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3880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的光源由导光板的侧边入光;其中,各光源对应该导光板的角落位置设置,该角落位置并形成凹入导光板的凹入面,或,该光源对应该导光板一个或以上的角落位置设置,该角落位置并形成高于导光板的加高部。使各光源的光线得以由导光板的角落进入,并以该导光板作为传播的介质,并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得光线得以布满整体导光板,以达到背光模块整体均匀的光源表现。(*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旨在提供背光模块整 体较均匀的光源表现,又可减少光源配置的数量,以达到减少成本, 增加亮度的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应用在信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块架构;如图l及图2所示, 即为一般侧光式背光沖莫块1的结构,主要由点光源11、导光板12、 若干光学模片13组成,该导光板12包括一入光面121、 一与该入光 面121相交的底面122,以及一与该底面122相对的出光面123,该 点光源11则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121的一侧,并接收点光源11发出 的光线,其底面122将该导入的光线反射、散射,形成沿各方向均匀 M的散射光线,该出光面123将该均匀分散的光线导出导光板12, 导向液晶显示面板,以达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的效果。该点光源ll产生光源时,因各点光源ll间的间距,而使导光板12 部份位置无法受到光源的折射,进而导致暗区14,若欲改善其暗区14 的问题,势必使各点光源11及导光板12间的距离加大,其造成整体背 光模块l的型体扩增,又甚或增加其点光源ll的数量,使点光源ll间 的间距得以缩近,其造成背光模块l的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背光模块整体较均勻的光 源表现,又可减少光源配置的数量,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加亮度的光 源装置。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的解决手段,其光源由导光板的侧边入光;其中,各光源对应该导光+反的角落位置i殳置,该角落位置 并形成凹入导光板的凹入面,使各光源的光线得以由导光板的角落进 入,并以该导光板作为传播的介质,并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得光线 得以布满整体导光板,以达到背光模块整体均匀的光源表现。另,其设有导光板及光源,该光源由导光板的侧边入光;该光源 对应该导光板一个或以上的角落位置设置,该角落位置并形成高于导 光板的加高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角 落位置,使各光源的光线得以由导光板的角落位置进入,并以该导光 板作为传播的介质,并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得光线得以布满整体导 光板,以达到背光^t块整体均匀的光源表现,又可减少光源配置的数 量,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加亮度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导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一般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4A、 B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 体图5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6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7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三实施例的部分》文大结构立体图8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9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10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五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体图11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13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七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体图14A、 B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八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 体图15A、 B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九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 体图16为本技术中导光板第十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结构立体图。图^Hl明11点光源12导光板121入光面122底面123出光面13光学模片14暗区21导光板211角落位置212凹入面213力口高部22光源23调光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如图3的第一实施例所示,其 设有导光板21及若干光源22,各光源22由导光板21的侧边入光,其光 源22为发光二才及管。本案的重点在于各光源22对应该导光板21—个或以上的角落位 置211设置,该角落位置211并形成有一个凹入导光板21的凹入面212, 如图4A所示,该凹入面212为弧面的形式亦可为平面的形式,如图 4B所示,而对应该凹入面212设置有两个光源22,使各光源22的光 线得以由导光板21其中一角落位置211进入,并以该导光板21作为传 ^"的介质,并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得光线得以布满整体导光板,以 达到背光模块整体均匀的光源表现;当然,亦可视所需于导光板21 一个以上角落位置设置光源22,如图5的第二实施例所示,其光源22 于导光板21的角落位置211处形成入光。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其将各光源22对应该导 光板21的角落位置211设置,该角落位置211并形成有两个凹入导光板21的凹入面212,如图7所示,该凹入面212为平面的形式,而对应各 凹入面212设置有两个光源22;当然,亦可视所需于导光板21至少三 个角落位置设置光源22,如图8的第四实施例所示。如图9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其将各光源22对应该导 光板21的角落位置211设置,该角落位置211并形成有三个凹入导光板 21的凹入面212,如图10所示,该凹入面212为平面的形式,而对应该 各凹入面212设置有三个光源22。如图11所示为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其将各光源22对应该导 光板21的角落位置21 l设置,该角落位置211并形成有凹入导光板21 的凹入面212,该凹入面212为弧面以及平面的形式,而对应该各凹入 面212设置有光源22。如图12及图1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各光源22对应该 导光板21—个或以上的角落位置211设置,该光源可以为一个以上, 而各光源可以呈上下排列,该角落位置211并形成高于导光板21的加 高部213,如图所示,其加高部213形成楔型的形式,而对应该加高部 213设置有两个光源22。如图14A所示为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该凹入面212上设有 若干调光结构23,其调光结构23可以如图所示为V型沟槽的形式,各 调光结构23凹入该凹入面212,亦可凸出于凹入面212,如图14B所示, 亦可以如图15A所示,为弧型沟槽的形式,而各调光结构23凹入该凹 入面212,亦可凸出于凹入面212,如图15B所示,当然该加高部213 相对应于光源22—侧亦可设有若干调光结构23,如图16所示为V型沟 槽的形式(亦可为弧型沟槽形式),各调光结构23为凹入该凹入面 212(亦可凸出于凹入面),该调光结构用以破坏各光源22的行进路径, 以使射出的光线较为均匀。.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角落位置,使 各光源的光线得以由导光板的角落位置进入,并以该导光板作为传播 的介质,并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得光线得以布满整体导光板,以达 到背光模块整体均匀的光源表现,又可减少光源配置的数量,以达到 减少成本,增加亮度的优点。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側光式背光模块另一较佳可行的光源装置,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 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是以, 举凡与本技术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者,均应属本实 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其设有导光板及光源,该光源由导光板的侧边入光;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对应该导光板一个或以上的角落位置设置,该角落位置并形成凹入导光板的凹入面。2、 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 入面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其设有导光板及光源,该光源由导光板的侧边入光;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对应该导光板一个或以上的角落位置设置,该角落位置并形成凹入导光板的凹入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树盛张俊彬张裕政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