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化银乳剂及其制造方法、卤化银感光材料及其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41370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卤化银乳剂,其由氯化银含量为98%以上的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在该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具有溴化银含量为0.5~5%的层,且该层覆盖在距离颗粒表面深0~0.01μm的区域,以及还涉及卤化银乳剂,其含对银有吸附能的化合物A,并且由氯化银含量在90%以上的卤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卤化银颗粒具有化合物A含有浓度不同的芯部和壳部结构,且壳部所含的化合物A的浓度比芯部所含的化合物A的浓度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卤化银乳剂、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卤化银彩色照相感光材料,采用这些材料的成像方法以及卤化银乳剂的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在高照度曝光时显影稳定性以及潜影稳定性优良、且细线再现稳定性良好的卤化银乳剂,以及与曝光方式无关、总能得到稳定的高品质印相、特别在实施高照度短时间曝光的数字曝光情况下,感度高、灰雾低,而且从曝光后到显影处理期间潜影稳定性优异的卤化银乳剂、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卤化银彩色照相感光材料,以及采用这些材料的成像方法以及卤化银乳剂的制造方法。即,强烈希望出现一种这样的感光材料,其在现有的照相成像方式和使用高辉度光短时间扫描曝光成像的任一情况下都能得到良好图像。同时,针对起始于喷墨方式的其它非银盐输出介质的快速发展,强烈希望出现在画质、成本和大量生产性能方面更加先进的感光材料。迄今为止,在彩色相纸方面,作为成功地进行更迅速的显影处理手段,其采用的卤化银乳剂是氯化银乳剂或者氯化银含量较高的卤化银乳剂。另一方面,在特开昭64-26837号中提供了一种高氯化银乳剂,其具有在卤化银颗粒顶点附近溴化银含量较高的区域,在特开平1-105940号中公开了通过在溴化银定域区域选择性地掺杂Ir,可以提供潜影稳定性和互易相不规则(相反则不轨)特性优良的高氯化银乳剂。在美国专利第5627020号中公开了通过使用掺杂有Ir的溴化银微粒形成溴化银定域区域的方法,但是在任何一种方法中都不能充分地对曝光后初期的潜影稳定性进行改进。在特开平11-109534中记载了通过使卤化银颗粒表面附近具有含铱化合物的溴化银富有相,并使该区域成为该溴化银富有相内侧处的铱化合物密度比该溴化银富有相外侧处的铱化合物密度高的区域,得到一种互易相不规则性能、潜影稳定性、高湿度依赖性改善的卤化银乳剂。在这些专利技术中,其特征是10~40%的含高溴化银的定域相被设置在卤化银颗粒的顶点部分,但是在卤化银乳剂的稳定性和处理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在特开2001-188311中记载了一种通过使卤化银颗粒表面附近具有溴化银、碘化银的富有相,并在添加灰雾抑制剂化合物之前和之后分2次导入该富有相,从而改进互易相不规则性能和涂布液停滞性能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卤化银乳剂的保存性能存在不足。在欧洲专利第336425号、欧洲专利第336426号、特开平2-20853号、特开平2-20854号、特开平5-66511号、美国专利第5132203号、美国专利第4847191号、美国专利3790390号、特公昭48-35373等中,作为与掺杂含氰基配位体络合物相关的已公开实例已经广泛地为人所知。在这些专利中,尽管公开了改进高感度、互易相不规则性等的方法,但是在潜影稳定性、显影处理时的灰雾耐受性能方面还存在未解决的课题。此外,在特开平11-24194号、特开平11-102042号、特开平10-293377号、特开平8-179452号、特开平7-72569号、美国专利5360712号、美国专利5457021号、美国专利5462849等中公开了采用以二吡啶(bipyridine)、CO、嘧啶、咪唑等作为配位体的有机配位体化合物络合物实现高感度化等的说明,但是涉及到高照度时的显影稳定性或者潜影稳定性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此外,在最近成为话题的数字曝光方式中,在由高照度带来的极短时间下的曝光适应性方面,已经弄清仅通过现有的潜影稳定性改进技术是不能获得足够的实用品质的。作为适于这种数字曝光方式的技术,例如有美国专利第5601513号中记载的适于形成溴化银定域相的化学增感和色增感方法,此外还有在欧洲专利第750222和欧洲专利772079号中记载的采用碘氯化银的方法。