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清河专利>正文

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9158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主要指在相机的入光取景暗舱内设有一可前后移动的遮景框。另设有一同步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的一端与遮景框枢接在一起,而另端则设有一转钮,另在切换机构的适当位置处延伸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遮景片,组合时,该切换机构的转钮系位于相机的顶部之外,遮景片位于观景窗内,而遮景框则位于入光取景暗舱内且靠近镜头的位置处,使用时转动转钮,遮景片会与遮景框同时转动,令使用者从观景窗上能看到遮景的实景的大小。(*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像机,具体地讲是一种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一般习用的相机,请参见图6所示,其在相机入光取景暗舱10的上、下二侧各嵌设有一遮光片20,该二遮光片20与一切换相杆连接设在一起,而切换杆的另一端则与一拨钮30相接设,使用时,当未拨动拨钮30至全景P状态时,该二遮片20位于入光取景暗舱10的上、下二侧,且未遮蔽到镜头40,而当拨动拨钮30至全景P状态时,该二遮片20即会藉由切换杆的带动而转动,并遮蔽到镜头40,使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横向超广角的特殊效果。但,当在照像时,使用者是由观景窗50上直接观景,然从观景窗50上并无法知道相机是否处于标准S或全景P的状态中,使其还要拿下相机100仔细端详拨钮30是位于那一位置上,而使原本找好的观景角度必须重新再调整,而增加使用者的不便之处。为改进上述习用相机装置的各种缺点,本创作人经过长久的努力研究试验,终开发出本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令使用者从观景窗内即可清楚了解相机是否处于拍摄全景状态,增加使用者使用上的便利。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包括有一相机的底片入光取景暗舱,该暗舱内设有一遮景框,遮景框连接一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暗景框的一侧向外延伸有一卡柱,该卡柱并卡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的沟槽中,带动遮景框在底片暗舱内前后移动,遮景框的中间为透空,上下两侧设有遮景板;切换机构包括有一摆动臂、一隔板及一拨动杆,其中摆动臂一端枢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上,而另一端则设有一滑槽,并卡设于遮景框的卡柱上;一隔板,该隔板置设在与摆动臂同一侧上,而该隔板在其适当的位置处设有一穿孔,并在对应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所设的沟槽的位置处设有一凹槽;一拨动杆,该拨动杆一端穿过隔板所设的穿孔再插设在摆动臂上,而另端则设有一转钮,该转钮并露出于相机之外,另在该拨动杆的侧缘处向外延伸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遮景片;上述构件组合在相机内时,该遮景框在底片入光取景舱内,且靠近相机的镜头,拨动杆的遮景片则位于相机观景窗一侧,且于观景窗呈垂直位置,当转动转钮,使相机处于拍摄全景效果的状态时,遮景框靠近于底片的位置处,而遮景片则位于观景窗窗且于观景窗平行。本技术中,由于拨动杆上的遮景片与遮景框同步转动,使得当使用者若从观景窗上看到遮景片,限代表该相机系位于拍摄全景状态中,令使用者能很方便及迅速地了解该相机为何种拍摄状态中,增加使用的利。附图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 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 为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3 为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一。图4 为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之二。图5 为本灾用型所拍摄出照片实施例。图6 习用相机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先请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相机100的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的上侧的侧面上设有一沟槽201,并在邻近于该沟槽201的适当位置处设有一穿孔202,另设有一遮景框1,该遮景框1设置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内,而遮景框1的中间为一透空11,且上、下二侧设有遮景板12,并在遮景框1的上侧外延伸设有一卡柱13,该卡柱13的宽度系配合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所设的沟槽201,另设有一同步切换机构10,该切换机构10包括有一摆动臂2,该摆动臂系置设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的上侧外,其一端设有一滑槽21,而另端的顶部设有一凸柱22,于该凸柱22内设有一枢接孔23,而底部则设且枢轴24。