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强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97301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建筑物主体、安装槽、箱体和吸气管,所述建筑物主体两侧端位置均开设有安装槽,左侧所述安装槽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一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一风扇关闭同时,控制箱启动第二风扇,此时内循环开启,室内空气通过喇叭管吸入吸气管内部位置,然后通过连通管进入过滤箱内部位置,并且先被防尘网过滤,使得灰尘留在防尘网左侧端位置,之后空气经过活性炭吸附板,利用活性炭吸附板吸附空气里的异味,从而对经过空气进行净化工作,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右侧的吸气管排出,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从而在不经过外循环的前提下对空气进行处理,保证环境质量。保证环境质量。保证环境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系统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
[0003]现有的使用时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只能将外界环境的空气引入,若外界空气为污染超标状态,例如pm2.5的浓度超标,则新风系统启动时还是将外界空气引入,无法达到净化内部环境的作用,甚至还会对室内造成污染,如此新风系统则无法开启使用,而室内空气又得不到净化,降低了新风系统的实用性;2、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带动空气流动的风扇在损坏时更换十分麻烦,现有利用螺丝刀拧动大量的螺杆进行拆卸,螺杆完全拆卸后,才能取下损坏的风扇,然后进行更换,此时还需要将螺杆复位进行固定,大大复杂了安装操作;3、现有的新风系统在使用时内部装置很难进行拆卸,导致设备清理不便,所以急需要一种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主体、安装槽、箱体和吸气管,所述建筑物主体两侧端位置均开设有安装槽,左侧所述安装槽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一壳体,右侧所述安装槽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部位置均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风扇,所述建筑物主体前端位置阻尼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前端位置焊接固定设置有转轮,转轮便于转动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风扇之间位置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建筑物主体前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pm2.5检测仪,所述pm2.5检测仪内部位置设置有pm2.5浓度阙值,所述建筑物主体内部在第一壳体右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引导管,所述第二壳体左侧端位置在建筑物主体内部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引导管,所述第一引导管右侧端中心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延伸管,所述第二引导管左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延伸管,所述第一延伸管后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前端输出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外侧端位置环绕焊接固定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前端在第二转轴外侧端位置环绕焊接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延伸管下
端与第二延伸管下端位置均固定安装设置有竖直管,所述第二延伸管内部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外侧端位置环绕焊接固定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三转轴前端位置环绕焊接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之间位置环绕设置有传动带,所述第一延伸管上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第一风扇、电机与pm2.5检测仪电性连接,使用时当pm2.5检测仪浓度高于阙值时,说明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此时数据传输至控制箱,控制箱关闭第一风扇,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使得第一挡板移动至竖直管上端,同时第二转轴通过第一传动轮与传动带带动第二传动轮转动,使得第二挡板移动至右侧竖直管上端位置,对竖直管上端进行封闭,此时外循环关闭,所述建筑物主体内部位置均匀固定安装设置有若干个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之间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连通管,所述吸气管下端两侧位置均一体成型设置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下端位置与室内连通,所述喇叭管内部位置固定安装设置第二防护网,所述建筑物主体内部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左侧端位置焊接固定设置有第三引导管,所述第三引导管左侧端位置与连通管连接,所述箱体内部左侧端位置设置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与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风扇与箱体之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箱体下端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上端位置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水平板下端两侧位置开设有槽体,所述箱体内部在水平板两侧端位置开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水平板两侧端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沿着水平板左右滑动,所述第一限位块右侧端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限位块下端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按压块。
[0006]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槽、第一空腔、活动杆、第一弹簧、限位环、挤压块、第二空腔、限位柱、延伸块和连接杆,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建筑物主体内部位置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转轴活动穿入第二空腔内部中心位置,所述第二空腔内部在第一转轴上下两侧固定安装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一转轴两侧端位置焊接固定设置有延伸块,延伸块跟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延伸块外侧端位置通过销轴活动安装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外侧端位置通过销轴活动安装设置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活动穿入建筑物主体内部位置,所述第一空腔内部中心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两侧端位置活动卡接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位置,所述活动杆左侧在建筑物主体内部位置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活动杆契合,所述第一空腔内部在活动杆外侧端位置环绕焊接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左侧与第一空腔内部左侧端之间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环绕设置在活动杆外侧端位置,使用时使用者将第一壳体卡接在安装槽内部位置,然后使用者通过转轮转动第一转轴,从而带动延伸块转动,利用延伸块挤压连接杆,从而使得挤压块做挤压活动杆移动,直到挤压块移动至第一壳体内部,同时活动杆移动至第一限位槽内部位置,并且限位环挤压第一弹簧至压缩状态,此时两侧第一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并且延伸块转动至水平位置,两侧弹力相同抵消,使得第一转轴稳定,方便第一壳体的固定,并且固定安装时无需大量的螺杆固定,需要拆卸时反向转动转轮,使得挤压块复位,此时第一弹簧带动限位环复位,使得活动杆脱离第一限位槽内部,挤压块也脱离第一壳体内部,如此即可完成拆卸。
