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7347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熨烫设备,包括:熨烫底板,其上设有出汽孔;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以及盖设在发热板之上的汽化盖,汽化盖与发热板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汽化盖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相通的进水口;熨烫底板设于发热板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该二次汽化腔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的出口与熨烫底板的出汽孔相连通。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构成了相互连通的一次汽化腔和二次汽化腔,这有效延长了水流的汽化路径,从而充分利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的热量,使进入到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流充分汽化,进而提高熨烫设备的熨烫效率。备的熨烫效率。备的熨烫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熨烫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蒸汽熨烫类产品的发热结构都是采用电热管加热。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热管采用压铸工艺预埋进蒸汽发生器的发热体内部,其工艺复杂、不利于操作、报废率较高。同时,由于电热管自身的尺寸较大,导致整个蒸汽发生器的尺寸也会偏大,这样就会最终导致整个产品的尺寸较大、重量较大,不便于使用和携带,且必须通过产品自带的电源线供电才能够使用,不能满足消费者无线化的需求。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CN201910856738.0(公开号为CN110468571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熨斗用蒸汽发生装置及其应用的熨斗》,蒸汽发生装置的熨烫底板上依次叠置有发热体、发热体上盖、蒸汽腔上盖和隔热外壳,其中,发热体采用低电压、低功率陶瓷或五金发热印刷电阻发热片,其能通过可充电电池进行供电。在发热体上盖的上端面设有蒸汽导向槽,蒸汽导向槽连通熨烫底板上的蒸汽喷口,蒸汽喷口与蒸汽导向槽的出口之间还设有一段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当用户使用熨斗时,水箱里的水通过水雾发生器转化为冷雾汽,冷雾汽进入发热体上盖的蒸汽导向槽,由于发热体上盖和熨烫底板分别与发热片的上下两端面接触,都带有高温,因此,冷雾汽在发热体上盖的蒸汽导向槽中可完成第一次加热形成蒸汽,在蒸汽通过熨烫底板时,经过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受熨烫底板温度作用又进行二次加热,最后,由熨烫底板上的蒸汽喷口喷出,作用于衣物上。/>[0004]虽然,上述专利中的熨烫设备是采用可充电电池为发热片进行供电而产生热量的方式来产生蒸汽,其方便了产品的携带,也不受家庭供电限制,但,该蒸汽发生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还存有一定的不足,该蒸汽发生装置的发热片是直接贴合在熨烫底板上,对应地,蒸汽导向槽以及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只是对应分布在加热片的上部和周侧区域,而加热片的下层区域的产生的热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导致蒸汽产生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发热板产生的热量进而提高蒸汽产生效率的蒸汽发生器。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0007]本技术解决第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
[0008]熨烫底板,其上设有出汽孔;
[0009]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以及盖设在发热板之上的汽化盖,所述汽化盖与所述发热板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所述汽化盖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相通的进水口;
[0010]所述熨烫底板设于所述发热板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该二次汽化腔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的出口与熨烫底板的出汽孔相连通。
[0011]作为改进,所述一次汽化腔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一导流流道,第一导流流道与所述发热板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上述结构设置,延长了水汽的流通路径,充分利用发热板的热量,从而使进入到一次汽化腔中的水流充分汽化。
[0012]为了形成上述第一导流流道,并简化发热板的结构,所述发热板的顶壁上具有向上延伸且在顶壁上作螺旋布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汽化盖的底壁贴合从而由第一隔板、发热板的顶壁以及汽化盖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一导流流道。
[0013]为了将一次汽化腔与二次汽化腔相连通,所述发热板上还设有用于连通一次汽化腔与二次汽化腔的过流孔,该过流孔与第一导流流道的出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的进水口与第一导流流道的进口位置相对应。
[0014]为了使初步进入到一次汽化腔中的水流快速分散而充分汽化,所述发热板的顶壁上在与所述第一导流流道的进口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具有向上凸出的凸台,并由该凸台、汽化盖的底壁以及第一隔板共同形成一个下水压缩腔,该下水压缩腔对应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下方。在进水口位置,由于凸台和上面汽化盖之间的间隙能压缩到足够小(如2.0mm以下),这样从外部进来的水在此区域受到空间的挤压,会最大面积紧贴着上热底板的表面向四周扩散,这样可以充分吸收上加热底板的热量进行初步汽化,也避免水滴遇到高温表面之后产生的迸溅问题。
[0015]为了进一步延长了水汽的流通路径,提高汽化效率,所述二次汽化腔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二导流流道,第二导流流道与所述发热板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
[0016]为了形成上述第二导流流道,所述发热板的底壁上具有向下延伸而与所述汽化盖的底壁贴合的第二隔板,由第二隔板、发热板的底壁以及熨烫底板的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二导流流道。
[0017]作为改进,所述的加热元件为陶瓷发热片。由于陶瓷发热片的尺寸是灵活可选的,特别是厚度方面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最小厚度可以做到1.5mm。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整个蒸汽发生器的高度尺寸,从而可以大大缩小整个熨烫产品的尺寸,方便产品的使用和收藏。同时,由于该发热片是片状结构,大大提高了和发热板的接触面积,这样相对于传统的管状发热管,这种结构的发热板的表面温度会更均匀,熨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陶瓷发热片支持低压直流供电,这样整个产品只要外接一个低压直流输入电源(例如常见的充电宝),产品就能实现正常的工作,实现产品的无线化使用目的。
[0018]为了方便装配陶瓷发热片,所述发热板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体和下板体,所述陶瓷发热片设于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并与上板体与下板体均相互贴合。
[0019]本技术解决第二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熨烫设备,包括上述的蒸汽发生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通过汽化盖以及熨烫底板与发热板进行配合,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构成了相互连通的一次汽化腔和二次汽化腔,这有效延长了水流的汽化路径,能充分利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的热量,使进入到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流充分
汽化,进而提高熨烫设备的熨烫效率。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熨烫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分解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将底部翻转过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00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横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参见图1-图8,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熨烫底板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熨烫底板(10),其上设有出汽孔(11);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10)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20)以及盖设在发热板(20)之上的汽化盖(23),所述汽化盖(23)与所述发热板(20)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31),所述汽化盖(23)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31)相通的进水口(230);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烫底板(10)设于所述发热板(20)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20)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32),该二次汽化腔(32)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31)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32)的出口与熨烫底板(10)的出汽孔(11)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汽化腔(31)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一导流流道(310),第一导流流道(310)与所述发热板(20)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的顶壁上具有向上延伸且在顶壁上作螺旋布置的第一隔板(311),所述第一隔板(311)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汽化盖(23)的底壁贴合从而由第一隔板(311)、发热板(20)的顶壁以及汽化盖(23)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一导流流道(3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上还设有用于连通一次汽化腔(31)与二次汽化腔(32)的过流孔(210),该过流孔(210)与第一导流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燕雄吕宗权周祥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爱佳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