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7496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扩散板、一框架、一反射板、以及至少一光源。光扩散板侧边具有第一定位部。框架具有对应于光扩散板的一沟槽,沟槽内具有对应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反射板设置于框架的一侧,与光扩散板之间具有一空间,光源设置于空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扩散板可直接抽换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器技术的演进,显示装置已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不断演进而产生各种新式的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显示装置(LCD)具备轻薄、省电、低辐射等优点,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今常见的显示装置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数字相机、摄录像机、移动电话等通讯、信息或消费性电子产品之中。液晶显示装置主要是以一液晶面板(LCD panel)进行显示,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必须供应亮度充分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此一供应光源的功能即由背光(backlight)模块来进行。背光模块可依其结构的不同,而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式(或称平板式)背光模块两种。另外,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结合后,通常使用一外框将其覆盖住,以保护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的组件。侧光式背光模块系将光源设置在背光模块的侧面,利用光扩散板设计来加强对光线行进方向的控制,然而由于光线行进方向控制不易,因此显示效果通常较差。相比较而言,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设计将做为光源的灯管置于背光模块正下方,因安置空间变大,故可使用两支以上的灯管来增加光源强度,因而较适用于对可移植性及空间要求较不挑剔的一般液晶显示器。请参见图1,其显示一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结构。图1所显示的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具有反射板110、光扩散板(light guide plate,LGP)120、做为光源的灯管130、以及用以支撑灯管130的支撑结构140。另外,一般-->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可能还设置有其它未图标的光学膜片,例如棱镜片、保护扩散片等,以提高其光线利用率或增进其扩散率,在此不特别说明。然而,由于上述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各组件厚度较小,因此必须依序叠放组装,且不易进行固定,增加组装的困难度;同时,在进行可靠度破坏实验或是搬运的过程中,容易对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内部组件,例如灯管或光学膜片等产生损坏,此时若要更换损坏的组件,必须要将整个直下式背光模块拆卸后,再重新进行组装,使得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造维修成本与时间无法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将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的光扩散板设计为可插入固定且可抽换的组件,以简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及拆卸动作,如此可便于组装,且可降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造维修成本与时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通过可抽换的光扩散板的固定导槽设计,可提高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整体刚性,以降低在进行可靠度破坏实验或是搬运的过程中产生组件损坏的机率。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扩散板,侧边具有第一定位部;一框架,具有对应于光扩散板的一沟槽,沟槽内具有对应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一反射板,设置于框架的一侧,反射板与光扩散板之间具有一空间;以及至少一光源,设置于空间内。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组装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提供一光扩散板,侧边具有第一定位部;其次,提供一框架,具有对应于光扩散板的一沟槽,沟槽内具有对应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然后将光扩散板插入框架的沟槽中,组成一光扩散板模块;最后,将光扩散板模块与一反射板以及至少一光源组合,使光源位于光扩散板模块与反射板之间,而构成直下式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中,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可为多个对应的定位孔及定位销。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的示意图;图3A为上述实施例中光扩散板与框架的立体图;图3B为上述实施例中定位孔与定位销结合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组装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2、图3A与图3B,以一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板10、一光扩散板20、至少一光源(灯管)30、支撑板40、以及一框架50。以下分别说明各组件。如图2所示,反射板10设置于框架50的一侧(图2的下方),与光扩散板20之间具有一空间,以供光源(灯管)30设置于空间内。另外,在光源30与反射板10之间设置有支撑板40,用以支撑灯管30,并固定灯管30与反射板10。另外,如图3A所示,光扩散板20侧边具有做为第一定位部的定位孔22,而框架50则具有对应于光扩散板20的一沟槽54,沟槽54内具有对应于定位孔22(第一定位部)的定位销52,以做为第二定位部。图3B即显示定位孔22与定位销52的结合方式。如此,光扩散板20即可插入沟槽54内,通过定位孔22与定位销52的卡合而使光扩散板20与框架50相对固定,以构成一光扩散板模块。在此必须说明,上述实施例中,光扩散板20侧边的第一定位部为定位孔22,而框架50的沟槽54内的第二定位部则为对应于定位孔22的定位销52。然而,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也可设置成其它配合的卡合件方式,且其数量可依光扩散板20的尺寸大小而决定;举例而言,可将第一定位部做成定位销,而第二定位部则为对应于定位销的定位孔。请再参见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组装方法的流程。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在进行组装时,首先必须先提供如图2所示的光扩散板20(步骤S10)以及框架50(步骤S20),然后,将光扩散板20插入框架50的沟槽54中,通过定位孔22与定位销52的卡合而使光扩散板20与框架50相对固定,以组成光扩散板模块(步骤S30);最后,即可-->将光扩散板模块与反射板10以及光源(灯管)30等其它组件组合,使光源(灯管)30位于光扩散板模块与反射板10之间的空间,而构成直下式背光模块。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由于光扩散板20设计为可插入固定且可抽换的形式,因此可简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及拆卸动作;同时,若直下式背光模块在进行可靠度破坏实验或是搬运的过程中,内部组件如灯管或光学膜片等产生损坏而需要更换时,只需将光扩散板20由框架抽出,即可更换内部组件,不需要将整个直下式背光模块拆解。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便于组装,且可降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造维修成本与时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由于在框架50上设置有供光扩散板20插入的沟槽54设计,因此使得框架50的形状具有较高的刚性,连带使得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整体刚性提高,如此可降低在进行可靠度破坏实验或是搬运的过程中产生组件损坏的机率。虽然结合以上具体的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专利技术,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仍可作一些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扩散板,侧边具有第一定位部;一框架,具有对应于该光扩散板的一沟槽,该沟槽内具有对应于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一反射板,设置于该框架的一侧,该反射板与该光扩散板之间具有一空间;以及   至少一光源,设置于该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扩散板,侧边具有第一定位部;一框架,具有对应于该光扩散板的一沟槽,该沟槽内具有对应于该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一反射板,设置于该框架的一侧,该反射板与该光扩散板之间具有一空间;以及至少一光源,设置于该空间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还包括多支撑板,设置于该光源与该反射板之间,固定该光源与该反射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定位部包括多个定位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该各定位孔的多个定位销。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定位部包括多个定位销。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该各定位销的多个定位孔。7.一种直下式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启智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