、连接件;61、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6]实施例: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设计的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包括外套管1以及设置于外套管1内的阻尼结构2,阻尼结构2包括第一阻尼轴承21、第二阻尼轴承22以及丝杆23,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与丝杆23之间通过内连接部3相连,丝杆23由内连接部3中心处穿过,丝杆23外壁与内连接部3内径相互咬合,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
二阻尼轴承22与外套管1之间通过外连接部5固定连接。
[0028]如图2至图5所示,外套管1内安装有驱使丝杆23转动的电机总成4,电机总成4与丝杆23之间通过电机侧联轴器41和内连接部3相连,电机总成4带动丝杆23转动时,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的内外圈产生作用于丝杆23上的阻尼力矩。内连接部3包括第一内套31和第二内套32,第一内套31的外壁与第一阻尼轴承21的内圈过盈配合,第一内套 31的内孔的孔壁上形成有内花键311,丝杆23侧壁上形成有与内花键311 相互咬合的外花键231,第二内套32的外壁与第二阻尼轴承22的内圈过盈配合,第二内套32的内孔与丝杆23外壁过盈配合。
[0029]如图3至图6所示,电机总成4与外连接部5之间通过电机衬套42相连,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的外圈与外连接部5的内壁过盈配合,外连接部5包括依次连接轴承衬套51、轴承连接套52以及止推衬套 53,轴承衬套51远离止推衬套53的一端与电机衬套42相连,止推衬套53 的侧壁上远离轴承衬套51处开设有限位槽531,外套管1侧壁上形成有与限位槽531适配的定位槽11,定位槽11与限位槽531相互嵌合。外连接部 5的内壁上平行分布有三个限位环56,三个限位环56依次分布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1)以及设置于外套管(1)内的阻尼结构(2),所述阻尼结构(2)包括第一阻尼轴承(21)、第二阻尼轴承(22)以及丝杆(23),所述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与丝杆(23)之间通过内连接部(3)相连,所述丝杆(23)由内连接部(3)中心处穿过,所述丝杆(23)外壁与内连接部(3)内径相互咬合,所述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与外套管(1)之间通过外连接部(5)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管(1)内设置有驱使丝杆(23)转动的电机总成(4),所述电机总成(4)与丝杆(23)之间通过电机侧联轴器(41)和内连接部(3)相连,所述电机总成(4)带动丝杆(23)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的内外圈产生作用于丝杆(23)上的阻尼力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部(3)包括第一内套(31)和第二内套(32),所述第一内套(31)的外壁与第一阻尼轴承(21)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套(31)的内孔的孔壁上形成有内花键(311),所述丝杆(23)侧壁上形成有与内花键(311)相互咬合的外花键(231),所述第二内套(32)的外壁与第二阻尼轴承(22)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内套(32)的内孔与丝杆(23)外壁过盈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阻尼轴承式单驱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轴承(21)和第二阻尼轴承(22)的外圈与外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普勒格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