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2521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及其运行方法,所述装置由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第一沉淀池、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第二沉淀池和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五个主体部分组成,其中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依次分为缺氧区、主PN/A区、氮抛光区和脱气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在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中被分离回收用于产能利用,污水中氮通过缺氧区的反硝化、主PN/A区的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和氮抛光区的多模式净化得以去除。该装置及运行方法具有污水潜能回收利用、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能耗物耗低等优点,是适用城市污水处理的新装置及新工艺。新工艺。新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城市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污水富含有机质,可被视为一种潜在的能源。污水中有机质的潜能约为14.7-28.7kJ/gCOD,以常见的城市污水COD浓度300mg/L为例,其有机质能可达1.2-2.4kWh/m3。常规污水处理过程的能耗约0.3-0.7kWh/m3,如果能对污水中的有机质能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则有可能实现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自给。然而,在常规污水处理中,氮、磷等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无机营养物的去除,必须依赖于有机质,尤其是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机碳源。因此,常规污水处理中碳、氮不可分离的状况严重限制了污水有机质潜能的回收利用。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生物脱氮工艺,利用一类自养型浮霉菌——厌氧氨氧化菌,以氨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无需依赖有机碳源即可完成污水生物脱氮过程。因此,采用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可将污水中的有机质解放出来,是实现污水有机质能回收利用的关键。
[0003]基于厌氧氨氧化的生物脱氮技术在城市污水主流处理工艺中的应用,一般称之为“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国际上当前的研究进展也仅止于中试规模的研究,尚未能实现真正的工程应用,其主要应用难点包括:(1)城市污水中氮浓度较低,不利于系统内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导致脱氮性能受限;(2)城市污水的低温条件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有很大影响,冬季低温时脱氮效率不高;(3)目前主流厌氧氨氧化研究中出水氨氮和总氮普遍较高,很难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要求,尚未形成可替代现有生物脱氮工艺的成熟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该装置可高效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有机质,稳定实现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且出水水质优、能耗物耗低,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包括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第一沉淀池、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第二沉淀池和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所述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连接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段出水管,出水端与第一沉淀池配水井的进水端连接,第一沉淀池配水井的出水端与第一沉淀池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底部排泥管与第一污泥泵房相连,设置在第一污泥泵房内的第一污泥回流泵通过回流污泥管连接至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的回流污泥入口、设置在第一污泥泵内的第一剩余污泥泵通过剩余污泥管与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相连;所述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连接至第一沉淀池的出水端,出水端连接至第二沉淀池配水井的进水端,第二沉淀池配水井的出水端与第二沉淀池
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通过底部排泥管与第二污泥泵房相连,设置在第二污泥泵房内的第二污泥回流泵通过回流污泥管连接至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回流污泥入口,设置在第二污泥回流泵内的第二剩余污泥泵通过剩余污泥管连接至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第二沉淀池的出水端连接至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或深度处理单元。
[0006]所述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设备,内部设有一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微孔曝气设备连接一号鼓风机,一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和一号鼓风机与PLC控制柜相连,一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的输出信号用以反馈控制一号鼓风机。
[0007]所述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分为缺氧区、主PN/A区、氮抛光区和脱气区,所述主PN/A区内部伸入有外碳源投加泵的投加管且该投加管连接至氮抛光区的进水口处,主PN/A区中部竖直方向设置挡流隔板将主PN/A区分隔成进水槽和出水槽,所述主PN/A区出水槽底部、氮抛光区底部和脱气区底部均设置有微孔曝气设备,且微孔曝气设备均与二号鼓风机连接,所述主PN/A区的进、出水槽内部分别设置二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和在线氨氮监测探头,所述氮抛光区内部设置三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这些探头的信号线均连接至PLC控制柜。
[0008]所述缺氧区内设置搅拌器或推流器。
[0009]所述氮抛光区内部设置搅拌器或推流器。
[0010]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设置在线硝酸盐氮监测探头,该探头的信号线连接至PLC控制柜。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创新和优点如下:
[0012]1、本技术高负荷碳分离池通过较低的溶解氧和短泥龄控制,避免有机物的过度氧化分解,而以固体形式(污泥)得以高效分离回收,可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污水有机质能;
[0013]2、本技术污水中的脱氮过程大部分通过主PN/A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过程完成,节约曝气能耗和碳源消耗;而剩余氮组分在氮抛光区内得以进一步去除,出水有机物及氮组分指标均能达到城市污水处理高标准排放要求;
[0014]3、本技术氮抛光区根据水质变化采用不同处理模式,可应对季节性水温变化和原水水质波动,保证出水水质稳定。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装置示意图。
[0016]图中:1-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2-第一沉淀池配水井;3-第一沉淀池;4-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5-缺氧区;6-主PN/A区;7-氮抛光区;8-脱气区;9-第二沉淀池配水井;10-第二沉淀池;11-进水管(渠);12-一号鼓风机;13-第一污泥泵房;14-第一污泥回流泵;15-第一剩余污泥排放泵;16-搅拌器/推流器;17-二号鼓风机;18-第二污泥泵房;19-第二污泥回流泵;20-第二剩余污泥排放泵;21-一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22-二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23-在线氨氮监测探头;24-三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25-在线硝酸盐氮监测探头;26-一号PLC控制柜;27-二号PLC控制柜;28-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29-挡流隔板;30-外碳源储备箱;31-外碳源投加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由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1)、第一沉淀池(3)、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4)、第二沉淀池(10)和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28)组成。
[0018]一、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1)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渠)连接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段,出水端通过出水管(渠)与第一沉淀池配水井(2)的进水端连接,第一沉淀池配水井(2)的出水端连接至第一沉淀池(3),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1)底部设置的曝气设备连接至一号鼓风机(12),同时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至第一污泥泵房(13),第一污泥泵房(13)内设置第一污泥回流泵(14)和第一剩余污泥排放泵(15),第一污泥回流泵(14)连接至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1)进口处的回流污泥入口,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第一沉淀池、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第二沉淀池和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所述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连接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段出水管,出水端与第一沉淀池配水井的进水端连接,第一沉淀池配水井的出水端与第一沉淀池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底部排泥管与第一污泥泵房相连,设置在第一污泥泵房内的第一污泥回流泵通过回流污泥管连接至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的回流污泥入口、设置在第一污泥泵内的第一剩余污泥泵通过剩余污泥管与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相连;所述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连接至第一沉淀池的出水端,出水端连接至第二沉淀池配水井的进水端,第二沉淀池配水井的出水端与第二沉淀池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通过底部排泥管与第二污泥泵房相连,设置在第二污泥泵房内的第二污泥回流泵通过回流污泥管连接至主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回流污泥入口,设置在第二污泥回流泵内的第二剩余污泥泵通过剩余污泥管连接至污泥厌氧消化产能单元,第二沉淀池的出水端连接至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或深度处理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分离耦合主流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负荷碳分离反应池底部设有微孔曝气设备,内部设有一号在线溶解氧监测探头,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润先郭兴芳吴凡松郑兴灿申世峰李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