但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经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技术对数字曝光适应性进行改进时,不仅在潜影稳定性方面的改进不充分,而且感光材料的耐压性以及对曝光时温度变化的稳定性也显著劣化,因此期望迅速进行改进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形成卤化银乳剂颗粒时,已知一种与以巯基化合物为首的银离子有吸附性的化合物的存在下形成颗粒的方法。特别是在形成颗粒时,由于存在有巯基的、即所谓灰雾抑制剂,可以得到灰雾较少的卤化银乳剂,但同时乳剂的耐压性能显著劣化,因此难以得到低灰雾性和耐压性两全的乳剂颗粒。通过以下构成可以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构成1卤化银乳剂,其由氯化银含量为98%以上的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在该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具有溴化银含量为0.5~5%的层,且该层覆盖在距离颗粒表面深0~0.01μm的区域。构成2卤化银乳剂,其含对银有吸附能的化合物A,并且由氯化银含量在90%以上的卤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卤化银颗粒具有化合物A含有浓度不同的芯部和壳部结构,且壳部所含的化合物A的浓度比芯部所含的化合物A的浓度低。构成3卤化银乳剂,其已用化学增感进行调整,并且由氯化银含量在90%以上的卤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化学增感时,按顺序添加用以下通式(I)表示的具有多硫属结构的化合物B以及巯基化合物C;通式(I)-(X)m-(Y)n-式中X和Y分别为选自硫、硒和碲的元素、m和n表示1以上的整数。构成4由氯化银含量为98%以上的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形成的卤化银乳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对基质颗粒乳剂进行调整的基质颗粒乳剂调整工序;向所述基质颗粒乳剂添加溴化化合物的第1溴化化合物添加工序;在所述第1溴化化合物添加工序之后,对所述基质颗粒乳剂实施60分钟以上的化学增感处理的化学增感工序;以及在所述化学增感工序之后,向所述基质颗粒乳剂添加溴化化合物的第2溴化化合物添加工序。构成5由氯化银含量为90%以上的卤化银颗粒形成的卤化银乳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按顺序具有以下工序对基质颗粒乳剂进行调整的工序;添加增感剂的工序;添加化合物B的工序,该化合物B具有以下通式(I)表示的具有多硫属结构;以及添加巯基化合物C的工序;通式(I)-(X)m-(Y)n-式中X和Y分别为选自硫、硒和碲的元素、m和n表示1以上的整数。构成6卤化银照相感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支持体上至少具有1层成像层,且该成像层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卤化银乳剂。构成7卤化银彩色照相感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支持体上至少具有黄色成像层、品红色成像层和青色成像层各1层,且该有色成像层至少1层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卤化银乳剂。构成8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对所述的卤化银彩色照相感光材料上的每一象素实施10-10秒以上10-3秒以下的曝光时间的曝光工序和发色显影处理工序,其特征在于所得彩色图像的有效阶调区域(VE)在各彩色成像层分别为0.65以上0.84以下,且具有最大有效阶调区域的彩色成像层的VE值与具有最小有效阶调区域的彩色成像层的VE值之差(ΔVE)在0以上0.08以下。本专利技术详细描述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在由氯化银含量为98%以上的氯溴化银或者氯碘溴化银形成的卤化银乳剂中,优选该氯溴化银乳剂或者氯碘溴化银乳剂在距离卤化银颗粒表面深0~0.01μm的区域中,溴化银含量为0.5~5%。在卤化银乳剂中形成溴化银含有相的方式可通过添加溴化银含量为0.5~5%的卤化银微粒来形成,且该颗粒的粒径比基质颗粒小,其粒径在0.1μm以下,更优选在0.07μ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卤化银乳剂,其由氯化银含量为98%以上的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形成,其特征在于在该氯溴化银颗粒或者氯碘溴化银颗粒具有溴化银含量为0.5~5%的层,且该层覆盖在距离颗粒表面深0~0.01μm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修二田中雄儿久保寺满广黑田浩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