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8957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涉及建筑桥梁技术领域。包括上板、软钢耗能器、弹簧复位圈、下板、支承垫石和梁底钢板;其中,软钢耗能器和弹簧复位圈均布在上板和下板之间;上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梁底钢板连接;下板通过地锚螺栓与支承垫石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软钢耗能器和弹簧复位圈,在保证橡胶支座滑移不受限制的情况下限制梁体位移,避免梁体位移过大或落梁,并且能保证限位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及耗能能力,保证地震作用下桥梁的损伤不致过大,降低震后结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桥梁,具体为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


技术介绍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由于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所以活动断层及地震活动在境内十分密集且活跃。

2、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咽喉,不仅是区域交通的枢纽工程,更是交通网络中最脆弱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地震中的表现严重影响着灾害救援以及震后经济快速复苏。在役桥梁遭受地震后各种桥梁结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在近断层地区,由于其特殊的震源机制、断层破裂方向、断裂面相对滑动方向等复杂因素,致使其对桥梁的破坏相比于远场地震大幅增加。因此近断层地区的结构抗震设计需加强重视,避免交通网络发生大面积瘫痪。

3、桥梁工程在地震中遭受到的严重损害不仅切断了交通生命线,还对社会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止是本身结构物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震后灾区修复困难造成的更大的间接损失。尽量减轻甚至消除桥梁震害是工程师和学者的共同目标,也是当前桥梁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1)、软钢耗能器(2)、弹簧复位圈(3)、下板(4)、和梁底钢板(6);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垫石(5),所述下板(4)设有四个第二直槽孔(42),通过地锚螺栓(8)与支承垫石(5)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钢耗能器(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螺栓(1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板(1)和所述下板(4)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复位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1)、软钢耗能器(2)、弹簧复位圈(3)、下板(4)、和梁底钢板(6);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垫石(5),所述下板(4)设有四个第二直槽孔(42),通过地锚螺栓(8)与支承垫石(5)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钢耗能器(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螺栓(1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板(1)和所述下板(4)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复位圈(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9)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板(1)和所述下板(4)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设有四个梁底钢板内孔(61),并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螺栓(7)的一端设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垫石(5)设有四个支承垫石内孔(51),并设有内螺纹;所述地锚螺栓(8)的下部设有与所述支承垫石内孔(51)相适配的外螺纹。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更换的自复位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软钢耗能器(2)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成哑铃型软钢棒或沙漏型软钢板;所述软钢耗能器(2)根据实际变形需求在每边设置单个或多个;每个所述软钢耗能器(2)的两端均在截面中心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永军王硕宋园高岭谈俊卿魏景新张举智王祎楠马腾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