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单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351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学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栅单色器,包括作用面相向布置的平面镜和光栅,平面镜和光栅之间设有限定二者作用面间距的间距维持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间距维持单元使得平面镜与光栅之间始终存在间隙,保护二者的作用面免于碰撞损伤。二者的作用面免于碰撞损伤。二者的作用面免于碰撞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栅单色器


[0001]本技术属于光学仪器
,特别涉及一种光栅单色器。

技术介绍

[0002]单色器用于将入射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准确“取出”所需要的某一波长光。变包含角光栅单色器,顾名思义,是工作时包含角可变的光栅单色器。其原理如附图1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经准直后平行入射到平面镜1上,平面镜1将其反射至光栅2得到衍射光。其中,光栅2的入射角为α、衍射角为β,光栅2的包含角为
[0003]在工作时,平面镜1入射光与光栅2出射光的方向不变,光栅2为变线距光栅,其对光的聚焦位置不变。工作过程中,平面镜1与光栅2 需分别转动相应的角度,来得到不同能量的单色光。根据光学设计计算,光栅2只能绕其表面中心转动,平面镜1离轴转动以保证其反射光束的光斑中心始终位于光栅2的中心位置,即光栅2绕O点转动,平面镜1 绕M点转动。光学设计计算决定了光栅2与平面镜1的转动中心位置,以及光栅2与平面镜1的长度。正常工作情况下光栅2与平面镜1不会发生碰撞,但如果人为操作失误或驱动机械出现故障,可能会发生平面镜1与光栅2碰撞,导致昂贵的光学元件损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平面镜与光栅在调节时发生碰撞的光栅单色器。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栅单色器,包括作用面相向布置的平面镜和光栅,平面镜和光栅之间设有限定二者作用面间距的间距维持单元。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间距维持单元使得平面镜与光栅之间始终存在间隙,保护二者的作用面免于碰撞损伤。
附图说明
[000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08]图1是光栅单色器的原理图;
[0009]图2是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1]图4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2]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0013]图中:10.平面镜,11.底座一,111.连接板,112.安装板,20.光栅,21.底座二,211.底板,212.连接臂,30.光栅限位片,31.光栅限位部,32. 光栅连接部,40.平面镜限位片,41.平面镜限位部,42.平面镜连接部, 50.绝缘垫板,60.基座,61.安装臂,62.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一种光栅单色器,包括作用面相向布置的平面镜10和光栅20,平面镜10和光栅20之间设有限定二者作用面间距的间距维持单元。
[0016]间距维持单元包括与光栅20的作用面间隔布置的光栅限位片30,光栅限位片30包括邻近平面镜10的作用面布置且其外表面平行于光栅 20作用面的光栅限位部31。即光栅限位部31的外表面平行于光栅20 的作用面并间隔布置在光栅20作用面邻近平面镜10所在侧,这样光栅限位部31始终先于光栅20作用面与平面镜10或其附件配合。
[0017]实际应用时,当光栅限位部31与平面镜10或其附件接触并构成抵靠配合时,能限制光栅20与平面镜10的相向运动,避免二者间距进一步减小,从而保护光栅20的作用面。本实施例中,平面镜10与光栅20 分别由电机驱动,故而,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光栅限位部31为感应元件,当光栅限位部31感知其与平面镜10或平面镜10旁侧标记物间距超过限值时,发出感应信号,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中心后,控制中心发出指令使对应的驱动电机停止工作。这样仅设置光栅限位片30,便能有效避免光栅20作用面因碰撞导致的损伤。
[0018]间距维持单元包括与平面镜10的作用面间隔布置的平面镜限位片 40,平面镜限位片40包括邻近光栅20的作用面布置且其外表面平行于平面镜10作用面的平面镜限位部41。即平面镜限位部41的外表面平行于平面镜10的作用面并间隔布置在平面镜10作用面邻近光栅20所在侧。平面镜限位部41始终先于平面镜10的作用面与光栅20或其附件配合。当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20的附件接触并构成抵靠配合时,能限制光栅20与平面镜10的相向运动,避免二者间距进一步减小,从而保护平面镜10与光栅20的作用面。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平面镜限位部41为感应元件,当平面镜限位部41感知其与光栅20或光栅20旁侧标记物间距超过限值时,发出感应信号,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中心后,控制中心发出指令使对应的驱动电机停止工作。这样仅设置平面镜限位片40,便能有效避免平面镜10与光栅20作用面因碰撞导致的损伤。
