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7914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其属于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气缸主体及机冷器,气缸主体内设有由气缸主体内的间隙形成的机油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第二冷却液口、第一机油口和第二机油口,第一冷却液口和第二冷却液口与冷却液通路连通;机冷器位于气缸主体的上方并与气缸主体的顶壁固定连接,机冷器朝向气缸主体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第三冷却液口与第一冷却液口连通,第四冷却液口与第二冷却液口连通,第三机油口与第一机油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能够减小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是车辆上的重要组成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整体性能。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连接冷却系统,以对其内的部件及机油进行冷却。
[0003]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内的机油通常采用机冷器进行冷却,具体的,位于发动机侧面的冷却水出口通过一个外接的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顶面的冷却水入口通过另一个外接的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侧面的机油出口通过一个外接的油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位于发动机底侧的机油入口通过另一个外接的油管路与机冷器进行连通。
[0004]可见,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和机冷器通过外接的管路进行连接,且两个装置之间的管路较长,导致冷却液或机油流动时的阻力较大,且连接处较多,存在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能够减小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0006]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发动机,包括:
[0008]气缸主体,所述气缸主体内设有机油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机油通路和所述冷却液通路由气缸主体内的间隙形成,且所述机油通路与所述冷却液通路相互独立,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第二冷却液口、第一机油口和第二机油口,所述第一冷却液口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与所述冷却液通路连通,所述第一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与所述机油通路连通;
[0009]机冷器,位于所述气缸主体的上方并与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机冷器朝向所述气缸主体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所述第三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口连通,所述第四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液口连通,所述第三机油口与所述第一机油口连通,所述第四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机冷器的底壁设有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机冷器与所述气缸主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紧固螺钉固定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安装法兰上和/或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法兰和所述气缸主体之间的间隙。
[0012]可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法兰上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还与所述机冷器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气缸主体的顶壁为相对于所述气缸主体侧壁倾斜的壁面,所述机冷器的底壁为与所述倾斜的壁面相匹配的倾斜壁面。
[0014]可选地,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气缸主体和所述机冷器之间的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及第五密封圈;
[0015]所述第二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冷却液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三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冷却液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二冷却液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四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一机油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所述第五密封圈围绕所述第二机油口设置并用于防止第一机油口处的液体泄漏。
[0016]可选地,所述机冷器内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间隔设置形成相互独立的冷却液通道和冷却油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和所述第四冷却液口均连通,所述冷却油通道与所述第三机油口和所述第四机油口均连通。
[0017]可选地,所述机油通路包括连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机油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通路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路垂直于所述第一通路并靠近所述气缸主体的底壁设置,且所述第二通路分别连通于所述发动机中的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
[0018]可选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气缸主体上的冷却液泵及机油泵,所述冷却液泵连通于所述冷却液通路中,并用于驱动所述冷却液通路中的冷却液流动,所述机油泵连通于所述机油通路中,并用于驱动所述机油通路中的机油流动。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口的口径与所述第三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的口径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一机油口的口径与所述第三机油口的口径相同,所述第二机油口的口径与所述第四机油口的口径相同。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21]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中,机冷器直接安装固定在气缸主体上,且机冷器上的功能口能够与气缸主体上的功能口正对连通,相较于现有技术,无需在气缸主体与机冷器之间设置管路,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的阻力,减小了冷却液和机油流动时所需的驱动力,且连接处较少,降低了冷却液和机油泄漏的风险。
[0022]另外,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实现了机冷器水路油路的高度集成化,便于机冷器的安装,降低了发动机的成本,优化了发动机的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俯视图一;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俯视图二;
[0026]图4是本技术图3所示的A-A剖视图;
[0027]图5是本技术图3所示的B-B剖视图;
[0028]图6是本技术图3所示的C-C剖视图;
[0029]图7是本技术图6所示的E-E剖视图;
[0030]图8是本技术图3所示的D-D剖视图。
[0031]图中:
[0032]1、气缸主体;11、第一冷却液口;12、第二冷却液口;13、第一机油口;14、第一机油口;2、机油通路;21、第一通路;22、第二通路;3、冷却液通路;31、第三通路;32、第四通路;4、机冷器;5、安装法兰;6、紧固螺钉;7、气缸体进液口;8、第二密封圈;9、第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主体(1),所述气缸主体(1)内设有机油通路(2)和冷却液通路(3),所述机油通路(2)和所述冷却液通路(3)由气缸主体(1)内的间隙形成,且所述机油通路(2)与所述冷却液通路(3)相互独立,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一冷却液口(11)、第二冷却液口(12)、第一机油口(13)和第二机油口(14),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和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与所述冷却液通路(3)连通,所述第一机油口(13)与所述第二机油口(14)与所述机油通路(2)连通;机冷器(4),位于所述气缸主体(1)的上方并与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机冷器(4)朝向所述气缸主体(1)的底壁具有第三冷却液口、第四冷却液口、第三机油口和第四机油口,所述第三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口(11)连通,所述第四冷却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液口(12)连通,所述第三机油口与所述第一机油口(13)连通,所述第四机油口与所述第二机油口(1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冷器(4)的底壁设有安装法兰(5),所述安装法兰(5)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机冷器(4)与所述气缸主体(1)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紧固螺钉(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法兰(5)上和/或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发动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法兰(5)和所述气缸主体(1)之间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法兰(5)上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还与所述机冷器(4)的侧壁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主体(1)的顶壁为相对于所述气缸主体(1)侧壁倾斜的壁面,所述机冷器(4)的底壁为与所述倾斜的壁面相匹配的倾斜壁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洪江高井辉郭超谭昭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