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763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以解决现有装置易对耳底器官和组织产生二次伤害的问题,使清洗过程中耳内压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使清洗液无法进入耳底部位,防止冲击损伤、噪音干扰和后续感染,其方案包括直管和置于直管外围的套管,套管与直管之间形成夹层;夹层内有与直管同轴滑动连接的活塞,活塞的外缘面与所述管套的内缘面滑动密封接触;夹层内有置于活塞右侧的拉簧;直管上有置于夹层内并置于活塞右侧的凸台;直管的左端与套管的左端经弹性套连接,弹性套与活塞左侧夹层之间经气孔连通;套管上有连通夹层与外界的若干喷头,还包括与夹层连通的进流口。还包括与夹层连通的进流口。还包括与夹层连通的进流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耳科临床器械,特别是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耳道清洗装置,采用的多为直接喷射冲洗方式,其在清洗耳道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首先,现有装置的喷头置于装置头部,使得清洗液进入耳底部位,容易对鼓膜等敏感器官造成冲击和损伤,给患者带来痛苦;其次,现有技术的清洗头会将耳道封堵,使耳道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因此当清洗液进入耳内后,耳内压力迅速上升,会对鼓膜及周围组织和神经产生压迫,造成极大的疼痛;再次,在冲洗过程中,水流冲击耳底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会引起患者的紧张和恐慌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积极配合;最后,清洗结束后,清洗液残留在耳底难以完全控出和擦拭,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听力,还易引起感染和炎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弥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以解决现有耳道清洗装置容易对耳底器官和组织产生二次伤害的问题,使清洗过程中耳内压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使清洗液无法进入耳底部位,防止冲击损伤、噪音干扰和后续感染。
[000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设置的直管和同轴置于直管外围的套管,套管的左端与直管的左部经左环形板连接,套管的右端与直管的右端经右环形板连接,使所述套管与直管之间形成夹层,用于储存流体并平衡压力;所述的夹层内有与直管同轴滑动连接的活塞,活塞的外缘面与所述管套的内缘面同轴滑动密封接触;所述的夹层内有置于活塞右侧并与活塞同轴设置的拉簧,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塞和右环形板连接,使所述活塞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右滑动;所述的直管上同轴设有置于夹层内并置于活塞右侧的凸台,用于限制活塞向右滑动的距离;所述的直管的左端与套管的左端经弹性套密封连接,所述的左环形板上有左右贯穿左环形板并与夹层连通的气孔,当活塞左右滑动时,夹层内活塞左侧的空气与夹层外弹性套内部的空气相互流动,从而实现弹性套的充气鼓起;所述的套管的管壁上有连通夹层与外界的若干喷头,右环形板上有左右贯穿右环形板并与夹层连通的进流口。
[0005]本专利技术可实现耳道的全面清洗,在保证良好清洗效果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耳道,隔绝液体进入耳底部位,对耳内器官进行有效保护,还可以保证装置入耳、清洗和取出过程中,耳内压力通过直管的通气作用而保持稳定,防止压力变化对鼓膜等敏感器官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07]图2为本专利技术工作时的截面剖视图。
[000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1]由图1至图4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水平设置的直管1和同轴置于直管1外围的套管2,所述套管2的左端与直管1的左部经与直管1同轴的左环形板3连接,套管2的右端与直管1的右端经与直管1同轴的右环形板4连接,使所述套管2与直管1之间形成夹层5,用于储存流体并平衡压力;所述的夹层5内有与直管1同轴滑动连接的活塞6,活塞6的外缘面与所述管套2的内缘面同轴滑动密封接触;所述的夹层5内有置于活塞6右侧并与活塞6同轴设置的弹簧7,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活塞6和右环形板4连接,使所述活塞6在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向右滑动;所述的直管1上同轴设有置于夹层3内并置于活塞6右侧的凸台8,用于限制活塞6向右滑动的距离;所述的直管1的左端与套管2的左端经弹性套9密封连接,所述的左环形板3上有左右贯穿左环形板3并与夹层5连通的气孔10,当活塞6左右滑动时,夹层5内活塞6左侧的空气与夹层5外弹性套9内部的空气相互流动,从而实现弹性套9的充气鼓起(鼓起后紧贴耳道内壁,实现耳道的封闭,避免清洗液体进入耳道深处而对耳底或鼓膜等造成伤害)和泄气收缩(便于装置在耳道内进出);所述的套管2的管壁上有连通夹层5与外界的若干喷头11,右环形板4上有左右贯穿右环形板4并与夹层5连通的进流口12。
