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6869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3
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后处理单元、第二后处理单元以及混合腔体。所述混合腔体用以供尿素喷嘴向其内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一载体。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用以破碎以及分流所述尿素液滴的破碎分流装置,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暴露在所述混合腔体内的正面以及暴露在出气腔体内的背面。所述破碎分流装置的正面设有向远离所述第一载体的方向凹陷的弧形凹陷部以及与所述弧形凹陷部相连通的若干分流槽,所述分流槽沿所述弧形凹陷部的径向延伸且呈散射状。如此设置,增大了尿素液滴与尾气的混合距离,有利于尿素蒸发和热解,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结晶的风险。结晶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后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尾气后处理装置通常包括若干个串联布置的后处理单元,例如,柴油氧化器(DOC)、柴油颗粒捕集器(DPF)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为了实现尿素液滴与尾气的均匀混合,以促进尿素的热解、水解,通常会在选择性催化还原器的上游设置混合器以及位于混合器中的尿素破碎板。当尿素液滴在尿素破碎板上破碎时,如何使尿素液滴与尾气的混合气流能够均匀地分散开以降低尿素结晶风险,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尿素结晶能力较强的尾气后处理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后处理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之间的混合腔体,所述混合腔体用以供尿素喷嘴向所述混合腔体内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以及封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载体;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包括外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的第二壳体、封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载体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环形腔体;所述第二载体设有入口端部以及出口端部,其中所述入口端部相较于所述出口端部更远离所述混合腔体,所述环形腔体的一端与所述混合腔体相连通,所述环形腔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入口端部相连通;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用以破碎以及分流所述尿素液滴的破碎分流装置,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与所述出口端部相连通的出气腔体,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暴露在所述混合腔体内的正面以及暴露在所述出气腔体内的背面,所述破碎分流装置的正面设有向远离所述第一载体的方向凹陷的弧形凹陷部以及与所述弧形凹陷部相连通的若干分流槽,所述分流槽沿所述弧形凹陷部的径向延伸且呈散射状。
[000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破碎分流装置的正面呈倾斜状,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靠近所述尿素喷嘴的第一端面以及远离所述尿素喷嘴的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距离。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凹陷部的法线与所述第二载体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与所述出气腔体相连通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固定于所述破碎分流装置,所述出气管贯穿所述外壳体且凸出于所述外壳体。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位于所述环形
腔体内且靠近所述混合腔体的环形混合器,所述环形混合器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若干第一旋流片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若干第二旋流片,所述第二旋流片位于所述第一旋流片的下游,所述第一旋流片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旋流片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旋流片和所述第二旋流片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不接触。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位于所述环形腔体内且远离所述混合腔体的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抵接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沿直线布置、或者并排布置、或者垂直布置。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载体与所述混合腔体之间的第三载体,所述第一载体为柴油氧化器载体,所述第三载体为柴油颗粒捕集器载体,所述第二载体为选择性催化还原载体。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靠近所述入口端部且位于所述入口端部的上游的多孔板,所述多孔板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穿孔以及位于周边的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穿孔的尺寸。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破碎分流装置与所述第二壳体为两个独立的元件,且所述破碎分流装置与所述第二壳体焊接固定。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弧形凹陷部,在不额外增加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增大了尿素液滴与尾气的混合距离,有利于尿素蒸发和热解,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另外,通过设置与所述弧形凹陷部相连通的若干分流槽,且所述分流槽沿所述弧形凹陷部的径向延伸且呈散射状,当尿素液滴与尾气在弧形凹陷部内混合后,能够顺着所述分流槽向四周分散开,从而提高了气流的均匀性,降低了局部发生尿素结晶的风险,提高了尾气后处理装置的抗尿素结晶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尾气后处理装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尾气后处理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18]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5是第二后处理单元、破碎分流装置、出气管以及尿素喷嘴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0]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1]图7图5中破碎分流装置、出气管以及第二壳体的主视图。
[0022]图8是图7的仰视图。
[0023]图9是图7的左视图。
[0024]图10是图7的右视图。
[0025]图11是图7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6]图12是图11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7]图1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请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100,其包括第一后处理单元1、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单元2、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之间的混合腔体3、连接在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的上游的进气组件9。所述混合腔体3用以供尿素喷嘴31向所述混合腔体3内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以与尾气进行混合。请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沿直线布置,此时,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被称之为直线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也可以并排布置,此时,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被称之为并排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还可以垂直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直线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并不要求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第二后处理单元2完全对齐,而允许有一定的偏斜;类似地,并排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并不要求第一后处理单元1与第二后处理单元2相互平行,而允许有一定的角度。
[0029]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2包括外壳体21、位于所述外壳体21内的第二壳体22、封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2内的第二载体23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的环形腔体20。所述第二载体23设有入口端部231以及出口端部232,其中所述入口端部231相较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后处理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之间的混合腔体,所述混合腔体用以供尿素喷嘴向所述混合腔体内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所述第一后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以及封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载体;所述第二后处理单元包括外壳体、位于所述外壳体内的第二壳体、封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载体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环形腔体;所述第二载体设有入口端部以及出口端部,其中所述入口端部相较于所述出口端部更远离所述混合腔体,所述环形腔体的一端与所述混合腔体相连通,所述环形腔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入口端部相连通;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用以破碎以及分流所述尿素液滴的破碎分流装置,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与所述出口端部相连通的出气腔体,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暴露在所述混合腔体内的正面以及暴露在所述出气腔体内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分流装置的正面设有向远离所述第一载体的方向凹陷的弧形凹陷部以及与所述弧形凹陷部相连通的若干分流槽,所述分流槽沿所述弧形凹陷部的径向延伸且呈散射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分流装置的正面呈倾斜状,所述破碎分流装置设有靠近所述尿素喷嘴的第一端面以及远离所述尿素喷嘴的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部的法线与所述第二载体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与所述出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球吴涛涛崔海静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