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0689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空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部件(31)和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件(31)具有供纤维束穿过的第1通路(43)、及在该第1通路(43)的下游端以沿着纤维引导方向的方式引导纤维束的引导部(75)。在中空引导轴体的内部形成有供从纤维引导部件(31)通过后的纤维束穿过的第2通路。引导部(75)包括第1直线部及第2直线部,在从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第1直线部与第2直线部所成的开口角为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通过使回旋气流作用于纤维束来对该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部件和中空引导轴体。供给至空气纺纱装置的纤维束被导入至纤维引导部件。从纤维引导部件通过后的纤维束穿过中空引导轴体的内部并进一步被输送至下游侧。另外,当从空气纺纱装置通过时对纤维束加捻,由此生成纺纱纱线。
[0003]日本特开2019-1935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纤维引导部件(纤维束导入部件)的具体形状。专利文献1的纤维引导部件包括第1面、第2面和第3面。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纤维束在纤维引导部件的出口侧沿着第2面与第3面的连接部分或第3面移动。
[0004]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第2面与第3面所成的角度(具体为纤维束无法通过的封闭侧的角度)为直角。换言之,纤维束能够通过的开口侧的角度即开口角为270
°
。在开口角过大的情况下,由于纤维束难以被限制,所以可能会容易产生纤维屑。另一方面,在开口角过小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引导纤维束的区域变窄,所以可能会难以将纤维束限制在恰当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恰当地限制纤维束而使得纤维屑的产生量少的空气纺纱装置。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空气纺纱装置。即,该空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部件和中空引导轴体。上述纤维引导部件具有供纤维束穿过的第1通路、及在该第1通路的下游端以沿着纤维引导方向的方式引导上述纤维束的引导部。在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内部形成有供从上述纤维引导部件通过后的上述纤维束穿过的第2通路。上述引导部包括第1直线部及第2直线部,在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所成的开口角为90
°
以上140
°
以下。从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的边界部到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为止的最短距离为1mm以下。
[0007]由此,通过将开口角设为上述范围而容易限制纤维束,因此纤维束难以分散,能够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另外,由于在接近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的位置处从纤维引导部件向中空引导轴体引导纤维束,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
[0008]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从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的边界部到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为止的最短距离为0mm以上。由于在接近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的位置处从纤维引导部件向中空引导轴体引导纤维束,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
[0009]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开口角为100
°
以上130
°
以下。
[0010]由此,更容易限制纤维束,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
[0011]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边界部为弧状,并与上述第1直线部及上述
第2直线部两者平滑地连接。
[0012]由此,不对纤维束施加过多负荷就能限制纤维束。
[0013]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上述第1通路包括扭转通路和收束通路。在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上述扭转通路的引导面的角度在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不同。上述收束通路与上述扭转通路的下游侧连接,包括上述第1直线部及上述第2直线部,并且在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该收束通路的引导面的角度在上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相同。
[0014]由此,通过使纤维束在扭转通路中通过,能够对纤维束施加张力。另外,通过设置收束通路,能够将被施加了张力的纤维束在接近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的位置向中空引导轴体引导。
[0015]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扭转通路的引导面与上述收束通路的引导面彼此平滑地连接。
[0016]由此,能够使纤维束从扭转通路向收束通路顺畅地移动。
[0017]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收束通路包括随着向上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下游侧靠近而引导面向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上述轴中心靠近的部分。
[0018]由此,即使是在扭转通路的下游端,纤维束位于远离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以将纤维束引导至接近轴中心的位置的方式对该纤维束进行引导。
[0019]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在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从上述扭转通路的上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的引导面到上述引导部的上述第1直线部或上述第2直线部为止的、角度的变化量为50
°
以上70
°
以下。
[0020]由此,通过以扭转量落入上述范围的方式构成扭转通路,纤维束的弯曲变得平缓,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
[0021]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该空气纺纱装置包括第1部分和第2部分。上述第1部分以包围上述纤维束的整个周向的方式形成有壁面。上述第2部分与上述第1部分的下游侧连接,并以仅包围上述纤维束的周向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有壁面。
[0022]由此,能够使第2部分的外形比第1部分的外形小,因此例如能够将第2部分靠近中空引导轴体而配置。
[0023]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第1部分和上述第2部分由一个部件构成。
[0024]由此,能够省略部件间的漏气措施、防止部件间的松动、并减少组装所需的劳力和时间。
[0025]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在上述纤维引导部件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之间形成有通过回旋气流对上述纤维束加捻的纺纱室。在上述第2部分的周围形成有上述纺纱室。
[0026]由此,能够将第2部分配置于中空引导轴体的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
[0027]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还具备在上述纤维束行进方向上从上述第2部分的下游端向下游侧突出的针状部件。
[0028]由此,纤维束以卷挂在针状部件上的方式被引导,因此能够使对纤维束施加的捻度难以向上游侧传导。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纤维引导部件。即,纤维引导部件为空气纺纱用,具备供纤维束穿过的第1通路、和引导部。上述引导部在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以沿着纤维引导方向的方式引导上述纤维束。在从纤维束行进方向上观察时,纤维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形。上述引导部包括第1直线部及第2直线部,在从上述圆形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所成的开口角为90
°
以上140
°
以下。从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的边界部到上述圆形的轴中心为止的最短距离为0mm以上1mm以下。
[0030]通过将开口角设为上述范围而容易限制纤维束,因此纤维束难以分散,能够减少纤维屑的产生量。另外,通过以最短距离为上述范围的方式构成纤维引导部件,在将纤维引导部件安装于空气纺纱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在接近中空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纤维引导部件,该纤维引导部件具有供纤维束穿过的第1通路、及在该第1通路的下游端以沿着纤维引导方向的方式引导所述纤维束的引导部;和中空引导轴体,该中空引导轴体在内部形成有供从所述纤维引导部件通过后的所述纤维束穿过的第2通路,所述引导部包括第1直线部及第2直线部,在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直线部与所述第2直线部所成的开口角为90
°
以上140
°
以下,从所述第1直线部与所述第2直线部的边界部到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中心为止的最短距离为1mm以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1直线部与所述第2直线部的所述边界部到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所述轴中心为止的所述最短距离为0mm以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开口角为100
°
以上130
°
以下。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部为弧状,并与所述第1直线部及所述第2直线部两者平滑地连接。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通路包括:扭转通路,在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该扭转通路的引导面的角度在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不同;和收束通路,该收束通路与所述扭转通路的下游侧连接,包括所述第1直线部及所述第2直线部,并且在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该收束通路的引导面的角度在所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相同。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通路的引导面与所述收束通路的引导面彼此平滑地连接。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束通路包括随着向所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下游侧靠近而引导面向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所述轴中心靠近的部分。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向观察时,从所述扭转通路的所述纤维束行进方向的上游端的引导面到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1直线部或所述第2直线部为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晃弘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