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285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于车辆行驶中的激振状态的再现、成本削减、激振时的车辆保护均能够实现的激振装置。激振装置(1)将车辆(V)的车轮(W)夹在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之间,通过液压致动器(12)来沿前后方向驱动第二辊(16),由此来对车轮(W)进行激振。触地台(18)被配置在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之间,其上端与高度最高的前后的载置板(5、6)的上端的间隔被设定为比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比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比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激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激振装置,其对作为激振对象的车辆的各车轮进行激振。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激振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者。所述激振装置适用于实施四轮车辆的耐久测试的车辆检查装置,具备左右前轮用及左右后轮用的共计四个激振机。各激振机对于对应的车轮进行激振,包括:上下用致动器(actuator),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载置台,受上下用致动器激振;前后用致动器,产生前后方向的振动;以及振动板,受所述前后用致动器驱动。
[0003]所述车辆检查装置中,在各车轮被载置于载置台的情况下,前轮用激振机的振动板以斜斜地倾斜的姿势而从前轮的前方抵接,后轮用激振机的振动板以斜斜地倾斜的姿势而从后轮的后方抵接。并且,来自四个上下用致动器及四个前后用致动器的振动被分别输入至四轮。
[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473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一般而言,当车辆实际行驶时,前轮及后轮均会从行驶方向受力,由此成为从相同的方向受到激振的状态。与此相对,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的激振装置,成为下述状态,即,尽管前轮通过前轮用激振机的振动板而从前方受到激振,但后轮通过后轮用激振机的振动板而从后方受到激振,因此存在无法适当地再现车辆行驶中的激振状态的问题。而且,必须对每个车轮设置两个致动器,因此成本相应地上升。
[0009]进而,若在激振时因某些原因导致车轮脱离振动板,则车辆有可能从载置台掉落到下方而导致车辆受到损伤。
[0010]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车辆行驶中的激振状态的再现、成本削减与激振时的车辆保护均能够实现的激振装置。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激振装置1,其包括多个构成元件,所述多个构成元件对作为激振对象的车辆V的多个车轮W分别进行激振,并且在激振时较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而位于下方,其中,多个构成元件包括:第一抵接部(第一辊17),被配置成,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向抵接于各车轮W,由此,限制各车轮W朝向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向的移动;第二抵接部(第二辊16),能够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移动地配置,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向抵接于各车轮W,由此,能够在与第一抵接部之间夹持各车轮W的下侧部;致动器(液压致动器12),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驱动第二抵接部,由此,经由
第二抵接部来对各车轮W进行激振;以及触地部(触地台18),配置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之间,使各车轮W能够触地,触地部(触地台18)的上端、与触地部以外的多个构成元件中的高度最高的构成元件(前后的载置板部5、6)的上端的间隔被设定为比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
[0013]根据所述激振装置,通过第一抵接部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向抵接于各车轮,从而限制各车轮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向的移动。而且,通过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地配置的第二抵接部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向抵接于各车轮,从而将各车轮的下侧部夹持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之间。并且,第二抵接部通过致动器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受到驱动,由此,经由第二抵接部来对各车轮进行激振。如上所述,各车轮从相同的方向受到激振,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激振装置不同,能够适当地再现车辆行驶中的激振状态(另外,本说明书的“车轮”并不限于车轮,在带有轮胎(tire)的车轮的情况下,是指包含车轮及轮胎这两者的结构,此时的轮胎并不限于充气轮胎,也包括非充气轮胎(airless tire))。
[0014]而且,在各车轮的下侧部被夹持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之间的状态下,第二抵接部通过致动器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受到驱动,因此对于各车轮与第二抵接部的抵接部位,朝斜上方向输入振动。由此,所述分力成分的振动作用于各车轮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因此能够由一个致动器来构成朝所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对各车轮进行激振的激振装置。其结果,与需要两个致动器的专利文献1的激振装置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0015]进而,在激振时较车辆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而位于下方的多个构成元件中,能使各车轮触地的触地部配置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触地部的上端、与触地部以外的多个构成元件中的高度最高的构成元件的上端的间隔被设定为比车辆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由此,即使在被夹持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之间的车轮因某些原因而朝向下方掉落,从而车轮接触到触地部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在车辆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与第一抵接部的上端及第二抵接部的上端中的高度较高者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两者抵接。由此,能够避免车辆的损伤,能够实现激振时的车辆保护。
[0016]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激振装置1,多个构成元件还包括引导部(前后的载置板部5、6)以作为高度最高的构成元件,所述引导部具有比各车轮W的触地面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大的尺寸的开口5g、开口6g,用于将各车轮W引导到第一抵接部(第一辊17)及第二抵接部(第二辊16)之间,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配置在引导部的开口的下方,触地部(触地台18)的上端与引导部(前后的载置板部5、6)的上端的间隔被设定为比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
[0017]根据所述激振装置,多个构成元件还包括引导部以作为高度最高的构成元件,所述引导部用于将各车轮引导到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引导部具有比各车轮的触地面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大的尺寸的开口,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配置在引导部的开口的下方。由此,即使在被夹持在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之间的车轮因某些原因而朝向下方掉落,从而车轮接触到触地部的情况下,也成为在车辆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与引导部的上端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两者抵接。由此,在存在引导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激振时的车辆保护。
[0018]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激振装置1,第一抵接部及
第二抵接部分别包含能够绕沿车辆V的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第二辊16构成为,在第二辊16抵接于各车轮W的状态下,只能朝远离各车轮W时的旋转方向旋转。
[0019]根据所述激振装置,第二辊构成为,在第二辊抵接于各车轮的状态下,只能朝远离各车轮时的旋转方向旋转。由此,第二辊在对各车轮进行激振时,当靠近各车轮时成为旋转停止状态,由此成为将振动传递至各车轮的状态,另一方面,当远离各车轮时,与各车轮反向地旋转,由此,不传递振动,各车轮成为不从第二辊受到多余的力的状态。
[0020]此时,在实际的行驶中,各车轮被输入来自前进方向的振动或力,但几乎不会从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输入振动或力。因此,通过两个辊这一简单的结构,与实际的行驶中同样,能够将来自一方向的振动输入至各车轮,从而能够适当地再现车辆行驶中的激振状态。
[0021]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激振装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振装置,其包括多个构成元件,所述多个构成元件对作为激振对象的车辆的多个车轮分别进行激振,并且在所述激振时较所述车辆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而位于下方,所述激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构成元件包括:第一抵接部,被配置成,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向抵接于所述各车轮,由此,限制所述各车轮朝向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其中一方向的移动;第二抵接部,能够沿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移动地配置,从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向抵接于所述各车轮,由此,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夹持所述各车轮的下侧部;致动器,沿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驱动所述第二抵接部,由此,经由所述第二抵接部来对所述各车轮进行激振;以及触地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抵接部及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使所述各车轮能够触地,所述触地部的上端、与所述触地部以外的所述多个构成元件中的高度最高的构成元件的上端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所述车辆的所述最低地面高度小的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久津进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