[0007]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二限位槽、滑槽、第三弹簧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风扇上下两侧端位置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下端位置为弧形,所述第二限位块上端与滑槽内部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三弹
簧,所述第二风扇上下两侧在箱体内部位置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契合,使用时按压第二风扇,使得直到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块对齐时,第三弹簧带动第二限位块复位,使得第二限位块卡接在第二限位槽内部位置,使得第二风扇被固定,拆卸时,用力拉出即可。
[0008]优选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过滤箱、进气口、限位板、防尘网、活性炭吸附板、操作块、安置槽和橡胶垫,所述水平板上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内部位置均匀焊接固定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端在过滤箱内部左侧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防尘网,所述限位板上端在过滤箱右侧端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活性炭吸附板,所述过滤箱两侧端位置粘接固定设置有橡胶垫,所述第二弹簧右侧端位置穿过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包括建筑物主体(1)、安装槽(2)、箱体(12)和吸气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主体(1)两侧端位置均开设有安装槽(2),左侧所述安装槽(2)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一壳体(3),右侧所述安装槽(2)内部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第二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11)内部位置均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风扇(13),所述建筑物主体(1)前端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一转轴(16),所述第一转轴(16)前端位置固定设置有转轮(15),所述第一转轴(16)与第一风扇(13)之间位置设置有安装机构(61),所述建筑物主体(1)前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pm2.5检测仪(4),所述pm2.5检测仪(4)内部位置设置有pm2.5浓度阙值,所述建筑物主体(1)内部在第一壳体(3)右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引导管(5),所述第二壳体(11)左侧端位置在建筑物主体(1)内部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引导管(10),所述第一引导管(5)右侧端中心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一延伸管(6),所述第二引导管(10)左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延伸管(9),所述第一延伸管(6)后侧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前端输出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第二转轴(18),所述第二转轴(18)外侧端位置环绕固定设置有第一挡板(22),所述第一挡板(22)前端在第二转轴(18)外侧端位置环绕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轮(20),所述第一延伸管(6)下端与第二延伸管(9)下端位置均固定安装设置有竖直管(19),所述第二延伸管(9)内部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三转轴(25),所述第三转轴(25)外侧端位置环绕固定设置有第二挡板(24),所述第三转轴(25)前端位置环绕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轮(23),所述第一传动轮(20)与第二传动轮(23)之间位置环绕设置有传动带(21),所述第一延伸管(6)上端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控制箱(14),所述控制箱(14)、第一风扇(13)、电机(17)与pm2.5检测仪(4)电性连接,所述建筑物主体(1)内部位置均匀固定安装设置有若干个吸气管(7),所述吸气管(7)之间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连通管(8),所述吸气管(7)下端两侧位置均设置有喇叭管(43),所述喇叭管(43)下端位置与室内连通,所述喇叭管(43)内部位置固定安装设置第二防护网(44),所述建筑物主体(1)内部位置固定安装设置有箱体(12),所述箱体(12)左侧端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三引导管(26),所述第三引导管(26)左侧端位置与连通管(8)连接,所述箱体(12)内部左侧端位置设置有第二风扇(42),所述第二风扇(42)与控制箱(14)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风扇(42)与箱体(12)之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机构(59),所述箱体(12)下端位置活动卡接设置有水平板(35),所述水平板(35)上端位置设置有过滤机构(60),所述水平板(35)下端两侧位置开设有槽体(36),所述箱体(12)内部在水平板(35)两侧端位置开设有第三限位槽(37),所述水平板(35)两侧端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第一限位块(39),所述第一限位块(39)右侧端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二弹簧(41),所述第一限位块(39)下端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按压块(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61)包括第一限位槽(51)、第一空腔(50)、活动杆(52)、第一弹簧(54)、限位环(53)、挤压块(49)、第二空腔(27)、限位柱(46)、延伸块(47)和连接杆(48),所述第一壳体(3)内部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空腔(50),所述建筑物主体(1)内部位置开设有第二空腔(27),所述第一转轴(16)活动穿入第二空腔(27)内部中心位置,所述第二空腔(27)内部在第一转轴(16)上下两侧固定安装设置有限位柱(46),所述第一转轴(16)两侧端位置固定设置有延伸块(47),所述延伸块(47)外侧端位置活动安装设置有连接杆(48),所述连接杆(48)外侧端位置活动安装设置有挤压块(49),所述挤压块(49)活动穿入建筑物主体(1)内部位置,所述第
一空腔(50)内部中心位置活动穿插设置有活动杆(52),活动杆(52)两侧端位置活动卡接设置在第一壳体(3)内部位置,所述活动杆(52)左侧在建筑物主体(1)内部位置开设有第一限位槽(51),所述第一限位槽(51)与活动杆(52)契合,所述第一空腔(50)内部在活动杆(52)外侧端位置环绕固定设置有限位环(53),所述限位环(53)左侧与第一空腔(50)内部左侧端之间位置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54),所述第一弹簧(54)环绕设置在活动杆(52)外侧端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内外循环方式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59)包括第二限位槽(56)、滑槽(55)、第三弹簧(58)和第二限位块(57),所述第二风扇(42)上下两侧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刘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