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启明专利>正文

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470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包括有转鼓,所述转鼓外设置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腔可容纳转鼓进行转动且外壳体与转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组拨片,若干组所述拨片的一端与转鼓的外侧壁上连接,所述拨片上远离转鼓的一端向外壳体的内壁延伸且不与外壳体内壁接触,该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通过在转鼓上增设的拨片将转鼓与外壳体之间的缝隙内的液体向上波动,由于液体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当转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液体会随着拨片拨动的方向流下,从而从转鼓上设置的通孔流入到转鼓内,且从下方的通孔流入外壳体与转鼓之间的间隙通过拨片也可回流进入转鼓内,并充分与织物接触,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织物上染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纺织制衣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织物湿处理,湿处理是包括织物的退浆、煮练、漂白、染色及普洗、酵洗、漂洗、石头磨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艺,而在湿处理的过程中,首重节能、环保、省水、电及燃料的消耗,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织物湿处理设备都是采用双层缸方式,外缸体是一个不转动的外壳,其功能是可以安置进水及排水管道和加热管道,连接支架传送动力至内缸体,但双侧缸之间设有间隙,液体存在与间隙或者在两层缸之间局部游走,未能与织物全接触,从而影响织湿处理的效果,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该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通过在转鼓上增设的拨片将转鼓与外壳体之间的缝隙内的液体向上波动,由于液体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当转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液体会随着拨片拨动的方向流下,从而从转鼓上设置的通孔流入到转鼓内,且从下方的通孔流入外壳体与转鼓间的间隙通过拨片也可回流进入转鼓内,使液体充分与织物接触,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
[0004]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包括有转鼓,所述转鼓外设置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腔可容纳转鼓进行转动且外壳体与转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组拨片,若干组所述拨片的一端与转鼓的外侧壁上连接,所述拨片上远离转鼓的一端向外壳体的内壁延伸且不与外壳体内壁接触,所述拨片的两侧从转鼓的表面延伸出且不与外壳体内壁接触,所述转鼓的一侧设置有织物进出口,所述转鼓上远离织物进出口的一侧安装有轴杆,所述转鼓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组通孔。
[000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轴杆的一端贯穿外壳体并通过轴承穿设在若干组轴承座上,所述轴杆上靠近轴承座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皮带轮,若干组所述轴承座的下方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一侧通过电机座安装有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皮带轮。
[000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壳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下方在外壳体安装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均通过管道与外界设备连接。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轴承座至少设置有两组,用于提升所述轴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拨片的长度及高度需小于外壳体与转鼓之间间隙的长度及高度且拨片需要有足够的拨动能力能把液体牵带向上。
[000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减少工作时的噪声。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通过在转鼓上增设的拨片将转鼓与外壳体之间的缝隙内的液体向上波动,由于液体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当转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液体会随着拨片拨动的方向流下,从而从转鼓上设置的通孔流入到转鼓内,且从下方的通孔流入外壳体与转鼓之间的间隙通过拨片也可回流进入转鼓内,此外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拨片的数量以及调节转鼓的速度,使液体下坠至间隙的速度低于拨片移动的速度,使液体大量存在于转鼓内,并充分与织物接触,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外壳体与转鼓间隙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支撑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转鼓;2、外壳体;3、拨片;4、织物进出口;5、轴杆;6、通孔;7、轴承座;8、第一皮带轮;9、支撑座;10、电机座; 11、正反转电机;12、第二皮带轮;13、进水口;14、出水口;15、皮带;16、支撑架;17、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6]实施例一
[0017]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包括有转鼓1,所述转鼓1外设置有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的内腔可容纳转鼓1进行转动且外壳体2与转鼓1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组拨片3,若干组所述拨片3的一端与转鼓1的外侧壁上连接,所述拨片3上远离转鼓1的一端向外壳体2的内壁延伸且不与外壳体2内壁接触,所述拨片3的两侧从转鼓1的表面延伸出且不与外壳体2内壁接触,所述转鼓1的一侧设置有织物进出口4,所述转鼓1上远离织物进出口4的一侧安装有轴杆5,所述转鼓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组通孔6。
[0018]所述轴杆5的一端贯穿外壳体2并通过轴承穿设在若干组轴承座 7上,所述轴杆5上靠近轴承座7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皮带轮8,若干组所述轴承座7的下方连接有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9的一侧通过电机座10安装有正反转电机11,所述正反转电机11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皮带轮12。
[0019]所述外壳体2的一侧上方设置有进水口13,所述进水口13的下方在外壳体2安装有出水口14,所述进水口13与出水口14均通过管道与外界设备连接。
[0020]所述轴承座7至少设置有两组,用于提升所述轴杆5在转动时的稳定性,避免轴杆5在转动时出现晃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0021]所述拨片3的长度及高度需小于外壳体2与转鼓1之间间隙的长度及高度且拨片3需要有足够的拨动能力能把液体牵带向上,这样可避免在移动时拨片3与外壳体2的内壁接触摩擦导致拨片3磨损变形。
[0022]所述第二皮带轮12与第一皮带轮8之间通过皮带15传动,减少工作时的噪声,皮带15不仅制造成本低,还可以在皮带轮过载时防止其他传动件的损坏。
[0023]本技术开始工作之前,先打开进水口13,通过管道连接并注入已计算水比的
水量及液体原料,再通过织物进出口4放入织物后,启动正反转电机11,通过皮带15传动,使转鼓1转动,转鼓1 的转动使安装在转鼓1上的拨片3随着转动,拨片3的转动使存在转鼓1与外壳体2之间间隙内的液体向上波动,当转鼓1为逆时针旋转时,经过三点钟方位时,拨片3上的液体会通过转鼓1上的通孔6倒流入转鼓1内,当转鼓1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经过九点钟方位时亦同样会流回转鼓1内,从而使液体在转鼓1内与织物充分接触,等待加工完毕之后关闭正反转电机11,将加工后织物取出,进行后续的加工。
[0024]该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通过在转鼓1上增设的拨片3将转鼓 1与外壳体2之间的缝隙内的液体向上波动,由于液体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当转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液体会随着拨片3拨动的方向流下,从而从转鼓1上设置的通孔6流入到转鼓1内,且从下方的通孔6流入外壳体2与转鼓1之间的间隙通过拨片3也可回流进入转鼓1内,此外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拨片3的数量以及调节转鼓1的速度,使液体下坠至间隙的速度低于拨片3移动的速度,使液体大量存在于转鼓 1内,并充分与织物接触,提高织物湿处理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转鼓(1),所述转鼓(1)外设置有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的内腔可容纳转鼓(1)进行转动且外壳体(2)与转鼓(1)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组拨片(3),若干组所述拨片(3)的一端与转鼓(1)的外侧壁上连接,所述拨片(3)上远离转鼓(1)的一端向外壳体(2)的内壁延伸且不与外壳体(2)内壁接触,所述拨片(3)的两侧从转鼓(1)的表面延伸出且不与外壳体(2)内壁接触,所述转鼓(1)的一侧设置有织物进出口(4),所述转鼓(1)上远离织物进出口(4)的一侧安装有轴杆(5),所述转鼓(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组通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物湿处理全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5)的一端贯穿外壳体(2)并通过轴承穿设在若干组轴承座(7)上,所述轴杆(5)上靠近轴承座(7)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皮带轮(8),若干组所述轴承座(7)的下方连接有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启明
申请(专利权)人:毛启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