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0167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野外科学考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是一种适应多种地形的辅助科学研究及样本采集的交通工具,包括底盘驱动系统、车身以及无人机模块;底盘驱动系统由底盘、前轮、轮履结合的后轮和风力发电模块组成,车身由生活区模块、实验室模块、样本储存室、样本采集模块组成,样本采集模块包含可替换探钻模块;车身表面带有太阳能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采用轮履结合的行进装置与升力系统配合,提高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搭载不同的检测设备和实验室,收集和分析数据、样本;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


[0001]本技术属于野外科学考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是一种适应多种地形的辅助科学研究及样本采集的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0002]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科考任务多为深入自然进行考察、测量与收集一手资料,工作环境多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如冰川、沙漠、高原等,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现有服务科学考察的交通工具多为海洋环境下的科学考察船,针对陆路环境的科学考察车体积较小,仅作为运输科研设备与搭载科研人员的交通工具,不易在野外完成样本分析等工作,也不能够执行较为长期的科研任务。同时陆地环境差异较大,为考察车的通行增加难度。
[0003]为解决复杂极端地形的问题,可设计特殊的行走装置底盘,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0525533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防沉陷极地科考车”通过长距离支杆增加总体跨度并设置防陷爪,解决科考车在极地环境容易陷入冰裂缝的问题并实现自救。但这种行走机构受地形局限性较大,不便于应用在其他环境的科考任务中,同时行进速度相对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野外的科学考察车应当解决以下三点问题:1、科考的任务种类非常繁多,且每项任务需要多种设备配合工作,科考车需要有较强的通用性;2、车辆的行进和设备运转都需要电力支持,科考车如果执行长期作业,需要自身能产生能源;3、科考的任务分布广泛,涵盖多种地形,为了让科考车的服务尽可能广泛,需要适用多种地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全地形的科学考察车,增加车内的活动空间,根据不同科研任务可以更换模块化实验室,成为一个适用较广泛的科研平台;在能源供给上直接转化风能和太阳能,车体自身产生能源保障设备运转和车辆行进,搭配轮履结合的行进装置和升力模块,使科研人员能通过沙漠、冰川等多种复杂地形执行不同科考任务,成为一个全地形越障的移动科研空间。
[0005]本技术的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可以搭载多种设备与实验室、并且不受复杂地形局限,能执行多种任务。通过轮履结合及配合升力改变车身重力及压强的方式应对不同的路况;车身搭载可更换采样设备收集生物及岩石、土质样品,并存储在样品储备间内,搭载模块化实验室,提供野外移动科研空间,进行不同的科研任务;利用风能和光能收集能源为整车供电,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包括底盘驱动系统17、车身18和无人机模块12,其中车身18位于底盘驱动系统17上方,无人机模块12安装在车身18顶部。
[0008]所述的底盘驱动系统17包括前轮5、后轮10、风力发电模块19和底盘6;所述风力发
电模块19安装在底盘6前端,且风力发电模块19的一部分内置于底盘6中;所述底盘6,其前侧与前轮5相连,其后侧与后轮10相连;在行进过程中风力发电模块19将收集的风能转化成电能存储于底盘6中,底盘6驱动前轮5和后轮10运动。
[0009]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19包括风力发电模块挡板20、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风力发电模块外壳34和风力发电桨叶36;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固定在底盘6,风力发电桨叶36安装在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上,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外壳34安装在风力发电桨叶36上方,风力发电模块19的前方通过风力发电模块挡板20实现围挡。
[0010]所述的车身18从前至后分为四个区域,包括生活区模块13、实验室模块14、样本储存室15和样本采集模块16,实现研究人员从样本采集-储存-实验-生活的系列过程,不同的实验室模块14内可以搭载不同的设备,用于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
[0011]所述的样本采集模块16包括可替换取样装置26和探钻模块卡口8,所述可替换取样装置26在更换好取样钻头后,通过侧壁的凹槽卡在所述的探钻模块卡口8上,将可替换取样装置26固定在车尾。
