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969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行走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相比于普通车辆,军用特种车辆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路况,对行走机构有更高通过性和机动性的需求。目前坦克、部分装甲车等特种车辆使用履带轮作为行走机构,而导弹车、运输车辆等采用普通车轮作为行走机构。履带轮行走机构在严峻路况、恶劣地形时通过性能佳,而车轮在平缓路况上机动性能佳,速度快,而两者都会面临在非常用路况下行走机构效率低的问题,阻滞了特种车辆的有效机动。
[0003]目前的履带行走机构多为三角形或长条形,其均不具备可变形的特点,不能快速地在普通平坦路面上行驶。而目前常见的圆形车轮则在恶劣路况时通过性差,不适合应用于特种车辆。同时,目前的可变车轮多为从动轮,如现有的一种可变履带轮(申请号为CN201410749437.5),通过液压的方式进行形状变化,但是该车轮不具有驱动能力,在通过恶劣地形时效果较差,仍需要其他车轮提供动力。若陷入大面积恶劣地形,主动轮无法行进,从动轮无法获得动力,在实际应用上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能够快速的在圆形与三角形之间切换,同时在圆形车轮与三角形履带两种情况下都能进行高速行驶,适合在不同场合使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能够在圆形与三角形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构主体和外侧履带;所述机构主体包括位于中心的主机架、位于所述主机架外围且由主机架支撑的轮边系统、位于所述主机架内外两侧且由主机架支撑的离合系统以及位于所述主机架最外侧的传动系统;
[0007]所述主机架,包括传动轴,套设在该传动轴上的支撑架、多通道油电滑环和安装架,以及均布在该安装架上的三个变形推杆;所述支撑架的内侧与车辆的悬架、转向节、车梁或承载式车身的任意一者相连接,所述支撑架和安装架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传动轴上;各变形推杆的伸缩端沿所述传动轴径向向外,所述多通道油电滑环外侧与所述安装架内侧紧固,使得多通道油电滑环、安装架和变形推杆整体保持稳定,且同时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
[0008]所述轮边系统,包括六对轮边件,三对限位板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对轮边件且交替设置的三个第一连接组件和三个第二连接组件;各对轮边件两端分别通过相应的一个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依次连接形成车轮边;各第二连接组件位于相应一对限位板内两个限位板之间,该两个限位板上均设有与相应第二连接组件相配合的侧向限位孔,且该两个限位板上均设有与相邻两第一连接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各第一连接组件还分别与所
述外侧履带和相应一个变形推杆的伸缩端相连;在所述变形推杆的带动下,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可分别在所述限位槽和侧向限位孔内反复移动;
[0009]所述离合系统,包括内外两套刹车系统;内侧刹车系统固定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端部,外侧刹车系统固定于所述安装架内侧端部;
[0010]所述传动系统,包括一个中心主齿轮和若干传动齿轮;所述中心主齿轮由所述传动轴驱动;各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轮边系统中相应第一连接组件的外侧端相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位于所述多通道油电滑环两端的外端板和内端板,以及固定于内外端板之间且交替布设的多个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外端板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壁沿径向设置相应的一个所述变形推杆,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壁沿径向设置相应的一对所述限位板和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内侧壁分别与所述多通道油电滑环外侧壁紧固。
[0012]进一步地,各第一连接组件均分别包括套设于轮边齿轮传动轴上的轮边传动齿轮,该轮边传动齿轮的齿部与外侧履带相啮合,所述轮边传动齿轮的内外侧对称安装有两个U型支架,内侧的U型支架较外侧的U型支架厚,便于将所述变形推杆的伸缩端插入内侧的U型支架底部;各第二连接组件均分别包括相连接的轮边支撑块和弹簧,在所述弹簧外侧设有限位环,所述弹簧和限位环下端均与所述第二侧板中部预留的孔位相连接;各轮边传动齿轮的内外侧分别通过支杆与相邻两轮边件的端部相连;各限位板整体呈扇形,板内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限位槽,各限位槽分别与相邻两第一连接组件内的U型支架端部相配合,各限位板中部设有所述侧向限位孔,该侧向限位孔与所述轮边支撑块内外侧设置的侧向限位杆相配合。
[0013]本技术的特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在重量上有显著的降低,这使得运行功耗以及运输成本均有显著的降低,同时机构的总体复杂度也相应地降低,这不仅节约了车轮内部空间、为更多拓展功能提供了空间基础,也因较窄的设计宽度而为更多不同用途所需的车轮宽度提供了众多型号设计的可能性。
