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和使用其加固地基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57428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负载设备和使用预负载设备加固地基的方法,其中在用于重塑需要如公寓等建筑物的扩展的建构的预负载方法中,预负载设备允许在预负载负荷的损耗出现时执行预负载负荷的调整,如添加预负载负荷,且允许新桩有效地分担在建筑物的扩展之前和之后施加的负荷,以使得提高加固效率,且由此能够经济地调整负荷。地调整负荷。地调整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和使用其加固地基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和一种使用所述预负载设备加固地基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和一种使用所述预负载设备加固地基的方法,所述预负载设备允许执行预负载负荷的调整,如添加负荷,且允许新桩接受在扩展之前和之后施加的负荷,以使得提高加固效率,从而在用于重塑如公寓等建筑物的扩展的建构的预负载方法中,当所施加预负载负荷的损耗出现时经济地实现建构。

技术介绍

[0002]图1a是示出常规预负载方法的施工图。
[0003]也就是说,可确认,现存结构包含基脚(1)和形成于基脚的中心中的立柱(2)。
[0004]因此,将从立柱(2)中转移的负荷通过基脚(1)转移到现存桩(3)。
[0005]在这种情况下,在扩展现存结构时,从立柱(2)中转移的负荷增加,且由此桩(3)的承重能力不足以承载负荷。因此,新桩(10)另外建构在基脚(1)上。
[0006]新桩(10)具有相对小直径,且易于建构的微桩常用做新桩(10)。为建构新桩(10),通过穿过基脚(1)形成通孔(G2),通过在基脚(1)下挖掘地面形成挖掘孔(G1),
[0007]随后将微桩插入到通孔(G2)和挖掘孔(G1)中达到预定深度,微桩的头部锚定在基脚(1)的挖掘孔(G2)中,且通孔(G1)用填充材料填充以做修整。
[0008]在这种情况下,微桩的承重能力通过微桩的外表面与填充材料之间的摩擦力来维持,但在不恰当地执行建构管理时,难以确保所需要的承重能力。
[0009]在常规预负载方法中,在微桩的头部锚定到基脚(1)之前朝下施加预应力P(预负载负荷),且将头部锚定到基脚(1),且由此可有效地确保末端承重能力和摩擦力。
[0010]因此,常规预负载方法必然需要用于将预应力朝下施加到建构在基脚(1)上的新桩(10)的预负载装置(20)。
[0011]如图1a中所示出,螺旋装置作为预负载装置(20)安装在三角形支架与微桩的头部之间,且因为螺旋装置通过旋转来竖直扩展,所以由于反应力而可朝下施加预应力。为有效地确保反应力,反应支架(30)可另外安装在三角形支架与第一楼板(5)的下部表面之间。
[0012]图1b是示出另一常规预负载方法的施工图。
[0013]也就是说,在常规预负载方法中,因为新桩(10)建构在基脚(1)上,所以基脚(1)应具有建构新桩(10)的可用空间,且新桩(10)应有效地接受从现存桩(3)和立柱中转移的现存负荷和额外负荷。
[0014]然而,在基脚(1)不具有建构新桩(10)的可用空间时,扩展基脚(4)另外建构在基脚(1)的横向侧上,新桩(10)建构在扩展基脚(4)上,且扩展基脚(4)与基脚(1)整合,以使得扩展基脚(4)和基脚(1)一体地移动。
[0015]因此,虽然扩展基脚(4)和基脚(1)一体地移动,但现存桩(3)和新桩(10)分担从立柱中转移的负荷。
[0016]然而,在这类常规预负载方法中,随着时间流逝,施加到新桩(10)的朝下预应力的损耗情况出现,但即使在另外施加朝下预应力(预负载负荷)时,微桩的头部已经建构在如部分(A)中所示出的待锚定的基脚上,且由此无法执行任务。
[0017]因此,出现现存桩(3)接受的负荷由于预负荷的损耗而增加大于现存负荷的问题。
[0018]另外,因为新桩(10)与立柱(2)间隔超过现存桩(3),所以出现扩展基脚(4)接受的轴向负荷由于扩展基脚(4)和基脚(1)的变形而减小的问题。因此,在常规预负载方法中,实际上,出现另外安装新桩的情况,且由此存在经济可行性只能降低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19]技术问题
[0020]本专利技术是针对提供一种预负载设备和一种使用预负载设备加固地基的方法,其中在将预负载负荷施加到基脚上建构的新桩且将新桩的头部锚定到基脚的预负载方法中,预负载设备允许甚至在预负载负荷的损耗出现的情况下执行预负载负荷的调整,如添加预负载负荷,且允许另外安装的新桩有效地分担转移到现存桩的负荷,以便在重构公寓和类似物的情况下需要基脚加固时确保经济可行性,且由此可有效地调整负荷。
[0021]技术解决方案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所述预负载设备包含:
[0023]新基脚,与现存基脚分离且未与其接触,且建构在地面(G)中;上部支撑板,与现存厚板和现存竖直部分整合,所述现存厚板和所述现存竖直部分形成于现存基脚上,且形成于新基脚上方;以及负载单元,安装在新基脚与上部支撑板之间,其中,在操作负载单元时,与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连接的上部支撑板用作反应床,以使得将预负载负荷施加到新基脚的新桩,且由此新桩可分担在建筑物的扩展之前和之后通过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施加的现存负荷和扩展负荷。
[0024]此外,优选地,
[0025]新桩可以将新桩可旋转地按压装配到紧邻现存基脚的地面中或插入到挖掘孔中且挖掘孔用填充材料填充以做修整的方式建构,其中新桩的头部可一体地掩埋在新基脚中,且新桩可提供作为多个新桩,所述多个新桩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分离。
[0026]此外,优选地,
[0027]新基脚可提供作为多个新基脚,所述多个新基脚各自在地面中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单个基脚,或新基脚可各自在地面中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连续扩展的条形基脚。
