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5541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该扩散膜、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上均不设有卡位,该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阶梯状;该光源连接一FPC,该FPC部分位于导光板上方,该FPC与导光板之间设有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将该FPC粘贴于导光板上,该双面胶带朝向扩散膜方向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部分粘贴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住;该背光源还包括设于上增光膜上方的遮光片,该遮光片延伸至FPC上方,且遮光片粘贴于下增光膜上方,从而将上增光膜及下增光膜固定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背光源,能够避免光学膜片移位,且不设置膜片卡位避免了卡位处出现漏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导光板、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该扩散膜、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上均不设有卡位,该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阶梯状;该光源连接一FPC,该FPC部分位于导光板上方,该FPC与导光板之间设有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将该FPC粘贴于导光板上,该双面胶带朝向扩散膜方向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部分粘贴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住;该背光源还包括设于上增光膜上方的遮光片,该遮光片延伸至FPC上方,且遮光片粘贴于下增光膜上方,从而将上增光膜及下增光膜固定住。本技术背光源,能够避免光学膜片移位,且不设置膜片卡位避免了卡位处出现漏光的问题。【专利说明】背光源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
技术介绍
液晶显不|旲组在手机、电视等电子广品中具有广泛应用,液晶显不|旲组的液晶本身不发光,需要配合一个光源使用,该光源一般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部,行业内称之为背光源。背光源的主要作用是给液晶面板提供一个均匀、稳定且具有一定亮度的平面光源,其内部光源的核心光源通常是发光二极管,经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不均匀的点光源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 如图1、2所示,为现有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光学膜片(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等)101两侧一般设置卡位111,胶框202上相应设置卡位槽222,以固定光学膜片101不发生移位。然而,随着液晶显示模组朝窄边框方向发展,胶框202上的卡位槽222对光学膜片101卡位111的限制变小,在手机整机做跌落、滚筒等实验时容易出现光学膜片101移位,发生移位后在光源对面会出现发光效果不良。且遮光片(未图示)与胶框202的粘贴面积降低,卡位111处易造成漏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能够避免光学膜片移位,且不会出现漏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设于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于导光板上方的扩散膜、设于扩散膜上方的下增光膜、及设于下增光膜上方的上增光膜,所述光源连接一 FPC,该FPC的一部分位于导光板上方,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上均不设有卡位,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阶梯状; 所述FPC与导光板之间设有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将该FPC粘贴于导光板上,该双面胶带朝向扩散膜方向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的一部分粘贴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住; 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于上增光膜上方的遮光片,该遮光片延伸至FPC上方,且遮光片粘贴于下增光膜上方,从而将上增光膜及下增光膜固定住。 进一步地,所述双面胶带为黑白胶、黑黑胶或黑银胶。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片为黑白胶、黑黑胶或黑银胶。 进一步地,所述下增光膜朝向FPC方向局部延伸形成加强部,位于下增光膜下方的扩散膜对应所述加强部设有缺口,从而下增光膜的加强部与缺口下方的双面胶带粘贴在一起。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背光源,其光学膜片(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均不设置卡位,避免了传统卡位设置所带来的漏光问题;且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不等,靠近光源处相互错开,上方设一遮光片,将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粘贴固定住,而位于FPC下方的双面胶带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部分粘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由此避免光学膜片发生移位;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下增光膜形成加强部也粘于双面胶带上,加强了下增光膜的固定效果,从而避免光学膜片发生移位。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不包括遮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立体结构(包括遮光片)靠近光源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不包括遮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的立体结构(包括遮光片)靠近光源处并将下增光膜的加强部进行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机构和工作原理。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请参阅图3、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胶框1、设于胶框I 一侧的光源(未图不)、设于光源一侧的导光板2、设于导光板2下方的反射片3、设于导光板2上方的扩散膜4、设于扩散膜4上方的下增光膜5、及设于下增光膜5上方的上增光膜6,所述扩散膜4、下增光膜5、上增光膜6上均不设有卡位,有效避免了现有设计中由于卡位设置而出现漏光的问题。所述扩散膜4、下增光膜5、上增光膜6的长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阶梯状。所述光源连接一 FPC 7,该FPC 7的一部分位于导光板2上方,且FPC 7与导光板2之间设有双面胶带8,该双面胶带8将该FPC 7粘贴于导光板2上,该双面胶带8朝向扩散膜4方向延伸至扩散膜4下方,使扩散膜4的一部分粘贴于双面胶带8上,从而将扩散膜4固定住,避免发生移位。该双面胶带8为黑白胶、黑黑胶或黑银胶。该双面胶带8的下面优选为黑色,可以有效消除光斑,且能够消除灯前亮眼,改善视区前的发光效果,但并不局限于黑色,也可作其他选择。 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于上增光膜6上方的遮光片9,该遮光片9延伸至FPC 7上方,由于下增光膜5长度长于上增光膜6,扩散膜4长度长于下增光膜5,且扩散膜4、下增光膜5及上增光膜6靠近光源的一边为相互错开,因此遮光片9还粘贴于下增光膜5上方,从而将上增光膜6及下增光膜5固定住,避免发生移位。所述遮光片9为黑白胶、黑黑胶或黑银胶,其中遮光片9的下面优选为黑色,防止漏光的效果最佳,但,并不局限于黑色。由于扩散膜4、下增光膜5、上增光膜6不在侧边设置卡位,因此遮光片9侧边直接粘贴于胶框I上,相对于设置卡位的光学膜片而言有效增加了遮光片9与胶框I的粘贴面积,从而能够有效遮蔽防止光线外漏。 请参阅图5-7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下增光膜5朝向FPC 7方向局部延伸形成加强部51,位于下增光膜5下方的扩散膜4对应所述加强部51设有缺口 41,从而下增光膜5的加强部51与缺口 41下方的双面胶带8粘贴在一起,对下增光膜5的固定作用更强。图5中,所述下增光膜5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两个加强部51,但加强部51的数量及位置并不局限于图5所示,也可在下增光膜5的一侧或中间位置朝向FPC方向延伸形成一个加强部51,当然也可以形成多个加强部51,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综上所述,本技术背光源,其光学膜片(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均不设置卡位,避免了传统卡位设置所带来的漏光问题;且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不等,靠近光源处相互错开,上方设一遮光片,将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粘贴固定住,而位于FPC下方的双面胶带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部分粘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由此避免光学膜片发生移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包括光源、设于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于导光板上方的扩散膜、设于扩散膜上方的下增光膜、及设于下增光膜上方的上增光膜,所述光源连接一FPC,该FPC的一部分位于导光板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及上增光膜上均不设有卡位,所述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阶梯状;所述FPC与导光板之间设有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将该FPC粘贴于导光板上,该双面胶带朝向扩散膜方向延伸至扩散膜下方,使扩散膜的一部分粘贴于双面胶带上,从而将扩散膜固定住;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于上增光膜上方的遮光片,该遮光片延伸至FPC上方,且遮光片粘贴于下增光膜上方,从而将上增光膜及下增光膜固定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文周福新何基强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