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0209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主体包括可折叠的车身和车架,集成式驱动车轮及其支撑架,负责转向的转向电机和固定在车架上的陀螺仪、倾角和加速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轮毂电机驱动技术,极大地减少了车辆的自重,增加了车辆内部的可利用空间,使汽车具有更高的传动效率、更好的空间利用率和更优越的驾驶操纵性,两轮独立驱动并可实现原地中心转向,极大地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方便车辆停放车位。方便车辆停放车位。方便车辆停放车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普通家庭对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强,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代步工具。目前汽车普遍以汽油、柴油等为燃料,随着人们低碳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汽车类似,目前已量产的电动汽车采用两轴四轮的驱动布置形式,一般限载5人。对于单人或者双人出行而言,驾驶上述电动汽车依然存在人均能耗高、车辆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并造成能源和公路空间资源的浪费。
[0003]伴随着车辆自平衡技术和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节能、轻便、时尚的两轮电动汽车日益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顾名思义,两轮电动汽车就是具有两个独立车轮的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路面或者受到碰撞时,其可以依靠底盘中部的高速旋转陀螺仪等设备维持车身的稳定,保持车轮不发生倾倒。但是现有的单人两轮自平衡电动汽车的内部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双人出行的合理需求;对于单人出行而言,双人两轮自平衡电动汽车又会造成车内空间和公路空间资源的浪费;另外,现有的两轮自平衡电动汽车停放车位比较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并利用轮毂电机技术和自平衡技术,设计一种可折叠的两轮自平衡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交通运载工具车辆,最大程度地满足单人或者双人出行的合理需求,减少能源、车内空间和公路空间等资源的浪费;此外,所设计的两轮车辆的两轮独立驱动并可实现原地中心转向,提高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并方便车辆停放车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车身和车架可以折叠和拉伸,最大程度地满足单人或者双人出行的合理需求,减少能源、车内空间和公路空间等资源的浪费,同时,所设计的两轮车辆的两轮独立驱动并可实现原地中心转向,极大地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方便车辆停放车位。
[000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包括:
[0007]前车身,其后部设置第一滑槽;
[0008]前车身固定件,其为可拆卸的第一螺栓;
[0009]前车架,其与所述前车身匹配设置,且所述前车架的纵梁对称设置第二滑槽;
[0010]前车架固定件,其为可拆卸的第二螺栓;
[0011]前驱动车轮,其设置在所述前车架上;
[0012]中车身,其前部与所述前车身可滑动的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设置;
[0013]中车身固定件,其为第一螺纹孔,且能够与所述前车身固定件匹配卡合,当所述平衡电动汽车折叠时用于将所述前车身和所述中车身固定;
[0014]中车架,其前端与所述前车架的纵梁可滑动的连接,其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设置;
[0015]中车架固定件,其为第二螺纹孔,且能够与所述前车架固定件匹配卡合,当所述平衡电动汽车折叠时用于将所述前车架和所述中车架固定;
[0016]后车身,其前部与所述中车身的后部固定连接;
[0017]后车架,其前端与所述中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
[0018]后驱动车轮,其设置在所述后车架上。
[0019]优选的是,还包括:
[0020]车门;
[0021]滑轨,其与所述后车身固定连接;
[0022]滑块,其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且与所述车门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块能够匹配在所述滑轨内滑动;
[0023]气缸,其与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且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设置齿条;
[0024]传动杆,其一端与所述后车身固定连接;
[0025]传动齿轮,其同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且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0026]曲柄,其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设置传动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门转动连接。
[0027]优选的是,还包括:
[0028]两个车轮支撑架,其分别与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后车架同轴可转动的连接,且所述车轮支撑架具有对称设置的花键槽。
[0029]优选的是,所述前驱动车轮和所述后驱动车轮均包括:
[0030]轮毂电机,其外转子与轮辐连接;
[0031]车轴,其穿过所述轮毂电机的中心与所述轮毂电机的定子固定连接;
[0032]悬架支撑架,其与所述车轴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其和所述车轴成为一体,且所述悬架支撑架具有两个平行外伸脚;
