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模式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96771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模式,该系统包括预沉缓冲区、水生植物净化区、强化入渗区和自动监测控制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构建以本地沉水植物为核心的净化系统,实现入河排口降雨污染及雨后水体中溶解性氮、磷污染物的高效净化,以及DO、ORP和透明度的提升;通过设有排气泄压系统的强化入渗区,改善下渗和排泄效果,削减降雨入河峰值流量;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将入河排口流速监测装置与提升系统关联,实现旱季、雨季运行模式自动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溶解性氮磷污染的净化以及DO、ORP、透明度的改善,具有建设运维成本低、抑制雨后水体黑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及降低河道雨季行洪排涝压力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镇水环境治理,具体涉及一种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模式


技术介绍

1、我国各地通过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初步解决了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问题,实现了“不黑不臭”的阶段性目标。但我国排水管网长期历史欠账较多,污染物旱季低流速沉积、雨季冲刷入河湖现象普遍,水体返黑返臭频发,尤其是水体沿线入河排口周边水体返黑返臭问题尤为严重,排口降雨污染成为水体返黑返臭的重要原因。

2、针对入河排口降雨污染的净化处理,部分城市采取一级强化、旋流分离、快速过滤等物理化学法为主的快速净化处理方式,对于削减cod(全称是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ss(全称是suspended solids,悬浮物)和tp(全称是total phosphorus,总磷)等入河、入湖污染物总量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快速处理方法在溶解性氮、磷污染物的去除和do(全称是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orp(全称是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的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沉缓冲区(1)、水生植物净化区(2)、强化入渗区(3)和自动监测控制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速监测装置(9)安装于入河排口内部,所述进水提升系统(10)的流量为变频可调设计,所述进水提升系统(10)的进水口保持在河道旱季运行水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沉缓冲区(1)的底部为斜坡型式,坡度α为5 - 45°;所述预沉缓冲区(1)的出水口设置有拦渣栅网(5),孔径为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沉缓冲区(1)、水生植物净化区(2)、强化入渗区(3)和自动监测控制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速监测装置(9)安装于入河排口内部,所述进水提升系统(10)的流量为变频可调设计,所述进水提升系统(10)的进水口保持在河道旱季运行水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沉缓冲区(1)的底部为斜坡型式,坡度α为5 - 45°;所述预沉缓冲区(1)的出水口设置有拦渣栅网(5),孔径为1-5 cm,所述拦渣栅网(5)的上部朝向所述预沉缓冲区(1)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11)分布于所述水生植物净化区(2)进水口的周边区域,所述沉水植物(12)的种植面积不低于水生植物净化区(2)总面积的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泄压管(7)与排水管(6)交叉连接,二者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排水管(6)的中部水位线以上;所述排气泄压管(7)出口设有防雨装置;所述排水管(6)的顶部有进水孔,孔径为2-5mm,开孔率为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河排口降雨净化耦合水质改善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入渗区(3)的上部填充粒径为0.2-1 cm的渗水土层(13),下部填充粒径为2-8 cm的砾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吴宝利孙永利刘智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