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84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兼顾蒸发器中的除湿量和冷凝器的散热效率的除湿机。除湿机具备蒸发器、第一冷凝器、被配置成隔着蒸发器的吸热部及散热部、以及将空气取入框体的内部的送风风扇。吸热部和散热部通过供热介质循环的热管连接。吸热部配置在蒸发器的上风侧,散热部配置在蒸发器的下风侧。在框体的内部,在散热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由送风风扇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吸热部、蒸发器以及散热部而向混合空间输送,由送风风扇取入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经由吸热部、蒸发器以及散热部而向混合空间输送。而向混合空间输送。而向混合空间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湿机。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除湿机。该除湿机利用形成有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循环的热泵对空气进行除湿。
[0003]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机具备将两侧片作为吸热部和散热部的U字形热管。热管的吸热部和散热部被配设成隔着热泵的蒸发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机通过具备热管来增大蒸发器中的除湿量。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2116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机与不具备热管的除湿机相比,除湿机内的风路中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加。由此,存在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下降这样的课题。
[0009]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兼顾蒸发器中的除湿量和冷凝器的散热效率的除湿机。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具备:蒸发器,供热介质通过;压缩机,对通过了蒸发器的热介质进行压缩;第一冷凝器,供由压缩机压缩了的热介质通过;减压装置,对通过了第一冷凝器的热介质进行减压;吸热部和散热部,被配置成隔着蒸发器;框体,在内部收容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吸热部以及散热部;以及送风部件,向框体的内部取入空气,并将取入了的空气向框体的外部送出。吸热部和散热部通过供热介质循环的热管连接。吸热部配置在蒸发器的上风侧,对由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散热部配置在蒸发器的下风侧,对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在框体的内部,在散热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由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吸热部、蒸发器及散热部而向混合空间输送。由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经由吸热部、蒸发器及散热部而向混合空间输送。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能够兼顾蒸发器中的除湿量和冷凝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
[0015]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剖视图。
[0016]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0017]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框体内部的风路的图。
[0018]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0019]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0020]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0021]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除湿机、10框体、11吸入口、11a第一开口、11b第二开口、12吹出口、13贮水箱、21送风风扇、31蒸发器、32压缩机、33a第一冷凝器、33b第二冷凝器、34减压装置、35吸热部、36散热部、41混合空间、42除湿风路、43旁通风路、50分隔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公开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包含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所有组合以及各种变形例。
[0025]实施方式1
[0026]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1表示除湿机1的外观。除湿机1例如以降低室内的湿度为目的而使用。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剖视图。图2表示图1中的A-A位置处的截面。图2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结构。
[0027]图2的纸面上的左方向是除湿机1的正面方向。图2的纸面上的右方向是除湿机1的背面方向。正面方向也称为前方向。背面方向也称为后方向。在本公开中,作为原则,以除湿机1置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各方向。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除湿机1具备框体10。框体10形成为能够自立。在框体10上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框体10的外部向内部吸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框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11形成于框体10的背面部分。另外,吹出口12形成于框体10的上表面部分。另外,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吸入口11也可以形成于框体10的侧面部分。在吸入口11形成于框体10的不是背面部分的部分的情况下,除湿机1能够在背面与壁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使用。
[0030]除湿机1具备送风风扇21作为送风部件的一例。送风风扇21收容于框体10的内部。在框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送风风扇21配置在该风路上。送风风扇21是向框体10的内部取入空气并将取入的空气向框体10的外部输送的装置。
[003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以及第二冷凝器33b。如图2所示,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以及第二冷凝器33b收容于框体10的内部。
[0032]除湿机1具备除湿部件。除湿部件是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部件。除湿部件由热介质回路构成。热介质回路是供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如图3所示,除湿机1具备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收容于框体10的内部。
[003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除湿部件的热介质回路是制冷循环回路。该制冷循环回路
由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构成。
[0034]热介质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以及减压装置34中循环。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以及减压装置34经由供热介质流动的配管而连接。
[0035]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以及第二冷凝器33b分别是用于进行热介质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压缩机32是使热介质压缩的装置。减压装置34是使热介质减压的装置。例如膨胀阀或毛细管等相当于减压装置34。
[0036]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分别具有热介质的入口及出口。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2的入口连接。通过了蒸发器31的热介质流入压缩机32。压缩机32对流入到该压缩机32的热介质进行压缩。被压缩机32压缩了的热介质从该压缩机32的出口流出。
[0037]压缩机32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入口连接。第一冷凝器33a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入口连接。被压缩机32压缩了的热介质在第一冷凝器33a和第二冷凝器33b中流动。
[0038]第二冷凝器33b的出口与减压装置34的入口连接。通过了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热介质流入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使流入到该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机,其中,具备:蒸发器,供热介质通过;压缩机,对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进行压缩;第一冷凝器,供由所述压缩机压缩了的热介质通过;减压装置,对通过了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热介质进行减压;吸热部和散热部,被配置成隔着所述蒸发器;框体,在内部收容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吸热部以及所述散热部;以及送风部件,向所述框体的内部取入空气,并将取入了的空气向所述框体的外部送出,所述吸热部和所述散热部通过供热介质循环的热管连接,所述吸热部配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上风侧,对由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所述散热部配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风侧,对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空气进行加热,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由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由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经由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路,形成为由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以及第二风路,形成为由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经由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比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的空气的风量多。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利用所述送风部件依次通过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的空气的温度是与利用所述送风部件不经由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的空气的温度相同、或比利用所述送风部件不经由所述吸热部、所述蒸发器及所述散热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的空气的温度高的温度。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散热部的间隔比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散热部的间隔以及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吸热部的间隔大。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空气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接触面积比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述吸热部的空气与所述吸热部的接触面积、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
述蒸发器的空气与所述蒸发器的接触面积以及利用所述送风部件通过所述散热部的空气与所述散热部的接触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地亮康柴田英雄明里好孝露木元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