[0033]花键轴基座,其设置在所述外伸脚之间;
[0034]集成式半主动悬架,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外伸脚和所述花键轴基座之间;
[0035]固定花键轴,其一端与所述花键轴基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花键槽匹配固定。
[0036]优选的是,所述集成式半主动悬架包括:
[0037]磁流变阻尼器,其一端与所述外伸脚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花键轴基座抵触接触;
[0038]其中,所述磁流变阻尼器包括:
[0039]壳体;
[0040]活塞,其上均布节流孔,且能够在所述壳体内纵向滑动;
[0041]调节线圈,其设置在所述活塞上;
[0042]活塞杆,其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后与花键轴基座固定连接。
[0043]优选的是,所述集成式半主动悬架包括:
[0044]螺旋弹簧,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外伸脚和所述花键轴基座之间,且缠绕在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外部。
[0045]优选的是,还包括:前转向模块和后转向模块,均包括:
[0046]转向电机基座,其分别与所述前车架或者所述后车架固定连接;
[0047]转向电机,其设置在所述转向电机基座内;
[0048]减速齿轮,其与所述转向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啮合;
[0049]转向花键轴,其一端与所述减速齿轮啮合,另一端与所述车轮支撑架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向花键轴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前车架或者后车架上。
[0050]优选的是,还包括:
[0051]前加强车梁,其设置在所述前车架上;
[0052]其中,所述前转向模块的转向电机基座与所述前加强车梁固定连接,且所述前转向模块的转向花键轴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前加强车梁上;
[0053]中加强车梁,其设置在所述中车架上;以及
[0054]后加强车梁,其设置在所述后车架上;
[0055]其中,所述前转向模块的转向电机基座与所述前加强车梁固定连接,且所述前转向模块的转向花键轴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前加强车梁上。
[0056]优选的是,还包括:
[0057]盘式制动器,其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的外转子的外侧。
[0058]优选的是,在所述中加强车梁中心位置上布置布置陀螺仪、倾角和加速度传感器。
[005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0060]1、本技术中提出的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车身和车架可以折叠和拉伸,最大程度地满足单人或者双人出行的需求,减少能源、车内空间和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身,其后部设置第一滑槽;前车身固定件,其为可拆卸的第一螺栓;前车架,其与所述前车身匹配设置,且所述前车架的纵梁对称设置第二滑槽;前车架固定件,其为可拆卸的第二螺栓;前驱动车轮,其设置在所述前车架上;中车身,其前部与所述前车身可滑动的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设置;中车身固定件,其为第一螺纹孔,且能够与所述前车身固定件匹配卡合,当所述平衡电动汽车折叠时用于将所述前车身和所述中车身固定;中车架,其前端与所述前车架的纵梁可滑动的连接,其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设置;中车架固定件,其为第二螺纹孔,且能够与所述前车架固定件匹配卡合,当所述平衡电动汽车折叠时用于将所述前车架和所述中车架固定;后车身,其前部与所述中车身的后部固定连接;后车架,其前端与所述中车架的后端固定连接;后驱动车轮,其设置在所述后车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门;滑轨,其与所述后车身固定连接;滑块,其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且与所述车门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块能够匹配在所述滑轨内滑动;气缸,其与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且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设置齿条;传动杆,其一端与所述后车身固定连接;传动齿轮,其同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且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曲柄,其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设置传动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门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车轮支撑架,其分别与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后车架同轴可转动的连接,且所述车轮支撑架具有对称设置的花键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自平衡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车轮和所述后驱动车轮均包括:轮毂电机,其外转子与轮辐连接;车轴,其穿过所述轮毂电机的中心与所述轮毂电机的定子固定连接;悬架支撑架,其与所述车轴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或其和所述车轴成为一体,且所述悬架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立强张奇祥田端洋王凯田梦杰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