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004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除湿转子:将用于驱动旋转转子的部件公用化,从而具有相同的功能以及性能,并减少部件数量而简化组装结构,从而可以提升组装型并最小化制造费用。用于实现此的包括:转子,跨过在空间上分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而可旋转地配备,以吸收通过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的一个空间的流体中所包含的水分,并且配备为旋转至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而排出吸收的所述水分;一对转子壳体,支撑所述转子的两侧部而结合,并构成为相同的圆形结构而在对称的位置彼此组装。称的位置彼此组装。称的位置彼此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转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除湿转子,尤其涉及一种如下除湿转子:将用于驱动转子的部件公用化,从而使其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以及性能,并且可以简化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空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或者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或净化而保持室内舒适的装置。
[0003]最近,正在开发通过将除湿、加湿、空气净化、换气等的多种功能附加于空调,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以适应季节变化而维持室内空气舒适的技术。
[0004]参照图1,配备于现有空调的除湿转子1构成为包括:旋转式转子10,配备为可旋转地跨过在空间上分离并且彼此不同流体通过的两个空间,并包括用于吸附水分的吸附剂;芯20,结合于所述转子10的中央;连接器30和轴承40,分别结合于所述芯20的两侧;一对冲压框架50,结合于所述转子10的两侧而支撑转子10,并构成为半圆形;8个辐条(Spoke)60,在所述一对冲压框架50的内侧沿径向结合于上部和下部;第一支撑框架70,结合于所述一对冲压框架50的上部周围,并在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传递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的齿轮部71;以及第二支撑框架80,结合于所述一对冲压框架50的下部周围。
[0005]所述一对冲压框架50借由贯通形成于各自的圆周方向端部的法兰部51的螺栓21和结合于所述螺栓21的螺母22而组装,所述辐条借由铆钉之类的紧固手段而组装于冲压框架50。
[0006]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现有的除湿转子1以一对冲压框架50和多个辐条60以及第一支撑框架70和第二支撑框架80被制作为单独的部件而借由螺栓和螺母以及铆钉等的紧固手段彼此组装的方式构成。根据这样的组装结构存在如下问题:用于驱动旋转转子10的部件数量过多,从而组装结构复杂,并且组装性降低,而且除湿转子1的组装费用上升而使生产性降低,并且随着除湿转子1的重量变大而使旋转扭矩变大,从而转子10和结合于其而一同旋转的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0007]并且,存在如下问题:所述一对冲压框架50分别构成为半圆形结构,并且构成为各自的圆周方向的端部被紧固而组装的结构,因此组装有一对冲压框架50的组装体的真圆度的精密度由于制作公差以及组装公差而降低,在此情况下,当转子10旋转时发生噪音,并且发生外观变形以及缝隙漏气现象,从而除湿转子1的性能降低。
[0008]另外,对于最近开发的除湿转子中的直径和厚度较大的式样的产品而言,存在如下问题:通过除湿空间的流体和通过再生空间的流体分别通过除湿转子1的内部,不仅沿除湿转子1的侧方向将发生漏气现象,而且在沿圆周方向上也将发生漏气现象,从而热交换效率以及换气能力降低,然而现有技术处于用于可靠地防止由于通过除湿转子的内部的流体的漏气而导致的流体彼此之间的混入现象的构成并不完善的状况。
[0009]现有的除湿转子和有关的现有技术已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170389号中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所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除湿转子:将用于驱动旋转转子的部件公用化,以具有相同的功能以及性能,并且简化组装结构,从而可以提升组装性,并且可以最小化制造费用。
[0011]用于实现如上述的目的的本技术的除湿转子包括:转子,跨过在空间上分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而可旋转地配备,以吸收通过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的一个空间的流体中所包含的水分,并且配备为旋转至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而排出吸收的所述水分;一对转子壳体,支撑所述转子的两侧部而结合,并构成为相同的圆形结构而在对称的位置彼此组装。
[0012]所述一对转子壳体可以构成为以插接方式彼此组装。
[0013]所述一对转子壳体可以构成为包括:转子壳体主体,构成为圆形;以及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在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一侧面沿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交替地形成,其中,在位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中的一侧的第一转子壳体形成的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分别紧固于在位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中的另一侧的第二转子壳体形成的第二紧固部和第一紧固部。
[0014]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一个可以构成为钩部,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另一个可以构成为使所述钩部卡接而紧固的钩卡接部。
[0015]在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一侧面可以沿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交替地形成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可以形成有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二突出部可以形成有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另一个。
[0016]所述第一转子壳体和第二转子壳体可以在如下的位置彼此组装:形成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第一突出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转子壳体的第二突出部相对应,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第二突出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转子壳体的第一突出部相对应。
[0017]在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可以一体地形成有齿轮结合于马达齿轮的齿轮部,所述马达齿轮与提供用于使所述转子旋转的驱动力的马达的旋转轴结合。
[0018]在所述转子的中央可以配备有在内侧收容构成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的芯,在所述芯的两侧部沿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有多个插入槽,所述多个插入槽沿前后方向以预定深度形成,所述一对转子壳体可以构成为包括:转子壳体主体,构成为圆形;轮毂,配备于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内侧中央;以及多个辐条,两端被所述转子壳体主体和所述轮毂支撑,并且插入于所述芯的插入槽而结合,而且配备为辐射状。
[0019]所述的除湿转子还可以包括:壳体,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并且配备有划分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框架,而且收容所述转子;第一漏气防止部件,用于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壳体之间防止沿侧方向的漏气;以及第二漏气防止部件,用于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壳体之间防止沿圆周方向的漏气。
[0020]所述一对转子壳体可以利用配备于所述转子的一侧面的第一转子壳体和配备于所述转子的另一侧面而组装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第二转子壳体构成,所述壳体可以利用配备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一侧的第一壳体和配备于所述第二转子壳体的另一侧而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构成。
[0021]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框架与所述转子的一侧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
框架与所述转子的另一侧面之间,所述第一漏气防止部件分别可以在朝两侧隔开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双重地配备,所述第二漏气防止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转子壳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转子壳体之间分别配备为圆形。
[0022]根据本技术的除湿转子,通过将支撑转子的两侧部而结合的一对转子壳体制作为相同的圆形结构而使其在对称的位置彼此组装,从而减少用于将转子驱动旋转的部件数量而简化除湿转子的组装结构,进而可以提升组装性并最小化制造费用,并且可以减少产品的重量而减少旋转扭矩而延长除湿转子的耐久寿命。
[0023]并且,将转子壳体制作为圆形的一体型结构而提升真圆度,从而可以防止转子在旋转中发生的噪音、外观变形以及缝隙漏气现象,进而对提升除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跨过在空间上分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而可旋转地配备,以吸收通过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中的一个空间的流体中所包含的水分,并且配备为旋转至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中的另一个空间而排出吸收的所述水分;一对转子壳体,支撑所述转子的两侧部而结合,并构成为相同的圆形结构而在对称的位置彼此组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以插接方式彼此组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包括:转子壳体主体,构成为圆形;以及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在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一侧面沿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交替地形成,其中,在位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中的一侧的第一转子壳体形成的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分别紧固于在位于所述一对转子壳体中的另一侧的第二转子壳体形成的第二紧固部和第一紧固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一个是钩部,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另一个是使所述钩部卡接而紧固的钩卡接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壳体主体的一侧面沿圆周方向相隔预定间距而交替地形成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中的另一个。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和第二转子壳体在如下的位置彼此组装:形成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第一突出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转子壳体的第二突出部相对应,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转子壳体的第二突出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转子壳体的第一突出部相对应。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转子,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朱炫田一修
申请(专利权)人: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