[0015]本技术仅通过双离合及一组同步的变形推杆实现了除驱动外的全部控制功能,包括变形、刹车等,操作简便快捷,精度高,杜绝了过于复杂机构的安装不易、可靠性低的问题。
[0016]本技术成功实现了运动过程中同时变形的功能,不再有先停车再变形的限制,这在复杂多变地形的应用场景下提升了效率,为操作人员的工作进行了简化,提高了运行速率。
[0017]本技术仅仅使用一个主驱动轴提供动力,在切换车轮、履带模式的时候不需复杂机构进行变换,操作、安装简便,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省略传动系统与履带后剩余部件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局部爆破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机架的结构爆破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轮边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其中(a)、(b)所示分别为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c)、(d)所示为限位板。
[00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b)所示分别为外侧刹车系统与内侧刹车系统。
[002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下详细阐述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的应用实例。
[0027]参见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包括机构主体100和外侧履带200;其中,机构主体100包括位于中心的主机架110、位于主机架110外围且由主机架110支撑的轮边系统120、位于主机架110内外两侧且由主机架110支撑的离合系统130(该离合系统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能够在圆形与三角形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构主体(100)和外侧履带(200);所述机构主体(100)包括位于中心的主机架(110)、位于所述主机架(110)外围且由主机架(110)支撑的轮边系统(120)、位于所述主机架(110)内外两侧且由主机架(110)支撑的离合系统(130)以及位于所述主机架(110)最外侧的传动系统(140);所述主机架(110),包括传动轴(111),套设在该传动轴(111)上的支撑架(112)、多通道油电滑环(113)和安装架(114),以及均布在该安装架(114)上的三个变形推杆(115);所述支撑架(112)的内侧与车辆的悬架、转向节、车梁或承载式车身的任意一者相连接,所述支撑架(112)和安装架(114)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传动轴(111)上;各变形推杆(115)的伸缩端沿所述传动轴(111)径向向外,所述多通道油电滑环(113)外侧与所述安装架(114)内侧紧固,使得多通道油电滑环(113)、安装架(114)和变形推杆(115)整体保持稳定,且同时相对于所述支撑架(112)转动;所述轮边系统(120),包括六对轮边件(121),三对限位板(124)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对轮边件(121)且交替设置的三个第一连接组件(122)和三个第二连接组件(123);各对轮边件(121)两端分别通过相应的一个第一连接组件(122)和第二连接组件(123)依次连接形成车轮边;各第二连接组件(123)位于相应一对限位板(124)内两个限位板之间,该两个限位板上均设有与相应第二连接组件(123)相配合的侧向限位孔(1242),且该两个限位板上均设有与相邻两第一连接组件(122)相配合的限位槽(1241);各第一连接组件(122)还分别与所述外侧履带(200)和相应一个变形推杆(115)的伸缩端相连;在所述变形推杆(115)的带动下,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22)和第二连接组件(123)可分别在所述限位槽(1241)和侧向限位孔(1242)内反复移动;所述离合系统(130),包括内外两套刹车系统;内侧刹车系统固定于所述支撑架(112)外侧端部,外侧刹车系统固定于所述安装架(114)内侧端部;所述传动系统(140),包括一个中心主齿轮(141)和若干传动齿轮;所述中心主齿轮(141)由所述传动轴(111)驱动;各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轮边系统(120)中相应第一连接组件(122)的外侧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履带混合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14)包括位于所述多通道油电滑环(113)两端的外端板(1141)和内端板(1142),以及固定于内外端板之间且交替布设的多个第一侧板(1143)和第二侧板(1144),内、外端板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支撑架(112)上;所述第一侧板(1143)的外侧壁沿径向设置相应的一个所述变形推杆(115),所述第二侧板(1144)的外侧壁沿径向设置相应的一对所述限位板(124)和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组件(1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支云峰侯之超赵天罡昕琦牛一涵朱泽航曹耕晨刘一芃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