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1976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动力驱动装置和底盘。加载机构具有加载电动机和加载力锤,向轨道加载激励。加载力锤端部具有力感应头,用于向控制器反馈力锤加载数据。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路连接,获取被激励的轨道反馈的响应信息。底盘用于承载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和动力驱动装置。底盘具有与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的行走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移动加载装置,能克服以往检测凭人工经验和受个人操作习惯影响的不稳定性,且外界光照条件、待检测结构表面的脏污不会对检测结果判断造成影响,同时能检测出一些目视检测法无法发现的隐蔽病害,实现尽早的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现有的结构安全问题。的结构安全问题。的结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检测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中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也在不断增加,而在列车荷载的往复作用下,轨道结构也陆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病害,因此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于线路的养护维修和轨道检测的需求不断提高,轨道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实现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
[0003]现有的轨道检测大多为现场人工巡检和基于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式。对于现场工人巡检的方式而言,该方式对于工人的操作经验依赖较多,操作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检测水平离散性较大,缺乏一种通用、准确且不依赖于人工主观经验的检测模式及评判方法。对于基于激光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轨道结构病害检查而言,其易于实现轨检车装车及自动检测,但受外界光照环境及结构表面脏污情况影响较为严重,同时对于外观正常但实际力学状态已经出现失效的隐蔽病害检测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在外界光照条件较差、待检测结构表面脏污严重、检测方法对于工人经验的依赖性较强、人工敲击力不均匀、检测方法缺少系统性等方面的不足,无法较为准确的进行失效隐蔽病害的检测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动力驱动装置和底盘;
[0007]加载机构具有加载电动机和加载力锤,加载电动机驱动加载力锤向轨道加载激励,加载力锤端部具有力感应头,用于向控制器反馈力锤加载数据;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路连接,用于获取被激励的轨道反馈的响应信息;底盘用于承载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和动力驱动装置;该底盘具有与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的行走轮,通过该行走轮可使底盘沿轨道移动;控制器还与加载机构电路连接,通过改变加载电动机的转速调节加载力锤的加载频率;加载机构可相对于底盘移动,改变加载力锤与轨道的距离;
[0008]电源向移动加载装置提供电能。
[0009]优选地,加载力锤竖向布置,并且位于某侧路轨的上方,加载电动机横向布置;加载机构还包括转动杆和力锤导向套筒,转动杆一端与加载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力锤活动连接,力锤导向套筒与加载力锤相互套接,并且竖向固定安装;加载电动机通过驱动转动杆摆动,使加载力锤竖向移动;加载机构可相对于底盘竖向移动,改变加载力锤相对于轨道的高度。
[0010]优选地,加载机构还包括力锤连接杆,该力锤连接杆两端分别与转动杆和加载力锤相铰接。
[0011]优选地,加载机构还包括安装板,该安装板一侧与加载电动机的输出轴相套装,另一侧与底盘相连接。
[0012]优选地,加载机构数量为3对,位于底盘两侧。
[0013]优选地,传感器包括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和声压传感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用于获取被激励轨道的振动加速度数据,声压传感器用于获取被激励轨道的声压数据。
[0014]优选地,行走轮成对设置;动力驱动装置包括相互驱动连接的伺服电机和蜗轮蜗杆减速器,该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行走轮。
[0015]优选地,还包括里程编码器,该里程编码器分别与行走轮和控制器电路连接,用于获取并传输移动加载装置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0016]由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包括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动力驱动装置和底盘。加载机构具有加载电动机和加载力锤,向轨道加载激励。加载力锤端部具有力感应头,用于向控制器反馈力锤加载数据。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路连接,用于获取被激励的轨道反馈的响应信息。底盘用于承载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和动力驱动装置。该底盘具有与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的行走轮,通过该行走轮可使底盘沿轨道移动。控制器还与加载机构电路连接,用于调节加载力锤的加载频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移动加载装置,主要解决既有人工检测效率和准确率低、图像处理技术受外界环境和结构表面脏污影响较大、结构中的隐蔽病害不易察觉等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通过动力驱动模块实现轨道病害识别装置沿线路里程方向走行,运用加载机构对轨道结构施加荷载激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和声压传感器采集响应数据,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判断轨道病害的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实现对于轨道病害检测效率和准确率的提高。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能够克服以往检测凭人工经验和受个人操作习惯影响的不稳定性,且外界光照条件、待检测结构表面的脏污不会对检测结果判断造成影响,同时能够检测出一些目视检测法无法发现的隐蔽病害,实现尽早的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现有的结构安全问题。
[0017]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的设备立体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的俯视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的仰视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的加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底盘 2.电气控制柜支架 3.电气控制柜 4.动力电池模组 5.加载机构 6.行走轮 7.动力驱动装置 8.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9.声压传感器 10.里程编码器;11.轴承支架。
[0025]501.加载电动机 502.安装板 503.转动杆 504.力锤连接杆 505.力锤导向套筒 506.加载力锤 507.力感应头
[0026]701.伺服电机 702.蜗轮蜗杆减速器 703.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轨道病害识别的移动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动力驱动装置和底盘;所述加载机构具有加载电动机和加载力锤,所述加载电动机驱动所述加载力锤向轨道加载激励,所述加载力锤端部具有力感应头,用于向所述控制器反馈力锤加载数据;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路连接,用于获取被激励的轨道反馈的响应信息;所述底盘用于承载所述加载机构、传感器、控制器、电源和动力驱动装置;该底盘具有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的行走轮,通过该行走轮可使所述底盘沿轨道移动;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加载机构电路连接,通过改变所述加载电动机的转速调节所述加载力锤的加载频率;所述加载机构可相对于所述底盘移动,改变所述加载力锤与轨道的距离;所述电源向所述移动加载装置提供电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力锤竖向布置,并且位于某侧路轨的上方,所述加载电动机横向布置;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转动杆和力锤导向套筒,所述转动杆一端与所述加载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力锤活动连接,所述力锤导向套筒与所述加载力锤相互套接,并且竖向固定安装;所述加载电动机通过驱动所述转动杆摆动,使所述加载力锤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博文李佳静费琳琳赵闻强曾钦娥王兵兵王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