[0012]所述的无人机模块12主要由无人机机翼1和无人机机身2组成;所述无人机机翼1位于无人机机身2内部,无人机模块12可以脱离车身18进行科学考察,也可以安装在车身18上,通过旋转产生的升力减轻整车的重量,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增加沙漠等地区的通过率;所述的无人机机身2可为所述无人机机翼1充电、同时内置各类无人机用摄像头和考察设备,考察设备可以搭载在所述无人机机身2上,随无人机进行科考工作。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生活区模块13包括起居室4和驾驶区域3;起居室4为驾驶区域3和实验室模块14的过渡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起居生活空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驾驶区域3包含驾驶室操控平台31和单向光线调节面板33,单向光线调节面板33位于驾驶室操控平台31的前方。
[0015]进一步的,前轮5的前侧设有车灯29。
[0016]进一步的,所述后轮10上安装有履带21,后轮10的外表面和履带21内表面上均设有驱动齿轮22,相互啮合,增强该车辆的越野性能。
[0017]进一步的,所述车身18和所述底盘驱动系统17通过减震模块9相连,保证所述车身18中的设备和实验室不受颠簸。
[0018]进一步的,所述车身18顶面覆盖太阳能面板7,所述车身18的侧面覆盖太阳能鳞片32,转换太阳能为整车提供能量。
[0019]进一步的,所述可替换取样装置26主要由取样工具伸缩管道23、取样工具供电箱24、电机25、可替换钻头27和伸缩杆28组成;所述取样工具伸缩管道23一端与所述取样工具供电箱24相连,另一端与车身尾部相连,通过连杆机构伸缩原理将可替换取样装置26从车身18内部水平移动至探钻模块卡口8处;所述取样工具供电箱24下方与所述电机25相连,所述电机25为设备提供电力;所述可替换钻头27通过伸缩杆28安装在电机25上,位于电机25下方,电机25驱动可替换钻头27工作,并通过伸缩杆28实现高度调节。
[0020]进一步的,所述车身18和所述底盘驱动系统17之间设有台阶35,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台阶35从地面到达所述驾驶区域3,进入所述车身18内部。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采用轮履结合的行进装置与升力系统配合,能够提高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改变对地面的压强大小进而
提高通过率,从而前往不同环境进行科考任务;车身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搭载不同的检测设备和实验室,以应对不同的研究工作,同时车身尾部带有可替换取样工具的取样模块,可收集不同类型的科研样品;通过利用光能和风能为整车供电,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全地形科学考察车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全地形科学考察车的各个模块的示意图;
[0024]图3为后轮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4为可替换取样装置的示意图;
[0026]图5为风力发电模块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前端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地形科学考察车包括底盘驱动系统(17)、车身(18)和无人机模块(12),其中车身(18)位于底盘驱动系统(17)上方,无人机模块(12)安装在车身(18)顶部;所述的底盘驱动系统(17)包括前轮(5)、后轮(10)、风力发电模块(19)和底盘(6);所述风力发电模块(19)安装在底盘(6)前端,且风力发电模块(19)的一部分内置于底盘(6)中;所述底盘(6),其前侧与前轮(5)相连,其后侧与后轮(10)相连;在行进过程中风力发电模块(19)将收集的风能转化成电能存储于底盘(6)中,底盘(6)驱动前轮(5)和后轮(10)运动;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19)包括风力发电模块挡板(20)、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风力发电模块外壳(34)和风力发电桨叶(36);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固定在底盘(6),风力发电桨叶(36)安装在风力发电模块支撑(30)上,所述的风力发电模块外壳(34)安装在风力发电桨叶(36)上方,风力发电模块(19)的前方通过风力发电模块挡板(20)实现围挡;所述的车身(18)从前至后分为四个区域,包括生活区模块(13)、实验室模块(14)、样本储存室(15)和样本采集模块(16),实现研究人员从样本采集-储存-实验-生活的系列过程,不同的实验室模块(14)内搭载不同的设备,用于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所述的样本采集模块(16)包括可替换取样装置(26)和探钻模块卡口(8),所述可替换取样装置(26)在更换好取样钻头后,通过侧壁的凹槽卡在所述的探钻模块卡口(8)上,将可替换取样装置(26)固定在车尾;所述的无人机模块(12)主要由无人机机翼(1)和无人机机身(2)组成;所述无人机机翼(1)位于无人机机身(2)内部,无人机模块(12)可脱离车身(18)进行科学考察,也可安装在车身(18)上,通过旋转产生的升力减轻整车的重量,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增加沙漠等地区的通过率;所述的无人机机身(2)为所述无人机机翼(1)充电、同时内置各类无人机用摄像头和考察设备,考察设备可以搭载在所述无人机机身(2)上,随无人机进行科考工作。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元张婉嫣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