[0012]使用时,将本专利技术弹性套9所在的一端置入耳道内部预定深度,而后将清洗液或清洁气体等流体通过进流口12灌入夹层5内,随着夹层5内流体的不断增加,活塞6受到流体压力后向左滑动而将活塞6左侧空气推入弹性套9内部,继而使弹性套9受力膨胀鼓起,并与耳道内壁紧密贴合;当流体灌满夹层5后,持续灌注的压力使得流体经喷头11喷射而出,实现对耳道的冲洗,冲洗后的流体沿耳道向外流动而排出;在上述过程中,流体在夹层5内充分减速和混流使各部分压力平衡,可以有效避免局部喷头压力过大而对耳道造成刺痛性冲击。
[0013]在上述装置置入和耳道清洗过程中,由于直管2始终处于通气状态,因此,耳道深处与外界始终可以保持良好的气流连通效果,一方面使得装置置入时不会导致耳内压力的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在耳道冲洗时用于清洗的流体被弹性套9阻隔在套管2与耳道内壁之间而无法进入耳道深处,因此,该过程中耳底部位同样不会受到流体冲击、不会产生压力变化,从而有效保护了耳底环境,避免鼓膜等敏感部位受损。
[0014]使用结束后,停止进流口12处的流体灌注,活塞6在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并将弹性套9内的气体抽回至夹层5内,使弹性套9收缩,而后将装置从耳道内取出即可。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夹层5内有与套管2同轴并置于活塞6和弹簧7之间的阻流筒13,阻流筒13的外缘面与套管2的内缘面滑动密封接触,阻流筒13与直管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所述阻流筒13的的左端与活塞6连接,阻流筒13的右端与弹簧7的左端连接,当活塞6左右滑动时,阻流筒13随之同步滑动;所述的阻流筒13上有与喷头11一一对应并贯穿阻流筒13内外侧的若干通孔14,当活塞6向左滑动使弹性套9充气膨胀后,通孔14与喷头11一一对应连通使夹层5内的流体经通孔14进入喷头11而喷出,当活塞6向右滑动至与凸台8接触时,通孔14与对应的喷头11错位,使喷头11被阻流筒13封闭,流体无法经喷头11喷出。
[0016]使用时,流体推动活塞6向左滑动,阻流筒13随之同步向左滑动而带动通孔14靠近对应的喷头11,当弹性套9膨胀鼓起后,通孔14与喷头11完全对应,实现流体的喷射清洗;利用该部分技术特征,可以有效保证流体对活塞6的推动也即弹性套9的鼓起,使耳道被弹性套9封闭后才开始喷头的清洗动作,防止流体提前喷射而进入耳道深处,同时,还可以防止流体提前喷射导致压力不足而影响活塞6的位移距离,继而导致弹性套9膨胀变形较小,无法实现耳道的封闭。
[0017]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套9位环形膜状结构,所述弹性套9的一端开口与直管1的内壁密封连接,弹性套9的另一端开口与套管2的外壁密封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的直管1的左端有向外外卷曲至与气孔10对应并向右延伸的阻流壁15,所述的弹性套9位环形膜状结构,弹性套9的一端开口与阻流壁15的左侧壁(即外壁)密封连接,弹性套9的另一端开口与套管2的外壁密封连接;当气流受到活塞6推动而进入弹性套9内部时,气流向左流动产生的冲击力受到阻流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直管(1)和置于直管(1)外围的套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2)的左端与直管(1)的左部经左环形板(3)连接,套管(2)的右端与直管(1)的右端经右环形板(4)连接,使所述套管(2)与直管(1)之间形成夹层(5);所述的夹层(5)内有与直管(1)同轴滑动连接的活塞(6),活塞(6)的外缘面与所述管套(2)的内缘面滑动密封接触;所述的夹层(5)内有置于活塞(6)右侧的弹簧(7),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活塞(6)和右环形板(4)连接;所述的直管(1)上有置于夹层(3)内并置于活塞(6)右侧的凸台(8);所述的直管(1)的左端与套管(2)的左端经弹性套(9)连接,所述的左环形板(3)上有左右贯穿左环形板(3)的气孔(10);所述的套管(2)上有连通夹层(5)与外界的若干喷头(11),右环形板(4)上有左右贯穿右环形板(4)的进流口(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夹层(5)内有置于活塞(6)和弹簧(7)之间的阻流筒(13),阻流筒(13)的外缘面与套管(2)的内缘面滑动密封接触;所述阻流筒(13)的的左端与活塞(6)连接,阻流筒(13)的右端与弹簧(7)连接;所述的阻流筒(13)上有与喷头(11)一一对应的若干通孔(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内压耳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程程蓓卢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