[0028]此外,优选地,
[0029]负载单元可安装在新基脚与上部支撑板之间以用以将预负载负荷施加到新桩且通过在不同时间重复地添加预负载负荷来调整预负载负荷。
[0030]此外,优选地,
[0031]可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以及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用机械装置或液压千斤顶以及控制系统来调整负载单元。
[0032]此外,优选地,
[0033]在上部支撑板中,上部支架可与现存结构的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整合,且上
部基脚可与上部支撑板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以使得上部基脚的下部表面可与负载单元的上部表面接触。
[0034]此外,优选地,
[0035]在上部支撑板中,上部基脚可与现存结构的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整合,且上部支架可与上部基脚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以使得上部支架的下部表面可与负载单元的上部表面接触。
[0036]此外,优选地,
[0037]上部支撑板可形成于竖直壁中,其中上部基脚形成为扩展预定长度以对应于新下部支架的块状物,且与上部支架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且上部支架可与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整合。
[0038]此外,优选地,
[0039]上部支撑板可包含具有水平板形式的上部基脚以及上部支架,且可形成为具有U形横截面的壁构件,所述上部支架以竖直壁形式形成于上部基脚的上部表面上且彼此间隔开,上部基脚可形成为扩展水平板以对应于新下部支架,且具有竖直壁形式的上部支架可与现存竖直部分和现存厚板整合。
[0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包括:新基脚(120),与现存基脚(220)分离且未与其接触,且建构在地面(G)中;上部支撑板(140),与现存厚板(240)和现存竖直部分(230)整合,所述现存厚板和所述现存竖直部分形成于所述现存基脚(220)上,且形成于所述新基脚(120)上方;以及负载单元(130),安装在所述新基脚(120)与所述上部支撑板(140)之间,其中,在操作所述负载单元(130)时,与所述现存竖直部分(230)和所述现存厚板(240)连接的所述上部支撑板(140)用作反应床,以使得将预负载负荷施加到所述新基脚(120)的新桩(110),且由此所述新桩(110)分担在建筑物的扩展之前和之后通过所述现存竖直部分(230)和所述现存厚板(240)施加的现存负荷和扩展负荷,以便调整预负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所述新桩(110)以将所述新桩(110)可旋转地按压装配到紧邻所述现存基脚(220)的所述地面中或插入到挖掘孔中且所述挖掘孔用填充材料填充的方式建构,其中所述新桩(110)的头部一体地掩埋在所述新基脚(120)中,且所述新桩(110)提供作为多个新桩,所述多个新桩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所述新基脚(120)提供作为多个新基脚,所述多个新基脚各自在所述地面中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单个基脚,或所述新基脚各自在所述地面中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连续扩展的条形基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所述负载单元(130)安装在所述新基脚(120)与所述上部支撑板(140)之间以用来将预负载负荷施加到所述新桩(110),且通过在不同时间重复地添加预负载负荷来调整所述预负载负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以手动或自动的方式以及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用机械装置或液压千斤顶以及控制系统来调整所述负载单元(13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在所述上部支撑板(140)中,上部支架(142)与现存结构的所述现存竖直部分(230)和所述现存厚板(240)整合,且上部基脚(141)与所述上部支撑板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以使得所述上部基脚(141)的下部表面与所述负载单元(130)的上部表面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在所述上部支撑板(140)中,上部基脚(141)与现存结构的所述现存竖直部分(230)和所述现存厚板(240)整合,且上部支架(142)与所述上部基脚(141)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以使得所述上部支架(142)的下部表面与所述负载单元(130)的上部表面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负荷的预负载设备,其中所述上部支撑板(140)形成于竖直壁中,其中上部基脚(141)形成为扩展预定长度以对应于新下部支架(121)的块状物,且与上部支架(142)的下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且所述上部支架(142)与所述现存竖直部分(230)和所述现存厚板(240)整合。9.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灿崔起善李贤智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建设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