[0019]换句话说,限位部的作用面应当与对应光学元件的作用面平行,且限位部作用面与另一光学元件的间距小于两光学元件的间距。即光栅限位部31的作用面平行于光栅20且其作用面与平面镜10的间距小于光栅20与平面镜10的间距;平面镜限位部41的作用面平行于平面镜10 且其作用面与光栅20的间距小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的间距。
[0020]当同时设置光栅限位片30和平面镜限位片40时,平面镜限位部41 的作用面平行于平面镜10的作用面、光栅限位部31的作用面平行于光栅20的作用面,且光栅限位部31与平面镜41限位部作用面的间距小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的间距。这样能保证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限位部31在平面镜10与光栅20接触前抵靠配合或感应配合,从而避免平面镜10与光栅20继续位移导致二者发生碰撞。
[0021]具体方案为,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限位部31均为感应元件,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限位部31在分离时无感应信号产生、在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中心后,控制中心发出指令使对应的驱动电机停止工作。
[0022]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限位部31中至少一个为感应元件,平面镜限位部41在远离光栅20或光栅限位部31时无感应信号产生,二者临近时产生感应信号;光栅限位部31在远
离平面镜10或平面镜限位部41 时无感应信号产生,二者在临近时产生感应信号。
[0023]本实施例如附图5所示,平面镜10与光栅20的位移路径存在干涉区域,光栅限位部31、平面镜限位部41均位于平面镜作用面与光栅作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范围内。为保证防碰撞效果,光栅限位部31自光栅20邻近平面镜10的端部向光栅20的中心延伸且其延伸长度大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干涉段的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平面镜限位部41自平面镜10邻近光栅20的端部向平面镜10的中心延伸,其延伸长度大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干涉段的长度。为进一步防止光栅限位部31、平面镜限位部41接触后发生形变对平面镜10或光栅20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光栅限位部31、平面镜限位部41避让平面镜10与光栅10的作用面布置,设于平面镜10、光栅20的旁侧。
[0024]本实施例如图2-5所示,平面镜10与底座一11相连,平面镜限位片40固定连接在底座一11上,光栅20与底座二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栅单色器,包括作用面相向布置的平面镜(10)和光栅(20),其特征在于:平面镜(10)和光栅(20)之间设有限定二者作用面间距的间距维持单元;间距维持单元包括与光栅(20)的作用面间隔布置的光栅限位片(30),光栅限位片(30)包括邻近平面镜(10)的作用面布置且其外表面平行于光栅(20)作用面的光栅限位部(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单色器,其特征在于:间距维持单元包括与平面镜(10)的作用面间隔布置的平面镜限位片(40),平面镜限位片(40)包括邻近光栅(20)的作用面布置且其外表面平行于平面镜(10)作用面的平面镜限位部(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单色器,其特征在于:间距维持单元包括光栅限位片(30)和平面镜限位片(40),光栅限位片(30)包括光栅限位部(31),光栅限位部(31)邻近平面镜限位片(40)的作用面平行于光栅(20)的作用面;平面镜限位片(40)包括平面镜限位部(41),平面镜限位部(41)邻近光栅限位片(30)的作用面平行于平面镜(10)的作用面,光栅限位部(31)与平面镜限位部(41)作用面的间距小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的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栅单色器,其特征在于:平面镜限位部(41)与光栅限位部(31)中至少一个为感应元件,平面镜限位部(41)在远离光栅(20)或光栅限位部(31)时无感应信号产生,二者临近时产生感应信号;光栅限位部(31)在远离平面镜(10)或平面镜限位部(41)时无感应信号产生,二者在临近时产生感应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栅单色器,其特征在于:光栅限位部(31)自光栅(20)邻近平面镜(10)的端部向光栅(20)的中心延伸且其延伸长度大于平面镜(10)与光栅(20)干涉段的长度,或平面镜限位部(41)自平面镜(10)邻近光栅(20)的端部向平面镜(10)的中心延伸且其延伸长度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朝阳邢立娜王超汤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创谱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