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260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包含:一液晶面板其底表面装置有一透明的光扩散片;光源模组包括:电路板上,焊接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蓝光晶粒做为蓝光发光光源,及一个以上的红光晶粒做为红光发光光源,蓝光晶粒与红光晶粒互为相邻;致光荧光层是由荧光粉加上透明胶均匀混合而成,该荧光层位置于蓝光晶粒及红色晶粒上,其中主要以蓝光来激发荧光层,荧光层被激发出波长介于500~570nm间的激发光,该激发光与蓝光及红光相混合的混合光透射出荧光层外,以形成白光的光源经由光扩散片到液晶面板,以发挥背光源白光其演色性与均匀性易于控制及演色性较佳。(*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可使得液晶面板的白光背光源的演色性更佳。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面板与背光源模组组合,典型结构如中国台湾新型证书号第M245448号,名称为“液晶显示器的光源模组”专利案,其光源所使用的发光二极管是由紫外光(UV)LED及红、蓝、绿(R、B、G)荧光物质所构成。其缺点为紫外光会对目前所泛用的环氧树脂结构造成破坏,致使最后的白光会产生光衰减的问题,白光亮度不强,尤其该专利的包覆层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荧光粉混合而成,三种颜料的比值、制程难以控制又是其缺点之一。又该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主张其发光二极管为蓝光LED,荧光粉为红、绿荧光物质,然而查红色荧光粉与绿色荧光粉混的比值及制程难以控制使混合光(即白光)的均匀性难以控制,终使液晶面板所显现的白光的演色性不佳。中国台湾新型证书号第M251143号,名称为“液晶银幕的光源装置”的专利,其光源使用了波长介于202nm~500nm之间的蓝光或UV光,做为单一光源,而该光源缺乏了红光光谱部份,因此所激发荧光板所混合的白光(即混合光)的演色性及均匀性不佳,被人眼定义的白光不纯。本专利技术人所专利技术的台湾专利技术专利公告号第I228837号「发光装置」为一白光发光二极管,它利用了蓝光及红光二颗发光晶粒(LED)做为二光源,荧光层胶合覆接于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上,荧光层被蓝光光源激发出一绿色的光,该绿光与蓝、红光混合,以形成白光,该专利案有效克服了前述专利案不同颜色荧光粉混合所产生比值及制程难以控制的问题,即利用红色发光二极管取代了习知的红色荧光粉,进一步使致光的荧光层材料为单一颜色材料,这样的设计,可将不同颜色混合比值及制程难以控制的问题解决,进一步可控制致光的单一激发光波长(即绿光波长),再者,该案利用了红光LED所发出的红光与激发光及蓝光等三色光的混合,所得的白光演色性较佳。但是查该案的实施例是限于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新设计,对于使用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源模组的组合装置尚无扩大的组合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发挥所透射出的背光源白光其演色性与均匀性易于控制,以及演色性与均匀性较佳。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即对于所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背光源模组所使用的荧光层为一致光的材料,使激发光波长易于控制,以达液晶面板其背光源白光的演色性与均匀性易于控制。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借着涂覆有荧光层的光扩散片的可简易更换,达到可汰旧换新。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包含一液晶面板,其底表面装置有一透明的光扩散片;光源模组包括电路板上,焊接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蓝光晶粒做为蓝光发光光源,及一个以上的红光晶粒做为红光发光光源,蓝光晶粒与红光晶粒互为相邻;致光荧光层是由荧光粉加上透明胶均匀混合而成,该荧光层位置于蓝光晶粒及红色晶粒上,其中主要以蓝光来激发荧光层,荧光层被激发出波长介于500~570nm间的激发光,该激发光与蓝光及红光相混合的混合光透射出荧光层外,以形成白光的光源经由光扩散片到液晶面板透射出。为使对本技术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兹例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局部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8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9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10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11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断面图;图12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液晶面板10;底表面11;光扩散片12;上表面121;下表面122;粘胶层124;增光膜125;光源模组20;电路板21;凸框边211;蓝光晶粒32;红光晶粒34;荧光层40;透明胶45;主导线架50;光反射盖60;凹槽61、52;电极接脚62、64、55、56;蓝光B;红光R;激发光G;白光W;间距L。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包含一液晶面板10,其底表面11装置有一透明的光扩散片12;光源模组20包括电路板21上,焊接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蓝光晶粒32做为蓝光B发光光源,及一个以上的红光晶粒34做为红光R发光光源,蓝光晶粒32与红光晶粒34互为相邻;致光荧光层40是由荧光粉加上透明胶均匀混合而成,该荧光层40位置于蓝光晶粒32及红色晶粒34上,其中主要以蓝光B来激发荧光层40,荧光层40被激发出波长介于500~570nm间的激发光G,该激发光G与蓝光B及红光R相混合的混合光透射出荧光层40外,以形成白光W的光源经由光扩散片12到液晶面板10透射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荧光层40封装于每相邻的蓝光晶粒32与红光晶粒34上(如图11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荧光层40均匀的涂覆于光扩散片12的上表面121上(如图3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荧光层40均匀的涂覆于光扩散片12的下表面122上(如图5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光扩散片12中材质中被混入均匀的荧光粉,光扩散片12同时形成致光荧光层(如图10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电路板21周边设有凸框边211;光扩散片12下表面122设有粘胶层124以贴附于凸框边211上(如图3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涂覆在光扩散片12的荧光层40其平均厚度被控制于0.01mm~0.2mm;透明的光扩散片12平均厚度被控制于0.1mm~1.0mm(如图3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蓝光晶粒32与红光晶粒34装置于同一个光反射盖60的凹槽61中,光反射盖60的二电极接脚62、64焊接于电路板21上;透明胶45填充于凹槽61;光扩散片12的粘胶层124粘附于凸框边211上(如图7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蓝光晶粒32与红光晶粒34分别各自独立装置在光反射盖60、(60)的凹槽61中,二个光反射盖60、(60)的电极接脚62、64分别焊接于电路板21上,二个光反射盖60、(60)的间距L控制在1mm以内(如图5所示);透明胶45填充于二个光反射盖60、(60)的凹槽61及电路板21的表面上;光扩散片12下表面122涂覆的粘胶层124粘附于凸框边211或透明胶45的表面上(如图4、5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蓝光晶粒32所发出的蓝光B其波长介于360~480nm间,红光晶粒34所发出的红光R波长介于585~780nm。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荧光层40中的荧光粉可为铝石榴石系(YttriumAluminium Garnet)或矽酸盐类(SmOn4-)或硼酸盐类(BxOy3-)材质构成。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蓝光晶粒32及红光晶粒34可装设于同一反射盖60的凹槽61中,凹槽61中填充荧光层40,其二电极接脚62、64是焊接于电路板21上(如图11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蓝光晶粒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组与液晶面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液晶面板其底表面装置有一透明的光扩散片;光源模组包括:电路板上,焊接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蓝光晶粒做为蓝光发光光源,及一个以上的红光晶粒做为红光发光光源,蓝光晶粒与红光晶粒互为相邻;致光荧光层是由荧光粉加上透明胶均匀混合而成,该荧光层位置于蓝光晶粒及红色晶粒上,其中主要以蓝光来激发荧光层,荧光层被激发出波长介于500~570nm间的激发光,该激发光与蓝光及红光相混合的混合光透射出荧光层外,以形成白光的光源经由光扩散片到液晶面板透射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坤锥郑子淇黄宏良
申请(专利权)人:优佰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