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和辅助闪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352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对辅助发光进行控制,使预备发光时的主发光/辅助发光的光量比、以及正式发光时的主发光/辅助发光的光量比大体上相等。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对预备发光进行控制,使预备发光时的主发光/辅助发光的发光时间比、以及正式发光时的主发光/预备发光的发光时间比大体上相等。利用这种预备发光的控制,来实现适当发光量的闪光照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和辅助闪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主闪光装置的发光来控制辅助(スレ一ブ)发光部的辅助发光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并且,本专利技术涉及内部装有辅助发光控制装置的辅助闪光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与相机拍照相同步进行闪光照明的情况下,当仅用单一的闪光装置(主闪光装置)的光量还不够时,使辅助发光部发光来补充光量的不足。这种摄影方法是已知的。并且,从多个方向对被摄体进行照明,以便控制被摄体的阴影平衡。这种多灯摄影方法也是已知的。但是,近几年的小型数码相机大都没有与外部闪光装置进行电气连接用的装置。为了采用上述摄影方法,利用敏感元件来检测相机内部的闪光装置的发光并进行辅助发光的辅助闪光装置和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安装在闪光装置上用于控制辅助闪光的装置,亦称辅助装置)是已知的。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公昭58-21798号公报中,提出了用无线方式来控制辅助闪光装置使其与其他闪光装置的发光开始和停止进行连动的方法,作为一种增加照明灯的方法。但是,把闪光装置安装在机身内的数码相机大都是在即将摄影之前进行少光量的预备发光。数码相机利用摄像器件来测量被摄体的反射光,根据其反射光量来计算出适当的正式发光量,决定正式发光的闪光时间。并且,根据已计算出的闪光时间来控制正式发光时的闪光时间。这种方法利用摄像器件作为调光用敏感元件,所以是简单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并且,也有一些相机是多次进行预备发光。但是,过去的辅助闪光装置和辅助装置,响应预备发光要消耗掉一大半能量,所以,在实际正式发光时,能量不足,不能把辅助发光作为增加照明光来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特开2000-29102号公报中提出了不响应预备发光,仅在正式发光时才响应发光的辅助闪光装置。但是,在特开2000-29102号公报中所述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辅助闪光装置因经常是完全发光(用全部能量来发光),所以不能适当控制发光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辅助闪光装置的预备发光相连动进行发光,能进行适当曝光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和辅助闪光装置。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1)本专利技术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是根据主闪光装置的发光来控制辅助发光部的辅助发光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它具有受光部和发光光量比控制部。也就是说,该受光部,接受主闪光装置的光。另一方面,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根据由受光部接受的主闪光装置的预备闪光和正式闪光,来进行控制,使主闪光装置的预备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预备发光的光量比(即预备发光光量比)、以及主闪光装置的正式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正式发光和光量比(即正式发光光量比)两者大体相等。(2)而且,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最好使辅助发光部的发光停止与主闪光装置的发光停止相比有一段延迟时间,该延迟时间大体上等于辅助发光部的发光开始与主闪光装置的发光开始相比进行了延迟的这段延迟时间。-->(3)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最好是通过对预备发光时的辅助发光部的发光停止的定时进行控制,来调整预备发光时的总发光量。(4)而且,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最好是利用受光部内所包含的电荷存储部和/或与受光部并联相连接的电荷存储部,来更改受光部接受主闪光装置的发光时所输出的发光检测电荷的放电时间,使预备发光光量比和正式发光光量比大体相等。(5)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是根据主闪光装置的发光来控制辅助发光部的辅助发光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它具有受光部和发光时间比控制部。也就是说,该受光部能检测出主闪光装置的发光开始和发光停止。另一方面,发光时间比控制部进行控制,使主闪光装置的预备发光时间和辅助发光部的预备发光时间的时间比(即预备发光时间比),以及主闪光装置的正式发光时间和辅助发光部的正式发光时间的时间比(即正式发光时间比)两者大体相等。(6)本专利技术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具有:上述第(1)项所述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以及利用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来控制发光的辅助发光部。