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833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包括加工设备,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台、注料系统、加热封尾系统、对标系统和工位转盘,加工台通过支撑块连接有倾斜设置有上管盒,加工台上设置有调节盘,调节盘上内设置有调节装置,加工台顶部设置有动力电机,动力电机输出管通过控制装置与调节盘上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软管的形状进行设计感应块,当软管头部朝下时,会使感应柱触动脉冲触点,使得调节电机得到信号进行正转,进行正常输送,当软管尾部朝下时,在支撑环的作用下软管无法触动脉冲触点,从而使得调节电机进行反转,对软管进行翻转,保证输出到工位转盘上的软管均尾部朝上,从而保证对软管的正常加工。从而保证对软管的正常加工。从而保证对软管的正常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软管灌装
,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药品生产中,常会需要软管来进行包装药膏,自动软管封尾机是利用加热技术及原理将塑料软管的封口表面在加热条件下,将软管口两边高压熔合在一起,能快速进行生产,并避免不必要的污染,保证药膏的品质。
[0003]软管在使用时具有软管头部与尾部之分,在灌装药膏时通常会采用在尾部进行灌装并封口,市面上现有的药膏软管,软管头部比尾部窄,且头部呈圆柱状密封有锡箔纸,进行密封,现有在进行软管灌装封尾加工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整理软管,使得软管的方向一致,保证从尾部灌装,通过人工进行操作效率低下易产生错误,并且还会污染软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现有在进行软管灌装封尾加工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整理软管,使得软管的方向一致,保证从尾部灌装,通过人工进行操作效率低下易产生错误,并且还会污染软管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其能实现对软管的翻转,保证尾部能进行灌装封尾。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包括加工设备,所述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台、注料系统、加热封尾系统、对标系统和工位转盘,所述加工台一侧通过支撑块连接有倾斜设置有上管盒,所述上管盒最底部设置有引导管,位于引导管处的所述加工台上设置有调节盘,所述调节盘上内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加工台顶部设置有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输出管通过控制装置与调节盘上端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开设在调节盘上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内侧壁开设有贯穿调节盘侧壁的输出口,所述圆形槽内底部设置有感应装置。
[0008]优选地,所述圆形槽内设置有圆柱筒,所述圆柱筒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转动轴与圆形槽侧壁连接,位于圆形槽处的所述调节盘内设置有调节电机,所述调节电机输出端贯穿调节盘侧壁与圆柱筒一侧的转动轴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感应装置包括开设在圆形槽底部的感应块,所述感应块内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底部设置有感应槽,所述感应槽内设置有脉冲触点,所述感应槽底部通过弹簧连接有受压板,所述受压板底部连接有感应柱。
[0010]优选地,所述感应块上设置有支撑环,位于输出口一侧的支撑环侧壁开设有缺口。
[0011]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与动力电机输出端端部连接的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端部设置有启动柱,所述调节盘顶部通过连接轴连接有控制盘,所述控制盘上开设有对与转动盘对应的对应口,位于对应口侧壁处的所述控制盘
上开设有受力口。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通过在上管盒与工位转盘之间设置间隔转动的调节盘来进行对软管的方向进行调节,根据软管的形状进行设计感应块,当软管头部朝下时,会使感应柱触动脉冲触点,使得调节电机得到信号进行正转,进行正常输送,当软管尾部朝下时,在支撑环的作用下软管无法触动脉冲触点,从而使得调节电机进行反转,对软管进行翻转,保证输出到工位转盘上的软管均尾部朝上,从而保证对软管的正常加工。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中调节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受压板装置中调节盘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受压板装置中感应块与支撑环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受压板装置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加工台、2注料系统、3加热封尾系统、4对标系统、5工位转盘、6上管盒、7引导管、8调节盘、9动力电机、10圆形槽、11输出口、12圆柱筒、13转动轴、14调节电机、15感应块、16脉冲触点、17受压板、18感应柱、19支撑环、20转动盘、21启动柱、22对应口、23控制盘、24受力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参照图1-6,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包括加工设备,其中加工设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台1、注料系统2、加热封尾系统3、对标系统4和工位转盘5,加工台1一侧通过支撑块连接有倾斜设置有上管盒6,上管盒6最底部设置有引导管7,引导管7端部倾斜接触在调节盘8上,只有当调节盘8上的圆柱筒12与引导管7处在同一位置时,引导管7内的软管才会掉入,位于引导管7处的加工台1上设置有调节盘8,调节盘8上内设置有调节装置,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开设在调节盘8上的圆形槽10,圆形槽10内侧壁开设有贯穿调节盘8侧壁的输出口11,圆形槽10内底部设置有感应装置,进一步地,感应装置包括开设在圆形槽10底部的感应块15,感应块15为圆形,感应块15内开设有圆槽,圆槽底部设置有感应槽,感应槽内设置有脉冲触点16,脉冲触点16与调节电机14电连接,感应槽底部通过弹簧连接有受压板17,受压板17底部连接有感应柱18,感应块15上设
置有支撑环19,位于输出口11一侧的支撑环19侧壁开设有缺口,其缺口大小略大于软管头部的圆柱管直径。
[0023]再进一步地,圆形槽10内设置有圆柱筒12,圆柱筒12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转动轴13与圆形槽10侧壁连接,位于圆形槽10处的调节盘8内设置有调节电机14,调节电机14输出端贯穿调节盘8侧壁与圆柱筒12一侧的转动轴13连接。
[0024]加工台1顶部设置有动力电机9,动力电机9输出管通过控制装置与调节盘8上端连接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包括与动力电机9输出端端部连接的转动盘20,转动盘20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端部设置有启动柱21,调节盘8顶部通过连接轴连接有控制盘23,控制盘23上开设有对与转动盘20对应的对应口22,位于对应口22侧壁处的控制盘23上开设有受力口24,通过设置转动盘20与控制盘23的传动,将动力电机9的持续旋转力转变成断续转动力,保证调节盘的输送与接受软管。
[0025]本技术中
[0026]当软管从上管盒中坠入到引导管中处时,会坠入到调节盘8上圆形槽10内的圆柱筒12内,当软管是正常掉入到圆柱筒12内,即尾部朝上坠入时,软管头部会抵触到设置在感应块15上的受压板17上,使得受压板17下移,受压板17连接的感应柱18会与设置在感应块15上的脉冲触点16进行接触,使得调节电机14受到正转的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包括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台(1)、注料系统(2)、加热封尾系统(3)、对标系统(4)和工位转盘(5),所述加工台(1)一侧通过支撑块连接有倾斜设置有上管盒(6),所述上管盒(6)最底部设置有引导管(7),位于引导管(7)处的所述加工台(1)上设置有调节盘(8),所述调节盘(8)上内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加工台(1)顶部设置有动力电机(9),所述动力电机(9)输出管通过控制装置与调节盘(8)上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开设在调节盘(8)上的圆形槽(10),所述圆形槽(10)内侧壁开设有贯穿调节盘(8)侧壁的输出口(11),所述圆形槽(10)内底部设置有感应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备自动调节换向的软管灌装封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槽(10)内设置有圆柱筒(12),所述圆柱筒(12)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转动轴(13)与圆形槽(10)侧壁连接,位于圆形槽(10)处的所述调节盘(8)内设置有调节电机(14),所述调节电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海峰李维龙李锐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新高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