另设有一隔板3,该隔板3系置设在摆动臂2的上方,其在对应于摆动臂所设的凸柱22的位置处设有一轴孔31,使凸柱22套设在轴孔31上,且隔板3在对应于遮景框1的卡柱13的位置处设有一凹槽32,并在凹槽32的一端设有档块33,另设有一拨动杆4,该拨动杆4的一端41枢接在摆动臂2所设的枢接孔23上,而另一端设有一转钮42,并在该拨动杆4的适当位置处向外延设至少一个以上的遮景片43,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设有两个遮景片43,且该二遮景片43恰位于相机观景窗30之上下两侧。请参见图1、图2所示,本技术在组合时,该遮景框1所设的卡柱13卡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所设的沟槽201中,使遮景框1置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内,另将切换机构10的摆动臂2所设的枢轴24套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的穿孔202中,用为轴心之用,并使摆动臂一端的滑槽21套设在遮景框1的卡柱13上,藉由摆动臂2的摆动而使遮景框1作直线运动,另将隔板3卡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的上侧,使摆动臂2的凸柱22套设在隔板3的轴孔31上,并令遮景框1的卡柱13套设在摆动臂2的滑槽21后,所露出于外的一端位于隔板3的凹槽32上,此时,将切换机构10的拨动杆4穿过相机100外壳顶部所设的开口101,使拨动杆4的转钮42置设于相机100外,便于使用者转动。而拨动杆4的一端则穿过隔板3并插设在摆动臂2所设的枢接孔23上,而拨动杆4的所设的遮景片43则位于相机观景窗30的一侧,且与观景窗30呈垂直位置,而遮景框1则邻近于相机镜头40的位置处,此即完成整个相机的组合。本技术在使用时,请参见图3、图4所示,当使用者未转动转钮42,而使相机100处于标准状态时,由于使用者从相机100的观景窗30所看到的景物会完全投影到底片50上,如图4中二交叉实线200,使相机100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为标准效果照片,而当使用者转动转钮42时,该拨动杆4上的遮景片43会跟着转动,并位于观景窗30的上、下两侧,同时,藉由拨动杆4的转动使与拨动杆4枢接的摆动臂2亦跟着转动,而套设于转动臂2的滑槽21上的卡柱13则会带动遮景框1作直线运动,并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内向后移动,而在隔板3的凹槽32上设有挡块33,可藉由该挡块33抵挡遮景框1卡柱13,使遮景框1不会跑出底片入光取景暗舱20的沟槽201外,此时,该遮景框1系靠近于底片50的位置处,由于使用者从相机100的观景窗30所看到的景物,会因遮景框1靠近底片50,而使欲投影到底片50的景物其上下二侧的景物会被遮景框1的上下遮景板12挡住,而使只有穿过遮景框1中间的透空位置11的景物会投影到底片50上,如图4中两虚线300,使拍摄出来的照片变成横向的超广角全景照片400,如图5所示,即照片上下景物为空白只留中间三分之一景像。本技术中,由于拨动杆4上的遮景片43与遮景框1同步转动,使得当使用者若从观景窗30上看到遮景片43,限代表该相机100系位于拍摄全景状态中,令使用者能很方便及迅速地了解该相机100为何种拍摄状态中,增加使用的便利。权利要求1.一种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包括有一相机的底片入光取景暗舱,该暗舱内设有一遮景框,遮景框连接一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暗景框的一侧向外延伸有一卡柱,该卡柱并卡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的沟槽中,带动遮景框在底片暗舱内前后移动,遮景框的中间为透空,上下两侧设有遮景板;切换机构包括有一摆动臂、一隔板及一转动杆,其中摆动臂一端枢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上,而另一端则设有一滑槽,并卡设于遮景框的卡柱上;一隔板,该隔板置设在与摆动臂同一侧上,而该隔板在其适当的位置处设有一穿孔,并在对应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所设的沟槽的位置处设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拍摄出标准或全景效果的相机结构,包括有一相机的底片入光取景暗舱,该暗舱内设有一遮景框,遮景框连接一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暗景框的一侧向外延伸有一卡柱,该卡柱并卡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的沟槽中,带动遮景框在底片暗舱内前后移动,遮景框的中间为透空,上下两侧设有遮景板;切换机构包括有一摆动臂、一隔板及一转动杆,其中摆动臂一端枢设在底片入光取景暗舱上,而另一端则设有一滑槽,并卡设于遮景框的卡柱上;一隔板,该隔板置设在与摆动臂同一侧上,而该隔板在其适当的位置处设有一穿孔,并在对应于底片入光取景暗舱所设的沟槽的位置处设有一凹槽;一转动杆,该转动杆一端穿过隔板所设的穿孔再插设在摆动臂上,而另端则设有一转钮,该转钮并露出于相机之外,另在该转动杆的侧缘处向外延伸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遮景片;上述构件组合在相机内时,该遮景框在底片入光取景舱内,且靠近相机的镜头,而转动杆的遮景片则位于相机观景窗一侧,且于观景窗呈垂直位置,当转动转钮,使相机处于拍摄全景效果的状态时,遮景框靠近于底片的位置处,而遮景片则位于观景窗窗且于观景窗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清河李坤炼
申请(专利权)人:江清河李坤炼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