(7)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具有:上述第(5)项所述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以及利用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来控制发光的辅助发光部。附图说明而且,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特征和效果通过以下解说即可明显看出。图1是表示辅助闪光装置的辅助电路的图。图2是表示辅助闪光装置的辅助电路的各部分的信号波形的图。图3是表示数码相机的闪光摄影时的发光情况的图。-->图4是表示辅助闪光装置与数码相机一起动作的情况的图。图5是表示内部装的闪光装置和平共处辅助闪光装置的发光波形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等,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辅助闪光装置的辅助电路的图。光电元件PD是辅助闪光装置的传感器,是检测内装闪光装置的发光开始和停止的受光部分。由光电元件PD、电容器C1、电阻器R1、R2、二极管D、晶体管Q1共同构成光电元件PD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电路)。其输出接入到后续的电压放大器(Amp)中。电流从电源线E1,通过电阻器R1、R2流入到晶体管Q1的基极上,另一路电流通过电阻R1、二极管D,从晶体管Q1的集电极流入到发射极内。并且,光电元件PD因接受周围光线而产生的光电流也同样从晶体管Q1的集电极流入到发射极内,该集电极的电位为数百毫伏。在此,当光电元件接受内装闪光装置的发光(F1)时产生巨大电流,使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位(a点)上升。其结果,e点的电位上升,通过电阻R2使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增加。这时由于电容器C1而产生时间延迟。由于该时间延迟而使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上出现闪光装置光的亮度急剧变化。若晶体管Q1的基极电流增加,则晶体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等效电阻值下降,集电极的电位上升被压缩,如图2的(a)波形所示产生电压被压缩的变化。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位,相对于正常(稳定)光等中出现的缓慢变化,不会出现电容器C1的延迟作用,不会出现集电极电压的大变化。-->主电容器MC是辅助闪光装置充电存储发光能量用的主电容器,它利用无图示的众所周知的充电电路进行充电。氙灯Xe是封入了氙气的放电管(辅助发光部),当发光时,串联连接的开关元件IGBT(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导通,主电容器释放电荷,因此产生发光。在发光过程中,若开关元件IGBT变成非导通状态,则中断发光。在此,说明相机内装闪光装置停止发光的情况。若内装闪光装置停止发光,则光电元件PD的光电流急剧降低。在光电元件PD中,如图1的虚线所示,存在结电容CJ作为电荷存储部。当其接收到内装闪光装置的光时,充入结电容CJ内的电荷释放的时间、a点电位,其下降时间延迟。尤其,在光电元件PD上受到闪光装置的强光时,a点的电位尤其上升,所以发光停止后,a点电位下降前所需的时间TD2增加。a点电压由后面的电压放大器Amp进行放大,变换成b点上的波形(参见图2)。电容器C2和电阻R3构成微分电路,其输出(c)的波形如图2所示。在IGBT栅控制电路G中,生成栅信号(d),以便对IGBT进行控制,利用微分电路的正信号来使IGBT导通,利用负信号来使其非导通。IGBT在栅电压为H(高)时导通,为L(低)时变成非导通。若位置d上的电位为H,则IGBT导通,向触发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中流过通向电容器C3的充电电流。其结果,在触发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上激励出高电压,高电压加到氙气灯Xe的触发电极上。氙气灯Xe在图2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根据辅助闪光装置的发光来控制辅助发光部的辅助发光,其特征在于具有:受光部,其接受上述主闪光装置的光;以及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根据由上述受光部接受的上述主闪光装置的预备闪光和正式闪光,来进行控制,使上述主闪光装置的 预备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预备发光的光量比即预备发光光量比、以及上述主闪光装置的正式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正式发光的光量比即正式发光光量比两者大体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2-2-15 038633/20021.一种辅助发光控制装置,根据辅助闪光装置的发光来控制辅助发光部的辅助发光,其特征在于具有:受光部,其接受上述主闪光装置的光;以及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根据由上述受光部接受的上述主闪光装置的预备闪光和正式闪光,来进行控制,使上述主闪光装置的预备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预备发光的光量比即预备发光光量比、以及上述主闪光装置的正式发光和辅助发光部的正式发光的光量比即正式发光光量比两者大体相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控制使得,辅助发光部的停止发光与上述主闪光装置的停止发光相比有一段滞后时间,该滞后时间大体上等于上述辅助发光部的开始发光比主闪光装置的开始发光滞后的时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发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光量比控制部是通过对上述预备发光时的辅助发光部的发光停止的时刻进行控制,来调整预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萩生田进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